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网“鲜”上岸!这样吃,好吃又安全

发布时间:2025-08-08 16:58  浏览量:2

看“苏超”,吃海鲜。随着伏季休渔期的结束,8月7日,十多条满载“虾兵蟹将”的收鲜船陆续回港,南通吕四渔港迎来首批回港高峰,渔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带回了金秋的第一网“鲜”。

肥美的海鲜让人食指大动!在尽情享受这份来自大海的鲜美馈赠时,如何确保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也同样重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和烹饪搭配知识,才能让美味与安心兼得!今天,南通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消费提示。

消费者要特别警惕“海洋无声杀手”——创伤弧菌。创伤弧菌天然存在于温暖海水,是一种易附着牡蛎、螃蟹、贝类等海鲜体表及内部的“海洋无声杀手”。人们在清洗处理生海鲜时,若是被海鲜表面的硬壳或尖刺划伤刺伤,导致出现微小伤口,创伤弧菌有可能会通过手上微小伤口入侵人体,引发坏死性筋膜炎甚至败血症等。

一旦被划伤,要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冲洗15分钟以上,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此后,应当密切观察伤口,如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并主动说明海鲜接触史。在清洗和处理蟹、虾、贝类、海胆等带硬壳或尖锐部位的海鲜时,务必佩戴厚实、防刺穿的专业手套,例如橡胶手套、防割手套等,构筑物理防护屏障。此外,应当尽量使用钳子、剪刀、刷子等工具代劳,避免徒手接触尖锐外壳。

其次,高度白酒、酱油、醋等调料无法有效杀灭肝吸虫囊蚴、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体以及某些寄生虫幼虫及虫卵,食用生鲜存在较高食源性疾病风险。针对计划生食的海水鱼,必须选择经过符合标准的深度冷冻处理的产品。供生食的鱼类需在零下20摄氏度或更低温度下冷冻7天,或在零下35摄氏度冷冻15小时以上,才能有效杀灭异尖线虫幼虫。购买时务必确认产品标签或询问商家是否经过合规冷冻处理。

彻底消除寄生虫隐患,高温烹煮是王道。杀灭各类寄生虫,最有效可靠的方法是煮沸5分钟以上。最优烹饪方法是清蒸、白灼、煮汤,这样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营养,包括Omega-3脂肪酸、优质蛋白、矿物质等,温度易控制,确保熟透。次优烹饪方法是搭配蔬菜快炒以及时间适当地炖煮。注意用油量适中,炖煮时间不宜过长。此外,由于高温易产生如苯并芘等有害物质,破坏营养,增加额外脂肪,因此应当尽量少用油炸、烧烤等烹饪方式。

海鲜虽然营养丰富,却也不能过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周摄入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的生重应达300—500克。分散到每天,平均约40—75克。人们应当避免集中、大量食用。一餐中,海鲜摄入量建议不超过自己手掌(不含手指)大小及厚度的一块。

江苏广电 融媒体新闻中心/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