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容貌焦虑”来自哪里
发布时间:2025-08-08 20:45 浏览量:1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暑期以来,多地医院整形美容科、民营整形机构迎来整形高峰期,在夸大宣传、打折促销、审美“绑架”的“裹挟”之下,一个个花季少男少女将内心深处的审美焦虑转为行动,却忽略了美丽诱惑背后可能带来的身心风险。
暑假成为“学生整形季”,这绝非简单的审美选择,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焦虑贩卖——成人世界将自身的不安与欲望,通过商业资本的放大镜,投射到了最不该承受这些的孩子们身上。而策划这场“容貌焦虑”的,不乏以招揽生意为目的的医美机构、以博取流量为目的的网红达人、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平台等,他们共同编织起了一张令人焦虑的大网,将青少年裹挟其间: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变美逆袭”的剧情广告,邀请网红分享“微调改变人生”的体验,甚至推出“学生专属分期付款”。这些精心设计的内容将整形包装成通往自信与成功的捷径,却刻意淡化风险与后果。而当“颜值即正义”这句话流行起来时,这张焦虑贩卖的“产业链”也就完美闭合了。
随即,医美机构进入“收获”的季节,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在“容貌焦虑”不断改变着青少年的认知时,“低龄化整容”这件美丽外衣之下,正潜藏着危害青少年身心的风险。医美的“功效”被放大了,手术的风险被忽视了,而当“白瘦幼”“锥子脸”等单一审美倾向固化为审美标准时,现实与“美颜”的巨大落差或手术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些易诱发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甚至出现回避外出、自我否定、悲观厌世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审美标准本就不是单一的,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各美其美的绚丽多彩的世界。为此,面对这场针对青少年的焦虑贩卖,我们要从消除医美夸大宣传、规范医美广告入手,构建全方位的防御体系。立法层面应禁止对未满16岁的青少年实施非医疗必要整形,杜绝医美持续低龄化;教育系统需将身体自爱教育纳入课程,培养媒介批判能力;社交媒体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清理夸大整形效果的误导性内容。更重要的是,成人社会应该反思:是否意识到正是我们亲手为孩子们戴上了这副名为“完美主义”的枷锁?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成长烦恼,还请各位家长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的权利,这或许是我们能给予他们最珍贵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