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跑去干农资,他能干好嘛!”

发布时间:2025-08-08 21:09  浏览量:1

2025年7月16日,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农资协会正式揭牌。在忙碌的人群中,副会长张煜魁梧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抖音拥有数万粉丝、被农民们亲切唤作“张老师”的植保专家,二十多年前曾是手握新闻之笔的阜阳日报记者。

“当时报社工作认识了一位山东肥企老总,给了我五万块钱的货鼓励我创业,我就从这一个单一的产品开始单打独斗。”张煜的创业之路,始于一个产品、一份信任,更始于那份对农业的朴素情怀。“一个记者,写稿子在行,做农资,行吗?”面对农户甚至亲人的质疑,他表示:“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也在农村长大。为了服务农业,我会一直坚持、一直努力。”

从媒体记者到农资人,身份的转变伴随着实打实的艰辛。“有年夏天,我从郑州进货回来,四十多度的高温把柏油路晒得发软。”张煜至今记得,大巴车顶上堆着几十箱叶面肥,他踮着脚往车顶递箱子,劣质的包装被汗水泡透,农药顺着指缝流进袖口,“又辣又烫,胳膊上起了一片疹子,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疼。”

张煜一人装卸货物

但正是这份“疼”,让他更坚定了方向。“新闻报道能反映农民的难处,而农资和技术能实实在在解决这些难处。”如今,他的阜阳市安农植保有限公司已从单一产品销售,发展为涵盖化肥、农药、种子供应及全流程技术服务的综合农业服务平台,而他自己也成了全国“金草帽”基层农技专家、阜阳市植保协会专家、当地媒体栏目常驻农技顾问。

阜阳大地上的作物,小麦、玉米、大豆、蔬菜、水果,都成了张煜倾注心血的“孩子”。当复合种植模式在阜阳悄然兴起,农民们面对大豆玉米共生的草害束手无策时,张煜一头扎进田间。经过反复观察与实验,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系统化除草方案,在种植大户的田块初试锋芒,草患被有效压制,原本犹豫的农户们信心大增。“草害解除了,复合种植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了。”张煜欣慰地说。他的方案不仅在田埂间流传,更被请进各乡镇农技站的课堂,成为推动复合种植的一把技术金钥匙。

在2023年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关键期,灰飞虱突然大规模爆发。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王兰俊的求助电话在深夜响起,张煜二话不说赶到田间,打着手电仔细察看虫害。“张老师一来,心里就踏实了。”王兰俊感慨道,“那年大豆亩产稳稳过了三百斤,玉米不减产,等于白捡一季收成!”这种“随打电话随到”的承诺,让张煜的身影成了许多农户心中最踏实的风景。

张煜与王兰俊田间交流病害

在颍东区老集村,桃农王爱飞的果园是张煜另一个“战场”。从打药施肥配方,到病虫害防治,张煜的全程指导让这片桃林焕发新生。“往年桃子挂果稀稀拉拉,今年产量整整翻了一番!”王大哥站在挂在沉甸甸的果实枝头下,笑容里是掩不住的丰收喜悦。在田埂上讲解技术,在地头调整配方——张煜将农技服务真正做到了“最后一米”。

王爱飞邀请张煜品尝桃子

张煜深知,技术再好,抵达不了农户手中便是空谈。当短视频浪潮兴起,他敏锐地捕捉到新媒体在农技推广中的巨大潜力。6年前,他开始试水抖音平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朋友在田间地头拍摄的技术指导视频意外爆火,放量近千万,点赞数近9万。这个巨大的流量风口,让他坚定了拥抱新媒体的决心。如今,他的抖音账号“张煜植保专家”已积累粉丝2.3万,视频号关注者也近万。利用短视频将复杂的农技知识掰开揉碎,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传递给屏幕另一端的农户,张煜用镜头架起了一座通向更广阔天地的桥梁。

张煜正在用手机剪辑视频

从新闻现场的记录者,到田间地头的守护者;从单一产品的拓荒人,到农资协会的领航员,张煜的每一次转身,都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他挚爱的土地。昔日笔尖流淌的文字,终在广袤的田野里,化作了沉甸甸的丰收.....

诚挚邀请广大基层农技工作者,参加“澳佳杯”第十二届寻找“金草帽”基层农技专家公益活动,展示实力、秀出绝活,赢得全行业关注和认可,跻身乡村振兴的农业科技队伍。

集结“金草帽”,助力大丰收!

转载请 按以下格式注明:

作者:孙兆宇

编辑:王梅红

审核:陈国兴

监制:吴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