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智融合 驱动神经外科学迈向智慧精准新纪元——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硕教授

发布时间:2025-08-08 20:40  浏览量:1

神经外科学作为医学领域中兼具复杂性与精准性的学科,其发展轨迹不仅凝聚着几代医者的坚守与探索,也映射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值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以下简称“年会”)召开之际,本刊特邀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就学科发展历程、分会工作成果及年会亮点等进行分享。

王硕

学科发展: 从筑基立业到精准突破

王硕教授介绍,近代神经外科的创立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为经典神经外科学阶段,此阶段学科受限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研究者们通过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及病理的初步探索,逐步形成了神经外科诊疗的基础理念,为后续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至70年代为显微神经外科阶段,此阶段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CT、MRI等相继出现,显微技术、显微器械、显微解剖等构建了显微平台,使手术治疗的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神经外科微创时代,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影像导航、神经内镜和立体定向放疗等无创或微创技术的引入,手术创伤进一步降低,患者相关功能得到了保护、恢复速度加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我国神经外科学真正发展起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展现出了独特的奋进轨迹。王硕教授讲道:“1952年,赵以成教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原天津市立总医院)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独立的神经外科专科病房。同年,史玉泉教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原上海医学院内科医院)创建了神经外科。赵以成教授还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脑系外科进修班,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培养了许多骨干,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神经外科在全国各大医院逐步设立独立科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198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在北京成立,先后历经王忠诚院士、赵继宗院士、周定标教授、张建宁教授、王硕教授八届主任委员的领导,发展成为我国神经外科学界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学术组织,通过规范诊疗、专业培训、标准制订等,显著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2018年,我国正式发布“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计划”成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的新动力。赵继宗院士曾表示:“我们神经外科人应是‘中国脑计划’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实施者。”为此,2024年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上发布了由赵继宗院士等牵头编写的《神经系统疾病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实施与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赵继宗院士举办了全国脑机接口临床评价与应用研讨会暨首届脑机接口临床技术培训班。目前,全国已有近10家单位成立了脑机接口或人工智能研究病房或研究单元。此次年会,分会启动了《植入性脑机接口适应证中国专家共识》。王硕教授表示,在分会推动下,中国神经外科积极投身脑科学转化研究,聚焦脑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与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为推动我国脑科学的发展和神经外科的跨学科融合注入了新的动力。

分会工作: 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发展

党建工作是分会发展的红色“引擎”。王硕教授表示,分会始终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宣传教育,组织参观中共二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活动,增强了委员们的党性修养和历史责任感。

王硕教授表示,近年来,分会规范开展了43项学术活动,涵盖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同时,分会高度重视诊疗标准化建设,积极撰写、梳理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2018—2025年,已发布指南共识54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

在基层帮扶方面,分会积极开展“践行系列乡村振兴活动”,在黄冈、遵义、龙岩等地开展义诊,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2022年,分会组建专家团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喀什地区开展手术示教与技术指导,将先进技术送到基层。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医疗水平均质化发展,分会还创新开展了“神外大家庭”活动,全额资助西部骨干医生参加学术年会,促进东西部神经外科的均衡发展。

同时,分会还积极组织科普工作,建立科普专家库,编写科普书籍《头部大事:神经外科科普书》,提高了公众对神经外科疾病的认知度。

年会亮点: 医智融合引领学科未来

此次年会以“医智融合·精准超越”为主题,旨在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神经外科,推动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王硕教授表示,“医智融合”中的“智”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其核心是在可控范围内,将人工智能与神经外科临床实践深度结合,以技术赋能诊疗水平。“神经外科手术对精准性的要求极高,毫米的误差可导致严重后果,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延伸医师的感知与判断能力,辅助实现更精准的决策与操作。”王硕教授说道。

年会将聚焦神经外科前沿进展、临床技术革新及学科交叉融合。日程设置上,既有脑心共患病、脑机接口等前沿热点话题的研讨,又有手术视频录等技术展示,还有多学科专家进行圆桌讨论,以及青年学者创新成果交流。

寄语青年医生: 于科技浪潮中续写发展新篇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类脑科学、脑机接口等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青年神经外科医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肩负重大历史责任。王硕教授指出,神经外科是一门高度依赖科技的学科,从传统的手术刀到现代的显微镜、内镜乃至人工智能技术,科技的进步不断拓展着神经外科的边界,推动着学科向前发展。因此,王硕教授对青年医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青年医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当前,人工智能已突破“辅助工具”的单一角色,开始深度参与医疗决策制定、复杂病例分析,极大提升了诊疗效率与精准度。与此同时,“中国脑计划”的深入推进也为学科发展注入了动能。展望学科未来发展,王硕教授充满信心与期待:“随着国家脑科学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深入推进,神经外科学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的引领下,通过一代代神经外科人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中国神经外科学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智能手术机器人替代传统器械,当虚拟现实技术重构术野认知,新一代神经外科医师需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变革,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学科的代际跃迁。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中国神经外科学将在科技赋能下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发展。

文字 | 任嘉霖

编辑 | 任嘉霖

责任编辑 | 郑梦莹

审核 | 刘红霞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副主任: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