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心声】脚踏基层之路,构建健康桥梁

发布时间:2025-08-08 20:40  浏览量:1

脚踏基层之路,构建健康桥梁

河北省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赵斯华

启初——在迷茫中脚踏实地

2017年,我以“河北省高校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为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句号。但是五年的医学本科学习,并未让我觉得自己足够优秀,尤其是在后两年的实习过程中,让我更加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书本和临床的差距,我扪心自问,可以独立接诊患者吗?答案是否定的,我没有信心处理患者的病痛主诉。对于未来走向,我的眼睛像是蒙着一层纱,我很迷茫,不知该往哪里走。后来在和同学的相互交流和网上的信息查找中,选择了走规培之路,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规培生活。我不知未来在哪里,但是我知道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地用知识和实践武装自己,才能找到一条路。

三年规培中,我轮转了20多个科室,经手了上千名患者,受到数十位博学远闻、医术精湛的主任医师点拨,几十位上级医师的细心带教和许许多多一起转科的同学帮助。我在这里逐渐成长,从不错过每一天的晨会,刻苦钻研每一次的专题讲座,规范完成每一次的技能操作,认真做好每一次的术前准备,耐心地聆听患者的诉说,负责地写每一份病历......就在这一千多个日夜里,我锻炼出诊病辨病的临床能力,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的临床思维,我终于敢对别人说出我是医生,终于能伸出救助之手,终于可以为患者排忧解难。同时我看到三甲医院门庭若市,人潮翻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常常求医无门,甚至连该挂什么科都不清楚,而去轮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说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作为被培养的全科医生,我内心逐渐有了方向,要为大众、为最需要的、为底层贫困的同胞们选择最便捷、最有效、最经济的健康之路。

行路——在艰难泥泞中前行

规培结业正是新冠疫情时期,全民的惶恐给予了医护人员更大的压力,我毅然投身于发热门诊、疫苗接种、预检分诊、隔离点等工作中。24小时待命,几个月不回家,长期包裹在防护服中,让我尝到了医生的辛苦,也铸造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后来每每遇到困难,我就想再难还有疫情当初难吗?2022年末,一切回归正轨,我也拉开了作为全科医生的序幕。门诊、家访、慢病管理、签约服务交织成一张立体化的基层医疗网络,让我深刻体会到全科医生的价值与使命,也直面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基层门诊是观察社会健康的显微镜。一位反复头痛的中年女性患者,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却在问诊中透露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儿子都要成家买房,自己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的心理压力。我意识到,“头痛”不仅是生理问题,更是家庭压力下的躯体化表现。于是,除了开具止痛药,我联系社区社工介入家庭支持,协调志愿者提供喘息服务。这种“社会处方”的实践让我明白,全科医生的价值不仅在于诊断疾病,更在于发现疾病背后的社会根源。规范化培训中习得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基层门诊中找到了最鲜活的注脚。

我们往往可以帮助相信我们的患者,但是基层医疗最大的困难,在于群众的不信任,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初期,居民质疑声不断:“签了有什么用?”“你们能干嘛,比大医院差远了!”尽管我们挨家挨户的进行工作,但常常被拒之门外,电话随访也常被敷衍挂断。一位签约居民来社区体检时,我发现她走路侧偏,伸舌侧偏,详细询问后发现是不久前出现的症状,自己都没有注意,完善常规检查后建议到二级医院做头颅CT等,避免了急性脑梗发作,及时查出问题治疗。事后她自发在社区宣传,带动十几户家庭加入。这种信任的建立让我明白,家庭医生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需要成为居民健康决策的“导航员”,而规范化培训中的循证医学训练,正是支撑这种专业权威的基石。

提着出诊箱穿梭在小区时,我绘制出一幅特殊的“健康地图”:1号楼住着卧床的李大爷需要定期更换导尿管,3单元的赵阿姨总是把降压药放在茶叶盒上,5层的李姐刚生了二胎需要访视……这些上门服务中的细节,让我看到基层医疗的另一种可能——当医疗走出诊室、融入生活,它便拥有了改变生命质量的力量。疫情期间为居家隔离者送药时防护服下的汗水,也让我对“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有了更沉重的认知。

未来:在现实夹缝中突围

基层实践远非理想化的图景。当面对复杂病例却缺乏检查设备时,当居民拿着抖音上的“养生秘方”质疑专业建议时,当家庭医生签约考核指标与真实需求产生冲突时,规范化培训构建的知识体系常遭遇现实冲击。一位糖尿病足患者因迷信偏方延误治疗最终截肢的案例,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与反思:如何平衡医学权威与患者自主性?怎样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优决策?这些困惑推动着我不断精进临床技能,同时学习沟通技巧与卫生经济学知识。三年的基层淬炼让我确信,全科医生不应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的万金油,而应成为居民健康的“规划师”。目前我已经建立起老年人管理群,通过日常线上科普健康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让患者自主管理来降低医疗负荷;定期组织到社区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慢病管理,把医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我希望成为衔接基层医疗与专科体系的桥梁,规培的经历让我与上级医院各科室医师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更了解各学科各医师擅长的治疗领域,我会扎根社区守护健康,贯通双相转诊服务;参与全科医学教育,利用给全科实习生带教的机会,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健康守门人。

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窗前,看着居民楼里亮起的万家灯火,我常想起特鲁多医生的铭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基层医疗的广阔天地中,全科医生或许难以创造惊心动魄的医学奇迹,但却能用持续的温度与专业,编织起守护生命的绵密网络——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伟大的医学叙事?

作者简介

赵斯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学士,河北省人民医院2020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医师。河北省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西医结合内科/全科医学主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感染科骨干医师。

2019年由住培基地推荐参加河北省首届住院医师技能大赛,表现优异。2021年参加中华医学会感染科医师培训班张家口站,获得中华医学会感染科骨干医师培训证。2022年参加张家口支持北京崇礼集中隔离工作,被北京海淀区授予“最美逆行者”称号。张家口市卫健委“优秀医师”。张家口市经开区健康科普专家。2024年张家口市中医药职业技能创新大赛三等奖,张家口市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团体赛第一名,个人赛第二名,河北省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个人优秀奖。

END

· 媒体征文 ·

全科医生心中的全科医生

作为全科医生,你们时刻把握着医患关系的微妙变化,患者健康的点滴进展。你们以全面且细致入微的医疗服务取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人民群众最信赖的家庭医生。此外还担当着引领行业发展的重担。你们有着为民众的愿景,有着无我、开放、包容的格局。你们做的很多,说的却很少!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你们,

我们诚邀全国各地的全科医生们,

为我们分享你们心目中的全科医生,

亦或是你在全科领域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

我们期待你的来稿。

让我们走进你的心中,

倾听你们的心声!

01

投稿方式

请将您的文章文件发送至我们的邮箱,我们会在收到投稿之后第一时间安排专人审核并回复。同时,在审核完成之后我们会及时通知投稿者是否通过,通过的文章发布后会邮件分享各平台的发布链接。

投稿邮箱:

qkyxkyfw@chinagp.net.cn

投稿请注明您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010211890(微信同号)

02 宣传途径

您的故事将在《中国全科医学》杂志融媒体平台发布,并汇总成电子期刊在杂志官网永久留存。

加入作者交流群

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方便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质量学术文章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

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以进行稿件抽查、审核数据、发送录用通知等名义,发邮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时也有人假冒“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申请添加微信好友或通过邮箱收取稿件处理费、约稿、征稿、代处理稿件等。以上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读者及本刊的权益,编辑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特此严正声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杂志官网www.chinagp.net在线投稿,注册后投稿。

☆本刊唯一邮箱后缀为chinagp.net.cn,不会通过其他邮箱发送通知或对外联系。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均通过杂志官网在线系统实现。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稿件处理费、论文处理费等。

我刊银行账号: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光明支行

户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备 注:个人网银转账,必须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银行卡并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公对公转账,请务必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

邮箱:zgqkyx@chinagp.net.cn

杂志官网

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