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7!一口气读完许倬云这本书,治愈了焦虑迷茫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5-08-06 05:05  浏览量:1

本文共计2478字,预计阅读7分钟。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昨天惊闻许倬云先生离世的消息,不免有些怅然若失。

最初知道先生,是从许知远的《十三邀》开始的。

也是从《十三邀》,知晓了他是我的偶像王小波的导师。

真的很震惊,这样的两个人居然产生了一些联系?!

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对许倬云先生,也充满了兴趣。

看完《十三邀》,又进一步改观了我对先生的认识。


这位史学大家,令人敬仰,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天随手翻出先生的一本《往里走,安顿自己》。

藏书票日期显示着2023.03.01,而真正读这本书,却是在先生离去之后。

01.

作者简介


许倬云,史学大家,2020年荣获第4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学术代表作品如《西周史》《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

对于先生的理解,也仅限于豆瓣简介,以及《十三邀》的印象。

非常具有文人气息的知识分子,并且对世间万事万物充满悲悯。

就像张载的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本书的执笔冯俊文,也是一位资深出版人,访问学者,荣誉研究员。

02.

书籍简介

这本书是许倬云先生90岁时,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

如果你总觉得活着很累,不妨翻开这本书,从许倬云先生的身上,找回安顿自己的力量。

“我天生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八岁以后我坐在竹凳上,但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

“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我们如果能够打造好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和灵魂。”

03.

读书感悟

这本书虽读得匆忙,但过程中很平静,抚慰了时常焦虑迷茫的自己。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01)为什么说“往里走,安顿自己”?

这里的往里走,就是往内心的探索。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现象,作为一个人,我们要有一个回应。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反思,从反思中能获得什么样的理解、觉悟。

这一步工作——对外在现象的观察、分类、讨论、应对等——最终一定会碰到心底那一部分东西,也就是“往里走”。

“往里走”就是将我们的观察、感受投射到内心最深处,进行认真的思考——

由此我们得到什么样的新的理解、新的教训,立刻就能从行为上反映出来。

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情绪ABC理论”:

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情绪ABC理论。

它把我们对事物态度的成因分为3种:

A:Activating event(外界事件)

B:Belief(信念)

C:Consequence(情绪反应)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涵是:

情绪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

我们依据已有的信念,对外界事件进行解读,从而产生对应的情绪反应。

如果我们的信念发生改变,那么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什么叫信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长期形成的、默认为真的假设。

它们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

也就是我们称为“惯性”和“固有思维”的东西。

所以,想要改变情绪反应,关键是要认识到它是由我们的认知、信念、解读决定的,并设法改变我们的固有信念。

外部事件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脑中的信念如何解读它,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这一点,和许倬云先生讲的“往里走”,有异曲同工之处。

02)外在对我们的影响越小,心越安定

张德芬老师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写道: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面对外界汹涌而来的信息,许倬云先生写道:

这就等于跳到泥潭里洗澡,有的人出来后满身都是泥、草和各种渣子,但不知道怎么处理;

有的人出来后马上冲洗干净,既得到了泥潭里的凉爽,又冲洗了身上的杂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清理的过程。

当我们每天面对着互联网上的洪流信息时,对某些行为时常生发出愤怒、悲悯、忧虑等情绪。

但其实外界的声音,远没有你自己重要,我们最应该顾虑的,是自己的内心。

我们通过这些外界的信息,将它们在心里内化,增加心的敏锐度。

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对我们会大有裨益。

因为我们看待事物,不再只看表象,思考问题时也不再局限于得与失、欢喜和哀愁。

如此一来,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我们的心就越发稳定了。

03)许倬云先生的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这本书当然值得讲、可以讲的部分还有很多。

但最后我想聊一聊从许倬云先生身上看到的闪光点。

当然先生本就著作等身,不需要我去证明这件事。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可以从先生身上,学到很多品质。

比如智慧:

先生在自序中,引经据典,借用四大名著这些书籍中的人物、故事,给出不同的见解和思考角度,同时佐证自己的看法;

比如悲悯:

依稀记得《十三邀》中许知远问道:最重要的遗憾是什么?

许倬云先生眼含热泪答道:但悲不见九州同……

比如坚韧:

许倬云先生天生残疾,到老了病了几十年……

这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或许早就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了。

许倬云先生的一生,却做出了如此多的成就、达到了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比如……

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

04.

写在后面

这是一个不断告别的时代。

当我们开始知道金庸、蔡澜、许倬云……

当我们开始读金庸、蔡澜、许倬云……

他们,却已轻拂衣袖,离我们而去。

《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在书架上躺平了将近2年半,终于在某一个普通的日子里翻过一遍。

我很喜欢知乎里关于读书的说法:

虽然那些当时读过的书,经过岁月的侵蚀和风化,如今想来我已经不记得书里面写的是什么。

但那些读过的书,像日常吃饭一样,随着岁月积淀,揉进骨血里。

也喜欢《十三邀》唐诺先生说的:

唐诺:我不懂人家,人们为什么不买书,就因为这是全世界最划算得来的东西。

因为,一个了不起的书写者、思维者,一生的时光,天才加上他那个工作,他可能只留下八本到十本书。

你把这样的一个人的一生,最精华的东西都学到了,我不知道全世界有什么东西比这更便宜。

作为一个读书博主,对此深以为然。

我们在获取信息如此便利的年代,不妨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治愈自己的焦虑和迷茫。

• End •

作者简介:

林小西,一个坚信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

2022年开始觉醒,大量阅读大量输出。

践行用生命影响生命,通过自律和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富足人生!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566/1000 天。

如果你也热爱读书写作,欢迎一起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