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创作论、背诵笔记

发布时间:2025-08-08 21:11  浏览量:2

第四章艺术创作论

一、艺术家的核心地位

(1)定义:专门从事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精神生产的人,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主体。

(2)艺术四要素联结作用:美国艺术理论家 M.H. 艾布拉姆斯提出 “世界 —— 艺术家 —— 作品 —— 读者” 图式,艺术家是联结纽带

● 1.将体验的世界通过艺术语言转化为艺术作品

● 2.作品承载艺术家感悟并呈现给读者

● 3.读者以 “隐含的读者” 身份与艺术家对话

(3)重要性:离开艺术家,便无艺术创作、作品、鉴赏及整个艺术活动。

二、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二)艺术家的社会使命

(1)核心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人类进步献身的精神。

(2)艺术教育作用:通过作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影响思想意识,提高国民精神与审美素质。

(3)案例典范

● 1.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创作《第九交响乐》,体现对自由、胜利的信念及伟大人格。

● 2.齐白石:日本法西斯占领北京时 “画不卖与官家”。

● 3.梅兰芳:抗日时期沦陷区 “蓄须拒演”。

(4)评价标准:诺贝尔文学奖以 “高尚理想、真理追求、时代主题、社会价值” 为首要标准。

三、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1)创作动力:怀着崇高艺术理想和兴趣,在艺术心理定势指引下创作。

(2)主导作用:贯穿观察体验生活、构思艺术意象、物化艺术意象三阶段,对生活原料进行创造性加工,使作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1)决定因素

● 1.艺术家艺术心理定势千差万别

● 2.社会生活素材丰富多彩

● 3.艺术语言组合千变万化

(2)表现

● 1.不同艺术家作品个性不同、不可替代

● 2.同一艺术家不同作品因创作环境、心境等差异而不可重复

(3)生理机制原因:艺术家大脑皮质神经通路复杂,触机不同则思路、艺术意象不同。

四、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一)艺术家的修养

(1)进步的世界观与深刻的见解

● 1.世界观包含哲学观、社会观等,决定创作目的、动机及作品格调

● 2.深刻见解是创作出有生命力作品的关键,衡量艺术家素质高下

(2)广博的文化素养

● 1.分类:一般文化(非艺术类知识)、姊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知识)、专业文化(本专业史论与技能)

● 2.作用:影响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支撑艺术才华发挥后劲

(3)丰厚的生活积累

● 1.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激发创作冲动

● 2.生活磨难带来深层感悟,如 “右派”“知青” 艺术家的经历

● 3.黑格尔观点:艺术家需置身生活材料,看得多、听得多、记得多

(二)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1)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感受力

● 1.特点:从艺术视角观察捕捉素材,受主观审美目的等影响

● 2.艺术直觉:不经过复杂逻辑思考直接把握事物,以艺术实践经验和心理定势为前提

● 3.专业角度差异:不同门类艺术家对 “美” 的发现各具专业特点

(2)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记忆力

● 1.艺术想象:对生活表象加工重组,创造新艺术意象,是艺术才华高低的标志

● 2.记忆类型:形象记忆、情绪记忆等,与感受紧密相连,是想象的基础

● 3.古希腊称缪斯姐妹为 “记忆的女儿”

(3)卓越的创造力与精湛的技能技巧

● 1.创造力:追求作品独创性、不可重复性,超越他人与自我

● 2.技能技巧: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形象的能力,需长期练习探索

● 3.技巧与技术区别:技巧包含技术,追求艺术形象的意蕴、风采和神韵

(三)艺术心理定势的优化

● 1.定义:艺术家在长期艺术修养中形成的稳定、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由熟练掌握的知识、经验等组成。

● 2.作用:对艺术感知、记忆、思维等起导向、调控、升华等作用。

● 3.特点:有高低优劣之分,可相互转化,优化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 4.表现:助力艺术家产生超常艺术直觉,完成即兴创作等天才表现。

一、艺术创作过程的本质与定义

● 1.定义:艺术家在创作欲望推动下,围绕创作意图进行艺术思维,形成完整艺术意象后,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物化为艺术作品的全部精神与实践活动。

● 2.本质: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表现过程,即从 “审美认识” 到 “审美表现” 的转化,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精神生产向艺术作品的转化。

● 3.阶段划分:以清代郑板桥 “画竹三阶段” 为典型,分为艺术体验(眼中之竹)、艺术构思(胸中之竹)、艺术表现(手中之竹)三大阶段。

二、艺术体验:创作的基础与准备阶段

(一)核心任务

● 为艺术创作积累材料与激发动力,是艺术创作的前提。

(二)具体内容

(1)创作材料准备

● 1.素材储备与审美经验积累:艺术想象的基础,依赖生活信息(表象),包括记忆表象(事物直接印象)和想象表象(表象重组)。

● 2.途径:

● ①直接体验:亲身经历(含情感积累,如狄更斯童年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亲自观察体验(如曹禺为《日出》深入生活)。

● ②间接体验:通过古今中外社会经验、艺术作品汲取养料(如鲁迅 “读尽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借鉴世界名作)。

● 3.关系:直接体验是间接体验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艺术构思的深度与丰富性。

(2)创作精神准备

● 1.创作动机与欲望的萌生:由生活体验触发的实践性动力,表现为 “欲罢不能” 的创作冲动(如王蒙因路灯、青年恋爱场景触发创作灵感)。

● 2.特征:艺术家与生活 “物我同一”,内心强烈情感迫使通过创作宣泄,是作品感人的重要原因。

三、艺术构思:创作的中心环节

(一)定义与地位

● 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基础上,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加工虚构,孕育主客体融合的完整艺术意象的过程,是连接艺术体验与艺术表现的中心环节。

(二)阶段划分

(三)关键问题:艺术意象的典型化

(1)定义:将不够典型的生活材料,按 “以个别表现一般” 规律,创造具有典型性艺术意象的过程。

(2)核心:个性化与概括化的有机统一

● 1.个性化:使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 “这一个”(如歌德强调 “掌握个别特殊事物”)。

● 2.概括化:体现社会生活本质与规律,赋予形象普遍意义。

(3)方法与途径

● 1.以生活中典型人或事为骨干,加以虚构理想化;

● 2.撷取多人多事于一身一物(托尔斯泰 “观察多人塑造典型”);

● 3.运用幻想、虚构、夸张创造生活中不存在的意象(如《西游记》《阿凡达》);

● 4.上述方法交错结合运用。

四、艺术表现:创作的最终完成阶段

(一)定义与地位

● 艺术家借助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将艺术意象物态化为具体可感艺术作品的审美表现活动,是艺术创作的最后飞跃(从 “胸中之竹” 到 “手中之竹”)。

(二)核心要素

(1)艺术语言与物质媒介

● 1.艺术语言:各艺术门类特有的表现手段(如绘画的色彩线条、音乐的节奏旋律)。

● 2.物质媒介:创作的具体材料(纸、画布、石头等),兼具媒介作用、艺术本体性存在和审美价值。

(2)技能技巧

● 1.定义:运用艺术语言传达艺术意象的能力,技能是基础,技巧是 “神韵盎然” 的高超表现。

● 2.特点:与艺术家心理结构、哲学观、艺术观深度关联,反对 “为技巧而技巧”,最高境界是 “无技巧之技巧”。

(3)艺术语言的运用原则

● 1.语境适配:孤立艺术语言无美丑,需在特定组合中体现价值(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 “绿” 的妙用)。

● 2.整体性:艺术形象需整体和谐,删除多余部分(如罗丹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 “突出双手”)。

● 3.创新性:通过 “陌生化” 突破 “影响的焦虑”,延长审美感觉过程(如西方现代主义的反传统表现)。

(4)修改与完善

● 必要性:反复推敲修饰,使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是更深刻的构思与更精妙的语言选用。

五、创作过程的整体性特征

● 1.三阶段无绝对界限,相互联系、渗透、穿插进行。

● 2.贯穿艺术心理(表象、想象等)与艺术思维活动,后续需深入探讨其特征与规律。

一、核心概念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必要性:艺术创作的深入阐释需以艺术心理和思维活动的规律为基础,忽视艺术心理学研究将导致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难以深化。

● 2.关键范畴:艺术直觉、表象、记忆、想象、个性、情感、心理定势等,是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

● 3.研究对象: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意识与无意识、灵感及生理机制、形象思维逻辑规律、艺术思维特殊规律等。

二、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一)概念辨析

(二)艺术思维的地位

● 1.“艺术掌握世界方式” 四要素:艺术思维(首要地位)、创作活动、创作手段、艺术作品。

● 2.生理基础:大脑左右半球分工(右脑管形象思维,左脑管抽象思维),通过胼胝体联结协同工作。

三、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

● 1.定义:人在清醒状态下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心理活动,能反映事物本质并指导行动。

● 2.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主导审美理想、创作目的、规律驾驭及独创性追求,贯穿创作全程,对灵感、无意识起检验和匡正作用。

(二)无意识的类型与特征

(1)误差无意识:言论行动中无意识发生的误差(如笔误、失言),反映潜在心理倾向。

(2)病患无意识:高烧、精神病等病理状态下的无意识表现,与艺术创作关联较弱。

(3)梦幻无意识:

● 1.心上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能触发艺术灵感(如马雅可夫斯基梦中得诗句)。

● 2.荒诞梦 / 混杂梦:离奇场景,多见于超现实主义作品,现实意义有限。

(4)本能无意识:先天遗传的生理内驱力(如觅食、性本能),与习惯无意识协同作用于表演等艺术活动。

(5)习惯无意识:

● 1.定义:长期练习形成的高度自动化心理活动,是意识的熟练化与自动化。

● 2.作用:艺术灵感爆发、即兴创作、艺术语言运用的核心动力(如曹植七步成诗)。

● 3.类型:习惯无意识表象识记、想象、动机、推理等。

(6)集体无意识(荣格理论):

● 1.定义:种族遗传的原始经验总和,包含本能集体无意识(生理进化)和民族文化集体无意识(文化积淀)。

● 2.艺术表现:体现为民族风格与民族魂,伟大艺术家更能凸显本民族集体无意识(如傅聪演奏中的中国文化韵味)。

(三)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 意识居领导地位,指导和调度无意识;无意识是意识的延伸,二者互为前提、渗透转化,统一于大脑神经活动。

四、灵感

(一)定义与特征

● 1.定义:创造性活动中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突然建立新神经联系的顿悟式心理状态。

● 2.特征:突发性、突破性、亢奋性、易逝性,伴随情思明晰、情态狂热,是创作最佳心态。

(二)类型与实例

● 1.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如托尔斯泰由牛蒡触发《哈泽・穆拉特》构思)。

● 2.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科学发现中常见)。

(三)产生条件与机制

(1)条件:

● 1.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世界观、知识、经验等的有机组合)。

● 2.大脑中解决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众里寻他千百度” 的积累)。

(2)机制:意识调动无意识持续活动,突然接通所需信息或唤醒遗忘记忆,随后由意识主导完成创作。

(四)本质

● 非神秘现象,是长期学习、实践与探求的结果,“灵感 = 火种 + 干柴”(长期积累为干柴,偶然触发为火种)。

五、形象思维及其逻辑规律

(一)形象思维的特征

● 形象性:始终以生活表象为材料,遵循 “表象 — 想象 — 意象” 路径(如歌德强调 “感官印象的艺术再现”)。

● 想象性:艺术意象形成的根本手段,支撑艺术虚构(如高尔基强调文学家需 “化身角色”)。

● 情感性:贯穿思维全程,推动想象与创作,具有 “移入”“筛选”“纽带” 作用(如贝多芬、郭沫若创作中的激情)。

● 艺术个性:艺术家独特心理定势与技巧的统一,决定作品多样性(如拉斐尔、卢本斯圣母像的风格差异)。

● 审美性:渗透艺术活动全程,遵循艺术美原则(如 “艺术的审美本质” 贯穿思维各环节)。

(二)形象思维的逻辑形式

● 1.基形意象:事物最基础局部形态经加工形成的局部意象(如鲁迅对祥林嫂头发、面部的细节刻画)。

● 2.完形意象:两个以上基形意象组合成的完整意象(如 “慈祥的老妇人”“苍劲的古松”)。

● 3.群形意象:多个完形意象组合的复杂画面(需有机结构以体现艺术主旨)。

● 4.易形意象:随构思发展变换的新意象(适用于情节性作品的发展过程)。

(三)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 1.和谐律:意象画面各部分层次分明、内容与形式统一、思维形式协调(艺术作品的基础要求)。

● 2.融合律:客观生活表象与主观情感高度融合,包括意象与主题、形与神、情与景的统一(如王夫之 “情景相生”)。

● 3.理想律:按审美理想构思,通过典型化实现个性与共性统一,是核心规律(保证艺术意象的完善美)。

六、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规律

(一)转化特点

● 1.协同性:二者交替频繁、灵活多变,界限模糊,共同推动艺术构思深化。

● 2.主导性:形象思维为红线(贯穿意象捕捉),抽象思维辅助解决本质、主题、结构等问题。

(二)转化机制

● 1.触发条件:思维对象的认识需求(形象思维遇阻时转向抽象思维,问题解决后回归)。

● 2.实例: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时,史料考证(抽象思维)与人物塑造(形象思维)反复转化。

(三)遵循原则

● 按艺术美规律转化:①艺术意象理想化;②意蕴外化为艺术神韵;③艺术语言的精妙选用(形象与抽象思维协同)。

七、核心概念关联

● 1.艺术心理定势是基础,包含习惯意识与习惯无意识。

● 2.习惯无意识是艺术直觉、即兴创作、灵感的核心动力。

● 3.灵感是习惯无意识与本能无意识的 “顿悟”(信息接通或记忆唤醒)。

● 4.艺术直觉、即兴之作、灵感均以长期积累的心理定势为前提,与创作目的高度一致。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

● 1.定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主体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关系的基本态度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艺术思维与表现的最一般指导原则。

● 2.本质:解决创作中 “主观情感” 与 “客观生活” 的关系问题,体现艺术创作的根本倾向(偏重再现或表现)。

(二)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的关系

(三)两大主流创作方法

● 1. 现实主义

● ①定义:按生活本来面貌,通过典型化真实再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 ②核心特征:艺术描绘的客观性(写实性):忠实于生活细节与逻辑,聚焦普通人(如《打石工》《茶馆》)。

● ③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统一,揭示社会规律(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小说)。

● ④思想情感的隐蔽性:情感融入客观描绘,自然流露(如《辛德勒名单》的细节刻画)。

● ⑤表现手法:朴素语言、客观叙述、细腻刻画。

● 2. 浪漫主义

● ①定义:以奔放激情按理想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 ②核心特征:创作重心是追求理想:表现 “应有的生活”,超越现实矛盾(如席勒 “以美丽理想代替不足真实”)。

● ③创造奇幻型艺术形象:通过想象构建超凡情景(如孙悟空、宙斯),符合情感逻辑而非生活逻辑(如李白 “燕山雪花大如席”)。

● ④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激情澎湃,抒情主人公与形象合一(如郭沫若、拜伦的诗歌)。

● ⑤表现手法:幻想、对比、夸张、离奇情节、绚丽色彩。

(四)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二、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一)艺术流派

● 定义:一定历史阶段内,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风格相近的艺术家群体。

● 形成条件:

● 具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群(非个别艺术家)。

● 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及创作风格。

● 形成方式:

● 自觉形成:有组织、纲领、宣言(如超现实主义,1924 年发表宣言)。

● 不自觉形成:由后人概括,无共同纲领(如江西诗派、左岸派电影)。

● 命名依据:

● 艺术倾向 / 风格(如浪漫派、印象派)。

● 代表艺术家(如梅派、布莱希特体系)。

● 产生地区(如岭南画派、佛罗伦萨画派)。

(二)艺术思潮

● 1.定义: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的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倾向潮流。

● 2.产生原因:

● ①社会背景:特定时代变革、社会危机(如现代主义源于世界大战与异化社会)。

● ②哲学思潮:受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思想影响。

● ③艺术自身发展:传统模式突破需求(如西方写实传统顶峰后转向现代主义)。

● 3.核心特征:

● ①新的艺术思想:包含主张、倾向、手法创新(如现代主义重主观与非理性)。

● ②群体性潮流:以流派为核心形成广泛艺术运动(如浪漫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

(三)三者关系

三、研究意义

● 1.推动艺术发展:把握流派与思潮的兴衰规律,增强创作自觉性。

● 2.深化作品理解:结合时代思潮背景,解读艺术家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如《变形记》与现代主义异化主题)。

● 3.揭示艺术规律:证明 “再现与表现统一” 是艺术本质规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开放性和包容性具有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