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黄女孩!弄了个超级农场!

发布时间:2025-08-08 21:10  浏览量:1

8月7日荔枝新闻发布文章《大地合伙人丨当95后“农二代”按下智慧农业启动键——郭楠》

原文如下

无人机的旋翼在常州武进区前黄镇300亩高标准农田上空划出精准航线,郭楠的目光紧锁手机屏幕,指尖轻点:“两分钟,一亩地的农药喷洒完成。”不远处,无人驾驶拖拉机沿着北斗导航轨迹翻耕沃土,烘干机吞吐着新稻的金黄。

在这片被智能设备重新定义的土地上

95后“新农人”郭楠正用代码和机械臂

解构着父辈耕耘了三十余年的稻麦方程

“踩离合挂挡”到“指尖种田”:

两代农人的技术接力

“踩离合挂挡...不要踩离合噻,离合松噻,松!走了好!”——父亲郭飞的教导声仿佛还在田埂间回荡。儿时那个光着脚丫跟在父亲身后的小女孩,如今已能独当一面驾驶拖拉机驰骋田野。2020年,郭楠从常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进入电力公司,重复的案头工作与家乡武进区前黄镇起伏的稻浪在她心中拉锯。转折源于父亲的一次“求助”,他用政策奖补购置的两台植保无人机因为没人会用成了“摆设”,郭楠深知父亲这代“武进区优秀机手”面对新技术的无力,于是她毅然辞职,以“农二代”身份回归父亲创办的常州埂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要说回来的原因,可能还有就是骨子里有对土地的热爱——看着种子发芽抽穗,最后端上餐桌,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郭楠笑道。

技术的接力并非坦途:父亲坚持“一个人能扛所有事”,女儿则谋划用智能设备重构生产链。性格同样倔强的两代人碰撞不断。郭楠啃下书本,考取ASFC无人机驾驶证、拖拉机驾驶证,成为前黄镇首个持证女飞手。然而实操困境随之浮现:“田块碎片化,果园密集,无人机喷洒易受风扰造成农药漂移。”

证书成了“保险栓”,而破局之道指向更广阔的田野。今年,公司的基地面积30亩流转土地面积800亩,拥有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各类农机具100多台(套)。打造“超级农场”:物联网串联起智能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和无人收割机;6台烘干机终结“靠天晒谷”;4座冷库锁住大米鲜度。当父亲守着传统渠道时,她按下抖音电商启动键——首月卖出30单,让“苏南大米”首次在东北米主导的电商榜单崭露头角。

流量破壁与乡土创生:

IP赋能下的产销革命

“今天淘宝有订单,等下我去发,那里面现在有200袋左右,完全够的。本身我们今年产量也还算好的,每亩地都有1000斤左右的(产量)。”仓库里,郭楠快速核对订单。线上销售曾是她与父亲理念冲突的焦点:父亲认为“一人足矣”,郭楠却疲于兼顾拍摄、直、客服。“理念不合,最终只保留淘宝店铺服务外地客户。”她坦言。线下,她另辟蹊径——借力政府打造的“小挖鸭”IP撬动城乡融合。

常州武进区萌趣的“小挖鸭”,

在郭楠手中焕发新生。

合作社研学基地里,孩子们举着“小挖鸭”手册探索稻米奥秘;“乡悟dei”(常州话“乡下”)主理人计划中,城市家庭体验智能农机、制作稻穗画。基地角落飘起咖啡香,郭楠特意学习意式萃取:“工业小镇的企业白领,是潜在客群。”台风季后,又推出“小挖鸭”主题年货礼盒,整合武进特色农产品。“农业需要新鲜感,IP就是流量入口。”

数据印证其道:线上渠道推动稻米年销量提升20%;合作社服务覆盖周边2000亩农田,1240户农户共享智能农机。父亲郭飞坚守的“前农”牌大米,则接连斩获“常州好大米”特等奖、“江苏好大米”金奖。抚摸着象征硬实力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铜牌(合作社专注稻麦三十年,为武进区拥有大米加工许可证企业之一),父亲沉默的骄傲写在脸上。

台风过境与共生哲学:

在自然法则中寻找平衡点

2023年夏,台风横扫苏南。郭楠站在狼藉的田埂上,目睹成片水稻倒伏:“人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保险公司按稻谷原价理赔,但她的成本清单上列着智能设备折旧、加工损耗、品牌溢价。“机械投入越高,风险越具象。”这场灾害成为分水岭,让她彻悟:科技赋能并非对抗自然的盔甲,而是寻求共生的工具。

她将韧性注入产业末梢。合作社全面推行“稻鸭共生”模式:鸭群穿梭田间除草除虫,粪便还田替代30%化肥;性诱捕器、赤眼蜂构筑生物防线,取代化学杀虫剂。父亲曾质疑的“花架子”,终成抵御风险的实招。“农业是前沿阵地,不是退路。”郭楠说。她在田埂边用竹竿鱼线自制钓具,钓起肥鱼开怀大笑;把捡回的流浪柯基、边牧、兔子“阿呆”养成农场“员工”。这些浸润生活本真的片段被剪进短视频,意外收获共鸣:“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如今,郭楠的日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上午申报智慧农业项目,下午教村民操作智能烘干机;周末带研学孩子插秧,转身调试水肥一体化系统。父亲郭飞以行动支持女儿的探索——他驾驶无人拖拉机翻耕连片稻田时,女儿正用咖啡香气迎接参观的年轻人。电话里,乡亲朴实的话语透着认可:“喂,囡囡,我这里有几亩地要你去用无人机飞一下,要除草了。”

后记:代码与稻穗间的未来方程式

站在农田与“智慧方阵”之间,郭楠的身份愈发清晰:她是传承者,更是“农田程序员”。合作社2700平方米基地内,100多台(套)智能农机随时响应指令;植保无人机喷洒效率达人工15-20倍;冷库中贴满金奖标签的“前农”大米正等待发往全国。

“小时候只想当条咸鱼,隐居种种菜,”她望向无人收割机作业的金色海洋,“现在明白,真正的田园梦想需要现代化引擎。”台风刮倒的稻秆已化作春泥,新一季秧苗在物联网呵护下舒展叶片。郭楠的手机响起提示音——淘宝店铺有新订单。她快步走向车间,那里有父亲巡检过的加工线,和待寄出的“小挖鸭”礼盒。土地的故事从未老去,只是被新一代按下了加速键。

郭楠的合作社办公室里,ASFC无人机驾驶证、拖拉机驾驶证、农药经营许可证书并排悬挂。这个直率急性子的姑娘用最务实的逻辑耕耘土地:智能设备将喷洒效率提至人工15-20倍,小挖鸭IP为农产品打开新销路,稻鸭共生模式让化肥用量减少30%。

她的行动准则暗合农田节奏——

恰如稻谷生长,

该快的用机械加速,

该慢的交给四季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