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队14天伤亡超92%,战场成绞肉机
发布时间:2025-08-08 21:14 浏览量:2
前言:
俄军在乌东取得重大战果,攻占恰索夫亚尔,在战场局势上再次取得绝对主动。经过3年多冲突,俄军经过几次大的转折,一度陷入困境,但最终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潜力还是逆转了局势掌握了战场主动。尽管从整个战线上来看,俄罗斯正在积累越来越多的优势,但是俄军至今没有很好解决战场上不断扩大的伤亡问题。冲突3年时间,俄军伤亡总数应该超过了10万人。
更为重要呢的是,俄军在战场上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武器装备优势,多次陷入阵地战、消耗战,将战斗打成了绞肉机。俄乌冲突出现了很多无人机战机、机器人战机、星链应用等大量现代战争影子,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一战和二战时经常出现的阵地战、战壕战等绞肉机战斗情景。可以说,这种绞肉机战斗也反映出俄罗斯并没有完全进入现代战争模式,很多还停留在二战机械化战争形态。
1
40人突击队14天战斗到仅剩3人,伤亡率超92%,绞肉机战斗实在太惨烈!十四天战斗后,四十名俄军士兵的队列里,仅剩三人站在乌克兰东部焦黑的土地上,其余九成同袍已化为阵亡名单上的冰冷数字。这是发生俄乌冲突战场上的一个真实战例,并且这样的战例并非是孤例,而是频繁在战场上出现的战例。
这是真实的战例,俄罗斯战地记者访问了乌克兰东部前线的一支突击小分队,而小分队的排长作为幸存者讲述了这一切。这名排长讲述,“我们像鼹鼠一样在战壕里钻来钻去”,“第三天补给车被导弹掀翻,弟兄们啃树皮喝雨水;第七天通讯全断,伤员哀嚎传不出去。”14天后援军抵达时,整排仅剩3名重伤员,其余37人永远留在了那片焦土上。
这次战例之所以经典,因为属于俄精锐突击队,也是敢死队,所以更加引人瞩目,在记者传播下引起了普遍关注。事实上,俄乌冲突这3年多的冲突中,比这惨烈的战斗要多的多,比如马里乌波尔战斗,巴赫姆特战斗等等。巴赫穆特这个仅7万人口的小城,俄军投入20余万兵力实施“填战壕”式冲锋,士兵平均存活时间骤降至4小时——甚至不够新兵熟悉手中武器。
据不完全统计,俄军3年多时间战死大约10万人。按照2022 年的赔偿金支付情况,最保守的估计是 死亡与重伤者比例为1 比 1.7 到 1 比 2,那么俄军受重伤的人数应该是20万人,这就意味着俄军伤亡总人数超过30万。乌克兰伤亡人数则更多,有数据称乌克兰伤亡人数近100万。尽管缺少准确数据,但是乌克兰伤亡人数显然超过俄军,至少应该死亡30万,重伤60万左右。
2
战场沦为绞肉机,俄传统战术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二战时期,苏联军队凭借大纵深作战理论和强大的装甲突击力量,在东欧平原上纵横驰骋,取得了辉煌战绩。如今,俄军还保留着苏联时期的部分作战战术方针,在战场上喜欢依靠强大火力压制、地面突击集群强行突击。这种战术属于典型的简单粗暴战术,尽管会带来巨大的震慑力,但是也伴随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
在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成为改变战场格局的关键因素。反坦克手段的多样化和精准化对俄军装甲突击构成了致命威胁。俄军突击队若仍采用传统战术,如单纯依赖步兵大规模冲锋、装甲部队贸然突进,无疑是将士兵暴露在敌方强大的火力打击之下。当俄军坦克纵队在开阔地行进时,乌军操作员在十公里外按下按钮——价值500美元的FPV无人机如毒蜂般扑向价值数百万美元的T-90M坦克。
无人机创造的“透明战场”令传统战术彻底失效。商用无人机实时传输画面,暴露部队位置、调动路线和后勤节点。指挥体系僵化加速了伤亡螺旋。而俄军仍沿袭二战模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亲临前线督战“三刀放血”战役,这种中央集权式指挥在分布式战场宛如活靶。指挥体系没有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作战部队没有实现真正联合作战,都是俄军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3
俄军的血泪教训为中国统一大业敲响警钟,用现代战争理念指导现代战争,尽量避免陷入伤亡误区成为必须。台湾岛部署的防空系统密度全球前列,从“毒刺”到“爱国者-3”层层叠加。但解放军早已布局破局之道,其核心在于 “非对称优势+体系化作战”的组合。智能武器库展现压倒性优势。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突破现有防空体系;南海演习中100架无人机蜂群将模拟敌舰炸得“渣都不剩”;彩虹-7隐身无人机性能碾压乌军装备。全域封锁体系令“台独”窒息。055驱逐舰与歼-20织就海空天罗地网。祖国东南方向的天空下,无人机蜂群正在演练精准打击,东风导弹静卧深山。俄乌战场的血色挽歌提醒我们:统一之战,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