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釆访手记】在刑事检察一线,触摸公平正义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08 21:25 浏览量:1
在刑事检察一线,
触摸公平正义的温度
八月的湖滨,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整座城市包裹。可当我和同行的记者们踏进湖滨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的瞬间,那股裹挟着油墨与纸张气息的忙碌劲儿,竟压过了窗外的热浪——案头的卷宗垒得比键盘还高,蓝色封皮在日光灯下泛着沉静的光,每一本都沉甸甸的,像载着无数人等待被倾听的命运。
“高主任,电信诈骗案的补充侦查提纲拟好了,您过目?”“赵婷,交通肇事案的听证记录收尾了吗?”“小苏,下午开庭的示证PPT再核一遍细节,别出岔子。”办公室里,键盘声、电话铃与低声讨论交织成独特的旋律,忙碌却不纷乱。每个人都像精密齿轮,在各自的岗位上咬合运转,透着一股不容懈怠的严谨。
第一检察部主任高琳的办公桌正对着门口,她刚放下一份审查逮捕意见书,指尖还留着纸张的粗糙感。“我们5个办案组,上半年啃下了68件批捕案、144件起诉案,平均每人手里攥着十几个案子在跑。”她拿起桌上的日历,红笔圈满的开庭日、退查期限像密布的星子,“案多人少是常态,我们把‘AB岗’分工表贴在墙上,谁的案子到了节点,其他人自动补位,绝不能让任何一个案件在手里卡壳。”
卷宗堆里,一本封皮写着“羁押必要性审查台账”的笔记本格外显眼。翻开来看,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着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罪名、逮捕时间,旁边用红笔标着“单亲母亲,孩子3岁”“初犯,企业技术员”,蓝笔圈着“建议变更强制措施”。高琳指尖点过一行字:“这起轻微盗窃案,嫌疑人是位单亲妈妈,我们走访时见她孩子抱着玩具车哭着要妈妈,心里不是滋味。最终建议取保候审,既没放纵犯罪,也没让孩子失去依靠。”上半年22件羁押必要性审查,1件变更强制措施,数字背后,是司法者对“宽严相济”的细腻践行。
老同志薛晓剑接电话时总往走廊躲,声音压得像怕惊扰了谁。后来才知,家里老人身体不适,全是妻子硬撑。“上周那个邪教案开庭,从早9点说到下午5点,散庭时手机里7个未接来电全是妻子的。”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说起家人时喉结动了动,“但这类案子特殊,既要严惩邪教犯罪,又得做好教育转化,哪怕多说一句,或许就能让嫌疑人少走点弯路。”他办公桌上摆着本《邪教案件办理指引》,页边折得全是角,空白处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
书记员沈璐伟的桌角,润喉糖瓶子空了一半。她正对着电脑整理听证记录,37页的文档里,“邻里纠纷”“赔偿谅解”“刑法第234条”这些词被反复提及。“上周那个故意伤害案,双方从吵着要‘讨说法’,到最后握手言和,光释法说理就磨了两小时。”她指着记录里一行字:“判刑不是目的,你们住对门,抬头不见低头见,和解才能真的了心结。”上半年23场听证,42起刑事和解,这组数字里,藏着她和同事们无数次的耐心劝导。
在心理疏导室,检察官李胜男正对着一份《帮教计划》出神。卷宗里的少年刚满18岁,考上大学没多久就因诈骗被不起诉。“这孩子当时脸煞白,说‘这辈子完了’。”李胜男拿出回访笔记,上面记着“3月15日,鼓励参加校园反诈宣传”“5月20日,获二等奖学金”。“上周见他时,小伙子站在讲台上给同学讲‘如何防骗’,腰杆挺得笔直。”她笑起来眼角有细纹,“我们多做一点,或许就能让一个孩子重新站起来。”
采访时,一份《非羁押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表》让我驻足。表格从犯罪情节、社会关系等8个方面设了32项指标,每项都有明确分值。“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高琳指着“初犯偶犯”“退赃退赔”这些指标,“比如危险驾驶案,不光看酒精含量,还要查是否有逃避公安机关追究的情形、是否有事故,宽严都得有依据。”这套体系运行下来,简案办案时长缩短到7天,效率提高了,质量却没打折扣。
傍晚时分,夕阳穿过窗户,给卷宗镀上层金边。干警们还在忙:有人核对认罪认罚具结书,有人修改电信诈骗案的调研报告,王丽君则对着《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方案》琢磨,“上半年这块是短板,综合履职还是空白,下半年得补上,得让企业感受到法治护航的力量。”
离开时,夜色已漫进楼道,第一检察部的灯还亮着,像黑夜里的一簇光。我忽然懂了,那些卷宗里装的不只是案情,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那些忙碌的身影背后,不只是职责,更是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承诺。他们用专业丈量法律的尺度,用温情传递司法的温度,在刑事检察一线,默默守护着一方平安。
这就是湖滨刑事检察人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起案件里坚守公平正义;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让老百姓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与温度。他们的酸甜苦辣,最终都化作了守护正义的光,照亮了法治前行的路。
主办: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王 飞
编辑:杨 琼
邮箱:smxjc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