在三军仪仗队四连服役的往事|王俊光
发布时间:2025-08-08 20:33 浏览量:1
在三军仪仗队四连服役的往事
作者 王俊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是我军唯一一支执行国家级仪仗司礼任务的礼仪部队。主要担负外事迎送、重大庆典等活动的礼议任务,展现国家形象和军队风貌,代表国家最高礼仪标准。
1980年11月18日,我从一名青年学生荣幸地被征集选拔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仪仗兵。到1984年11月18日,离开三军仪仗队,屈指可数,在三军仪仗队这所革命大熔炉里工作、学习、训练、生活了整4个年头,1460个日日夜夜。
在人生的旅途中,瞬间而短暂,但那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作为成千上万名仪仗兵中的一分子,在这片红色沃里土里,培育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铸就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每每想起那段紧张又艰苦的战斗岁月,心中不由自主地顿生感怀之情。曾经在一起并肩战斗的老首长、老战友们的音容笑貌,曾经的营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幕幕往事时常浮现在脑海里。
由50公分标准正方形水泥砖铺设的一万平方米训练场上,留下了曾经刻苦训练的足迹,挥汗如雨般漂撒在每一块水泥方砖上,成为哪个时代曾经历过的每一位仪仗兵的永恒记忆。
“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献身仪仗,为国争光”。(1982年春节刚过,班长周继青告诉我,于连长叫你给训练场写几个标语口号,写什么内容?找文书去要。也就是这16个黑体大字)。16个醒目大字,稳固而雄伟地耸立在训练场西侧,成为仪仗官兵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代仪仗官兵刻苦训练,拼搏进取。
1981年4月,经过5个月漫长而艰苦的新兵连训练生活终于结束了,分配下到了老连队4连。据老兵们说,4连原来是礼炮连。六十年代中后期,上级根据形势任务需要由礼炮连改编为仪仗连。
新兵训练时,班长经常给我们新兵讲,下到老连队,就不用这么紧张艰苦了,训练、生活环境都很好。好好训练,争取早日参加编队执行仪仗队任务。来到老连队,营区环境整洁干净。每个连队独立居住一栋二层楼房。用水泥方砖铺设的一万平方米的操场,显得那么开阔敞亮。然而,现实确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新兵连教育训练管理紧张严格。期盼着早点下到老连队能享点清福,星期天也能到北京市里逛逛街,看看首都北京的风景......可是,下到老连队,教育、训练、管理标准不仅没有降低丝毫要求,反而像拧螺丝似的,越拧越紧。
日常管理,课余时间不允许战士离开班里,不准窜班,不准会老乡。一年365天,除了训练,政治学习,执行仪仗队任务等集体活动,其它时间全部在宿舍班里活动,不准越雷池一步。比如,上厕所问题,宿舍楼内只能解小便,如解大便需要出连队宿舍楼到营区院内公用厕所。约70-80米距离。去厕所,必须向班长报告请假,班长会询问,是解小便还是解大便?解小便,班长会给3分钟时间。如果是解大便,班长还要问:是正常解大便,还是拉肚子(腹泻)?班长会视情给增加点时间,10至15分钟时间。
星期休息日(当时政策规定星期日一天休息时间),星期日战士想外出到市里购买物品或逛逛市容市貌,连队规定每个班只给一个外出指标,并且必须是有急需的事情办理,否则,不批准外出。战士外出,由连队统一组织。星期日早上8:30分连队开饭,吃过早饭后,9点钟,值班排长吹哨,外出的战士到楼下集合,连队指定一名副班长负责带队。战士到齐后,副班长开始下达口令,稍息立正,整齐报数,清点人数,整理着装,向值班排长报告,值班排长向外出人员提出外出注意事项和要求。下午4点副班长必须准时带着外出人员按时统一归队。要想一个人单独外出,连队不予批准。
我在三军仪仗队服役的4年时间里,请假外出过三次。一次外出是第一年当新兵时,跟随老兵到天安门广场。从地铁口出来,到达天安门广场时,第一感觉是广场很大,一望无际,站在广场中央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广场东侧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博物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正南方矗立着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儿时的愿望能到首都北京看天安门,此时终于梦想成真。一次是母亲到部队看望我,陪母亲到北京天安门、动物园、颐和园。一次是姐姐因公出差到北京,顺便到部队看望我,姐姐说,能不能请个假?我带你出去转转。那个时间正好是老兵复退工作结束,临近元旦,我向连队值班首长请了假。姐姐和我乘坐地铁来到了天安门,下了车,出了地铁站口,西北风扑面吹来,零下十几度,确实寒冷。姐姐看我穿衣服少,一路上不停地叨叨我,你看看,穿这点衣服,也不戴棉帽子,脸和耳朵冻得发紫。我说,姐姐,你看看营区里,哪有人戴棉帽子的?平时训练,就穿这些衣服(内衣穿的部队发的一件棉布衬衣,棉布秋裤,外套棉布军衣)。再说,棉帽子都在携行包里,统一存放在连队储藏室。本来这次外出,就已经搞了个特殊,我再找人家文书取棉帽子,自己戴个棉帽子,那多让人家笑话啊?姐姐听我还给她顶嘴,有些不高兴。姐姐生气地说,走,回去!不转啦!就这样我和姐姐又下到地铁,无功而返,回到了连队。
在人们心目中,能在首都北京当兵,而且还是仪仗兵,是多么让人羡慕啊,不仅在大城市,而且还能饱览首都名胜古迹。但,对于一名仪仗兵来说,几乎是一种可望不可求的奢望的事。
经常性思想工作,贴实际,接地气,效果好。当时,部队教育训练,总部规定,按照军政比例8比2,每周二、四下午为政治教育时间。三个半小时(听广播、看新闻、读报)除遇有重大任务,雷打不动,坚持落实。周六上午以班为单位,组织擦枪,时间允许,老兵教新兵熨烫礼服,擦皮鞋,洗涤执行任务用白线手套,为执行仪仗队任务做准备。下午党团活动。遇有重大训练任务,与政治教育出现撞车的情况下,连队会及时作出调整,利用业余时间,采取化集中为分散,化定期为随机等方法,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坚持把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日常,渗透到部队训练管理的全过程。注重发挥班长骨干作用。每当个别战士遇有思想问题,如家中父母亲人生病,个人婚恋,训练怕苦怕累,逃避紧张艰苦训练,泡病号(部队有句口头禅,叫压床板),受到批评闹情绪等现象。班长或老兵会主动靠前上去,做说服引导工作,帮助解开思想疙瘩,预防在先。坚持开展谈心活动。每天晚上9点半熄灯后,班长和老兵会不定时地找新兵到宿舍楼下进行谈心,聊聊家常,个人和家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适应?日常教育训练管理有哪些看法?战友之间如何搞好团结,互帮互助?哪些日常细小工作应注意做好?等等。
三军仪仗队的教育、训练管理,没有花言巧语,没有花拳绣腿,没有表面文章。就是靠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干,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步的练,一点一滴的抓。我时常想,忠诚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对事业的敬畏,对良知的自觉,对细节的严谨,对行为的负责。
“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献身仪仗,为国争光”,十六个醒目标语大字,不是挂在铁板上的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广大官兵用汗水、泪水、血水真真实实地一步步走出来的,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正步人生,钢铁般的矩阵。
1981年,“五一”劳动节刚过,上级赋予三军仪仗队参加“八0二”演习阅兵,承担组建三军仪仗队护旗方队训练任务。仪仗队党委决定护旗方队任务由一连、四连担负组建。我有幸被选拔为护旗方队队员。一场轰轰烈烈的受阅训练由此拉开了大战序幕。参训官兵展开了激烈的训练竞赛活动,挑战书、迎战书、决心书挂满了连队俱乐部半面墙壁。争第一、扛红旗,不服输、当标兵的氛围弥漫在整个营区和训练场上。
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加班加点练已成为每一个参训官兵的行动自觉。
早晨5点半,战士们起床陆陆续续就来到了操场,主动出小操训练,只见连长于华礼(1964年入伍,曾任三军仪仗大队大队长,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坐在训练场边上的由水泥板做成的长条板凳上,于连长看到战士们走进训练场,他随即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个小本本,在本本上记录着什么东西?战士们不清楚于连长写的是什么内容。不一会功夫于连长起身站起来,走到训练场中间,边走边看着每个战士的训练情况,有时还会上前给战士们讲解一下动作要领或指出动作问题。刚开始,战士们都疑惑,连长怎么这么早就起床到操场来?关键是有班长,有排长,他那么大岁数啦,亲自上阵,正课时间训练,连长亲自指挥督阵,课余时间,他也不放松训练。令战士们费解。到7点收操讲评时,于连长讲:今天早上,主动自觉出小操的同志有第1名某某,第2名某某,第3名某某,这三名同志最早到操场训练,希望同志们向他们学习,积极地出小操,为高标准圆满完成上级赋予我们的受阅护旗方队任务,刻苦训练。部队带回收操。简短而干脆的几句话总结讲评了早上的训练情况。收操回到班里,大家洗漱完后,等着值班排长开饭哨声的间隙,大家聊起了于连长5点半就到训练场了,看来,咱们明天早上5点就要到训练场。
第二天早晨,战士们5点来到训练场,只见于连长又坐在了水泥板凳上了。第三天早上,战士们4点半到训练场,于连长还是坐在水泥板凳上。第四天早上,战士们4点到训练场上,于连长依旧坐在水泥板凳上。第五天早上,战士们3点半到训练场上,于连长怎么还是坐在训练场水泥板凳上?战士们和于连长互相斗智斗勇。自己心里想,连长啊,我们正课时间苦练苦干,玩了命地训,这课余时间,您也不放过我们。凌晨气温正是凉爽时,也是睡得最香的时间……转念再一想,大家都能坚持,自己有啥不行?第六天早上,我们3点来到训练场,水泥板凳上空空的,不见于连长的身影。心里窃窃作喜,终于知道连长到训练场的时间啦!开始一边体会训练动作,一边想着这次可是比您连长来得早啊!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右手提着腰带朝训练场走来,这个身影正是我们的于连长。此时的训练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口令声、齐步声、正步抓地声此起彼伏,一片热火朝天的动人场面。从此凌晨3点到操场出小操训练,成为受阅队员的自觉行动。利用课余时间战士们主动自觉出小操训练,作为一连之长,有十个、甚至一百个理由,可以不用亲自到操场,督战出小操训练。但在三军仪仗队,领导处处率先垂范,要求部队做到,领导首先做到,时时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官兵。
离开三军仪仗队,我经常在想,仪仗队为什么要求这么严格?仪仗队的领导为什么总是有这么旺盛的精力?总是这么大的精神头?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头?.......?如果说,是一阵子,一个时期,一个阶段这样子做,人们可以理解。然而,在三军仪仗队教育管理的“菜单”上,一年365天,无时空,无缝隙,无差别,一个标准,一个要求。如同“燕子垒窝”,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精神,始终如一,持之以恒,踏实肯干的务实作风。从中折射出了三军仪仗队日常教育训练管理的一个缩影,广大仪仗官兵就是用这种苦干实干拼命干的自觉行动,诠释着对党绝对赤胆忠诚,对仪仗事业高于一切的使命担当。
我十分荣幸成为一名三军仪仗队队员,更荣幸成为四连这个光荣集体之一分子。四年的仪仗队生活,虽然很短暂,但在我的人生长河里,却留下挥之不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连连长于华礼(曾任三军仪仗大队大队长,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政治指导员刘海双(曾任三军仪仗大队政委,某警卫师政委,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副连长杜茂彬(曾任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仪仗大队4中队中队长,武警山西总队指挥学院副院长),1排长张广生(曾任仪仗大队4中队政治教导员),2排长乔光晓(曾任山西省人大处长),3排长程志强(曾任建国35周年国庆首都阅兵仪仗队护旗方队擎旗手,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三军仪仗大队大队长,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4排长王仁田(曾任三军仪仗大队4中队中队长,总装备部采购局局长)。
仪仗队四连是一个坚强战斗团结的集体,想事、谋事、干事、干成事的集体。忠诚担当、传承创新、奉献无私、坦荡磊落、率先垂范的模范集体。
他们把仪仗事业重于生命,把绝对忠诚作为毕生追求,带领广大仪仗官兵,用铿锵有力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出了国家形象,民族风骨,军队威武。
作者简介:王俊光,1980年11月入伍。原北京军区联勤部天津离职干部休养所政委。曾任原北京军区天津军需仓库政委,原北京军区天津器材通信仓库政委。曾在团,师,大军区三级政治机关工作。在三军仪仗大队服役期间,参加执行了近百次迎外仪仗司礼任务,参加了“八0二”演习阅兵,是三军仪仗队护旗方队队员,参加了建国35年国庆首都阅兵任女卫生兵方队第一排面教练员,参加了建国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任女兵方队总教练,参加了建国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任三军女兵方队总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