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LV包测试“路人诚信”,假视频消耗的不止是善意
发布时间:2025-08-08 21:41 浏览量:1
□凡明雨(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一段名为“测试路人诚信”的短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一女子故意在街头放下一个价值28万元的LV包,随后一名老伯上前捡走,并在女子索要时,提出5万元赎金,最终收下1000元才归还。事件一经发布,就迅速引发了网友对老伯的集体声讨。然而,据澎湃新闻8月8日报道,经上海静安警方调查,该视频是恶意摆拍,剧本、演员、冲突均为捏造,策划者意图通过制造冲突视频,从而获取流量。目前,涉案人员均已被依法处罚。
这类打着“道德测试”幌子的虚假视频,表面上是“社会实验”,实则是挑拨情绪、恶意操纵,严重破坏了公众的信任,必须严惩不贷。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不惜用剧情摆拍来博取眼球,获取流量。他们精心策划“冲突桥段”,雇人演戏、剪辑造假,只为制造所谓的“热点事件”,而这些视频一经传播,不仅会让观众的情绪被误导,更可怕的是,一部分人可能会将假的当成真的、将戏剧当作现实。久而久之,公众善意被消耗、同理心被稀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质疑,真实发生的道德事件也会被视为“营销套路”,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将会被动摇。
因此,必须对这类摆拍行为从重、从快处罚。通过法律手段,完善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规制,提高违法成本,建立更具威慑力的惩戒机制。只有让造假者真正付出代价,才能有效遏制此类乱象,还公众一个清朗的舆论环境。
同时,短视频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存在明显摆拍痕迹、内容真实性存疑的视频进行前置性干预,而非等到舆情爆发后再仓促下架。平台技术不应仅用于精准推送博人眼球的视频,更应该用于内容真实性的核查,从而构建起识别造假、阻断传播的技术防线。
当摆拍成风、造假获利成为潜规则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实的信息环境,更是社会成员间宝贵的真诚与信任。平台、创作者和受众都需要意识到:靠虚假内容获取流量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畸形生态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认知基础和道德底线,必须严惩不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