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教会了媒体讨好流量,那谁来守住新闻?

发布时间:2025-08-06 19:14  浏览量:1

原创作者:黄梦光

当算法取代了编辑

有一天深夜,你刷手机时看到一条“地震现场直”,还没看两分钟,下一条就是明星恋情、搞笑短视频、穿搭测评,然后是“暴富秘籍”教程。你只是想看点新闻,可这一路滑下来,似乎谁都在喂你东西,但没人问过你真正想知道什么。

在这个被平台主导的时代,算法已经成了新闻的“隐形总编辑”。它用复杂的公式决定你能看到哪些内容、先看到什么、看到多少。算法的目标很单纯:让你多看、多停留、多点、多买。而这个逻辑和新闻专业主义、公共利益、真实全面的报道之间,几乎是天生的矛盾。

记者们的感受很直观:好不容易做出一篇严肃、深入、重要的报道,发到平台上可能没什么人看见;但一条充满情绪、冲突、八卦的短视频,却轻轻松松登上热榜。久而久之,媒体被迫顺应算法的胃口,把更多时间花在“写给算法看”上,而不是“写给公众看”。

更糟糕的是,这只看不见的手不仅不透明,而且很难问责。公众很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推荐这些内容,记者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重要的新闻突破算法的封锁线。算法成了一种权力,但它既不接受采访,也不道歉。

谁能管一管这只看不见的手?

好消息是,全球范围内,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坏消息是,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在欧美,2024年欧盟正式生效的《数字服务法》(DSA)要求大型平台必须披露算法推荐的基本逻辑、潜在风险,并且给用户一个“非个性化”的选择。澳大利亚的新闻付费法案迫使Google、Facebook等平台向新闻机构付费,以补偿算法抢走流量的损失。甚至一些媒体开始尝试开发自己的推荐逻辑,比如BBC和《卫报》都提出了“公共价值算法”的理念,试图平衡用户兴趣与公共利益。

中国在这方面其实走在前面:早在2022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就开始实施,明确提出算法不能过度推荐低俗、虚假、极端内容,不得制造信息茧房、操纵舆论,而且要让用户有权关闭个性化推荐。这个规定要求平台“公开算法推荐的基本原则”,并接受监督。

一些平台也开始做出调整。今日头条、百家号等推出“双首页”机制,一个首页是算法推荐的“猜你喜欢”,另一个首页是由编辑策划的“要闻”频道;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的客户端更是突出“主题宣传”和“重大新闻”,通过人工干预和技术手段保证重要新闻不被算法埋没。

但现实中,这些尝试还远未解决根本问题。即便有了“双首页”,大多数用户还是停留在“猜你喜欢”里;即便规定了不能搞信息茧房,平台仍然倾向于优先推荐更能让人上瘾、争议大、互动多的内容。新闻人想要和算法博弈,依然很难。

新闻人需要学会和算法“谈条件”

算法不会消失,也无法回到盒子里。对于新闻行业来说,更现实的选择不是抱怨,而是学会和它“谈条件”,甚至参与制定规则。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发力:

第一,主动参与规则制定,而不是被动适应。

算法治理并不仅仅是平台和监管部门的事,新闻机构完全可以作为利益相关方发声。比如,当政府征求对《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意见时,媒体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要求平台披露新闻推荐的逻辑、避免算法屏蔽重要公共议题、允许编辑干预推荐顺序等。甚至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提出共同的标准,敦促平台提高透明度和问责性。

第二,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减少完全依赖。

不少媒体现在几乎完全依赖外部平台的流量,这使得它们在算法面前毫无议价能力。其实可以主动尝试开发自己的内容推荐逻辑,哪怕不完全自研,也可以和技术公司合作,比如建立一套“编辑+算法”的混合推荐系统。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就已经在尝试这一模式,通过算法了解用户兴趣,再由编辑对推荐内容进行一定干预,既保持黏性也保证公共价值。

同时,还可以更科学地利用平台的后台数据,定期分析哪些内容被推荐、哪些被屏蔽,并据此优化选题、调整呈现方式,而不是一味迎合点击率。比如,有的媒体会在报道里埋入标签、优化标题结构,让重要内容在平台上更容易被算法抓到。

第三,提高公众的算法素养,让用户和媒体站在一起。

很多用户甚至没意识到自己每天刷到的内容是被平台挑选过的,也不知道可以关掉个性化推荐、修改兴趣标签甚至举报推荐逻辑不合理。媒体完全可以通过报道、短视频、互动小游戏等形式,向受众解释算法是怎么影响他们的新闻体验的,并鼓励他们主动调整推荐设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主动性,也让平台在面对用户和媒体的双重压力时,更重视公共利益。

总之,新闻人需要的,不只是学会“写给算法看”,更要学会“让算法听见自己的声音”。通过参与规则、建设技术、教育用户,逐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是被动接受算法的摆布。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算法到底听谁的?是只听股东和流量的,还是也能听听公共利益的、听听公众的?

这是未来十年新闻行业最重要、最尖锐的问题之一。如果新闻人不去争取话语权、参与规则制定,那行业只能继续被牵着走。而如果我们愿意在政策、技术、教育上都多做一点点,也许就能让这只“看不见的手”稍微温柔一些,甚至伸出一只帮新闻一把的手。

算法很强大,但它不该凌驾于公共价值之上。它听谁的,取决于我们敢不敢开口说话。

作者黄梦光,多领域写作者,聚焦于商业策划,艺术人文及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