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宜平补!医生提醒:千万别盲目“贴秋膘”!
发布时间:2025-08-08 21:15 浏览量:2
锅里炖着大棒骨,桌上摆着红烧肉,一口下去油香四溢,嘴唇都能反光。有人看了说:这才叫贴秋膘,补回来夏天消瘦的那一身肉。但你知道吗?这顿“补”,补得不好,不是强身,而是添病。
每年立秋一到,朋友圈、菜市场、长辈微信群里都开始热闹:“立秋贴膘,冬天不掉!”“夏天吃不下,秋天可劲吃!”似乎在所有人的印象中,立秋就是“补”的信号。但问题来了:真的每个人都适合贴秋膘吗?这“贴”到底是补身体,还是补了将来去医院的风险?
有数据显示,立秋前后,急诊室里因为胃肠不适、血压飙升、血糖紊乱而来的中老年人明显增多。医生们都笑称:“一到立秋,患者也跟着‘贴’进来。”这不是玩笑,是现实。很多人以为秋天是“进补”的季节,却忽略了身体的底子和时节的节奏。
“贴秋膘”是一种传统习俗,不是假不了的事儿,但它的精髓不在吃得多,而在吃得巧、吃得对。
有些人一到立秋就像开闸的马达,炖肉、羊汤、蹄膀齐上阵,结果吃着吃着,血脂高了,血压飙了,肠胃崩了,连原本稳定的慢病都开始闹脾气。医生看着嘴上油光光、肚子鼓囊囊的病人直摇头,这哪是补,这分明是在“加害”。
真正的养生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看体质、察时节、懂节奏,尤其是“平补”这个词,才是关键。
很多人一听“补”,脑子里就自动翻译成“油大肉多”,但医学上讲究“虚者补之”,不是虚就补,是看你虚哪儿,怎么补,补多少,什么时候补。盲目乱补,不如不补。
有些人夏天确实食欲不振,瘦了几斤,立秋后胃口回来了,适当吃点营养的东西没错。但问题是,吃进去的是营养,还是负担?如果你胃肠功能本就不强,贴秋膘就是给肠胃添堵;如果你血脂高,还狂吃红烧肉,那可不是“贴秋膘”,是“添病根”。
贴秋膘不能一刀切,不能全民通用,尤其是中老年人,得分三类说。
第一类是身体瘦弱、气血不足的人,这类人确实可以适当补一补,但要讲究“平补”——不温不燥,不寒不热,不偏不倚。
比如山药、莲子、百合、南瓜、银耳,都是很好的平补食品,既滋养,又不腻人。再比如瘦肉、鸡蛋、豆腐,都是蛋白质好、脂肪不高的食材。别一味地盯着红烧肉和羊蝎子,养生不是拼胆量。
第二类是原本就有“三高”的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贴秋膘等于给自己加压。别忘了,脂肪不是轻轻一贴就贴在身上,它还会贴在血管里、肝脏里、心脏上。
医生见过不少中老年人,每年立秋“贴”一下,过几天血压就“崩”了,得住院观察。不是不让吃肉,而是要控制总量、控制频率、控制种类。比如红肉换白肉,猪肉换鸡肉,炖肉换清蒸,肉汤撇油后喝,都是更聪明的选择。
第三类是本身脾胃功能差、容易积食的人,秋天一补,肠胃先“闹罢工”。补进嘴里,排不出去,积在肚子里,转头就是胀气、反酸、便秘,甚至腹泻。
这种体质的人,补要更慎重。先调脾胃,再谈滋补。
就像种花,地不松,肥料再好也烧根。身体如果是“地”,脾胃就是“土壤”。土不好,肥下去就是毒。
还有人说:“我吃素不行吗?贴秋膘不吃肉,吃点豆腐总行吧?”那也得看怎么吃。豆腐虽好,吃多也寒,胃寒的人吃多了照样拉肚子。
吃素也要讲搭配,比如豆腐配葱姜、黄豆炖猪蹄、银耳煮红枣,都是中和寒性、滋阴润燥的好搭配。别以为素食就一定安全,食物之间也有脾气,得看它们愿不愿意“和平共处”。
立秋之后,天气变凉,燥气渐起。这个时候,最伤人的不是“冷”,而是“燥”。
秋燥最容易影响肺,表现为口干、咽喉干痒、皮肤干裂。所以秋补要补“肉”,更要润“燥”。
比如百合、梨、银耳、蜂蜜、芝麻,都是润燥的好东西。再比如多喝水,清晨一杯温水,晚饭后一碗粥,比你吃多少肉都有用。润肺、养胃、补气血,才是秋季养生的三件宝。
医生最常见的误区就是:一边猛吃补品,一边不管睡眠、不动弹、不喝水,结果补得满脸痘、满身火气。
你以为贴秋膘是补营养,其实身子最想要的是节律。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的节奏,才是根本。
再说个扎心的冷知识:秋天是脂肪最容易囤积的季节。白天凉爽,食欲大开,晚上不动,刚好是脂肪“安家”的最佳时机。
所以医生常说:“贴秋膘不是问题,贴完了不动才是大问题。”建议每天动一动,哪怕是散步、打太极、跳广场舞,也比躺着好。“吃动平衡”才是秋补的标配。
说到这儿你也许会想:那我该怎么补?是不是得搞个食谱、列个清单?
其实最简单的原则只有四个字:清淡适量。
每一口吃进去的东西,都要问自己一句:我是真的需要,还是嘴馋?
每一顿饭,都要问一句:我吃的是营养,还是情绪?
贴秋膘这回事,说到底是对身体的一个反馈: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你暴饮暴食,它就用血压飙升、胃胀气、血糖紊乱来“回应”。
别让“补身体”变成“补病根”,别让“传统习俗”变成“现代误区”。
真正的养生,是和自己的身体交朋友,是听它的声音,而不是用固有的观念去压它。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每年的气候也不同,补与不补,怎么补,全得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贴秋膘,不如贴健康。贴的是节律,是温养,是顺势而为的智慧。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巧;不是盲目补,而是科学养。
愿你我都能在这个立秋,吃得从容,补得清醒,过得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志红,王玉.秋季养生与饮食调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7):171-172.
[2]李晓燕.中医“平补”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04):83-85.
[3]张波,李爱华.立秋时节养生误区及其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24,34(05):45-47.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