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新论 | “素人”作家的光

发布时间:2025-08-08 18:46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白天,在北京朝阳区某座攘来熙往的写字楼手持扫帚,做着清洁工作;夜晚,在万家灯火的映照中埋头写作、绘画。步梯的犄角旮旯、大厦旁的花池边、公交站台一侧……都见证过北漂清洁工王柳云在生活的缝隙中写作的身影。即使在酷热的暑期,也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59岁的王柳云刚刚出版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引发媒体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她的故事。

王柳云 图片来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几乎同时,只有初中学历的河南人张赛发出版了第一本书《在工厂梦不到工厂:如此工作二十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做过保安、外卖员、快递员、早餐摊主、客服、餐厅后厨、工人的他,在这本书里写下了2021年底至2023年底在卫生巾厂的打工经历。

“外卖”“菜场”“家政”“工人”……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带着普通劳动者的定语,他们被称为“素人”作家,但文字中带着热辣滚烫的生活。

接下去,2025上海书展和广州南国书香节即将开启,王计兵、陈年喜等“素人”作家也将集结亮相,面向大众,推介自己的新作——他们活跃于网络,同时又深入人群。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素人”写作被我们看到?那些鲜活的文字中,自有答案。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下沉,无疑助推了“素人”作家的成长。

范雨素、王计兵、陈年喜、陈慧、胡安焉、王柳云……如果活跃于当下的“素人”作家稍加盘点,不难发现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即使身处天南海北,这代人仍有着大致相似的成长轨迹:在改革开放中开启青少年时代,是中国文学公认的“黄金时期”的同路人,他们热爱写作与阅读,并在谋生之途中保留着这样的爱好,当他们将潜沉许久的生活付诸笔端时,迅猛而至的互联网恰恰成就了他们。

今天,身处信息爆炸中的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文化曾经的昂贵。秦汉以前,竹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基本垄断在贵族之手。古人所谓“学富五车”,知识浓度或许还不及一个数G的文档。时代的进步,以及其匹配的技术进步,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下沉。比如,2010年,在余姚梁弄菜市场摆摊的陈慧开始在QQ空间上尝试写作,把作品零星地贴到余姚新闻网的舜江文苑,在论坛版主沈春儿的关注下,慢慢摸索文学之路。

陈慧

她并不知道,仅仅数年前,李修文、艾伟、徐则臣、张楚、斯继东、曹寇、盛可以等当代文学的重量级作家,正混迹于黄立宇创办的新小说论坛,并以同样的姿态闯入文坛。

同时,对普通个体而言,获取文化资源,已经不是难事,公益性质的图书馆、文化宫面向大众免费开放,哪怕最廉价的手机和电脑,也能轻易获取超乎想象的信息和知识。只要你愿意,就能轻易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

写作,成了每个人都可以完成的事。而基于生活的写作,无论它从何处发出声音,也都被人听见。

2025年的图书市场,有出版人以“寒冬”形容,据《出版人杂志》数据,2025年上半年图书市场码洋为468.19亿元,同比下降9.64%。而新书码洋同比下降14%左右,动销新品数也同比减少3.95%。

但就“素人”作家的创作和出版来说,可以说生机盎然。以图书为商品的出版机构,为什么热衷挖掘“素人”作家,原因之一在于其性价比。这几年,各大作家、出版社纷纷走进网络直间,拥抱新型销售模式,甚至提高图书平均定价,但依然难掩图书市场整体下滑的颓势。

2025年上半年图书市场情况(来自《出版人杂志》)

而在直接面对读者讲故事的视频传播时代,“素人”作家本身自带的故事感并不弱于传统作家的号召力,其出版性价比不言而喻。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作家刘楚昕与他的《泥潭》》——2025年5月,刘楚昕在漓江文学奖颁奖现场追忆初恋女友,视频火遍全网,多次传播后,其首部作品《泥潭》成为近年来文学出版领域的现象级爆款,截至8月6日,销量已突破40万册,令许多作家都产生望洋兴叹之感。

《阿包》阿包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乐府文化 / 果麦文化 入选春风月榜提名作品

在2025年的出版物中,其他“素人”作家也收获颇多——

苗族妇女阿包出版了自己的首部作品《阿包》。这位不识字的女性,通过口述,用手机将语音转成文字,只是想告诉后来的女儿和外孙女们,自己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希望她们不要再吃那样的苦;外卖诗人王计兵出版了两本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世界把我照亮》,他的首部散文集也将会和读者见面;“菜场作家”陈慧将推出首部村镇女性故事集《她乡》,尝试理解母辈和托举中国乡土月亮的女人们。

当然,还有清洁工王柳云的《风吹起了月光》和打工者张赛的《在工厂梦不到工厂》。同时,那些已经推出作品的“素人”作家们,活跃在线上线下,阅读他们,都好像经历另一场人生,拓宽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王柳云为读者签名 图片来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新大众文艺”兴起,就是在一部部作品中,展现其蓬勃的生态。一个月前,《延河》杂志发布了2025年7期新大众文艺大展专号,阐释了新大众文艺,“就是让每个人类个体都在文学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普通劳动者的真挚讲述,锤炼着文学的质地,同时,也以最为质朴的方式,回答了文学的来处。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的新媒体博主,通过一系列文本对比图,晒出诸多作家高度相似的作品段落,这一“抄袭”风波的背后,折射出部分作家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的文学观,和他们脱离日常生活的创作窘境。

此时,“素人”作家,更应该被聚光灯照亮,那不仅是作品之光,还是创作的路径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