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当官歌颂杨国忠,唐朝人走仕途太难了
发布时间:2025-08-08 21:42 浏览量:1
杜甫剧照
李白也好,杜甫也好,都没少下功夫,杜甫还是皇帝看好要用的人,但那个官帽子就是轻易拿不到。杜甫直到43岁还没有当上一官半职,可谓“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不孝之一)。还是武则天在位时设计实行的“延恩匦”(铜匦)制度,最终挽救了杜甫的官运,真是谢天谢地——这个“天”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剧照
铜匦制度是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设立的。匦是簋的古字,意思是匣子、小箱子。铜匦,就是朝廷在宫门前摆放的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铜匦涂了四种颜色,丹匦置南侧,是“招谏匦”;白匦置西侧,是“申冤匦”;黑匦置北侧,是“通玄匦”,用于举报天象灾异或机密之事;青匦置东侧,是“延恩匦”。“延恩匦”专供民众投递颂扬朝廷、谢恩或谋求仕进的文书。朝廷安排专人(称“匦使”)管理铜匦,定期将投书呈送皇帝。当然,投延恩匦的人需有官员担保推荐,否则基本上投也白投。杜甫能够由延恩匦所“收容”,那还算是幸运的。
杜甫在736年参加了科举考试,没考上。那年杜甫26岁,无颜面对失望的父亲和继母,杜甫离家漫游去了。751年,生活无着、贫困潦倒的杜甫选择利用延恩匦的路径拼搏一下,竟然成功了。北京大学教授陈贻焮发表于《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的《杜甫献三大礼赋的前前后后》一文详细介绍了杜甫投匦求官的历程,可以参考一下。
杜甫第一次投献的三大礼赋为《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当时唐玄宗迷信阴阳五行之说,又尊道教、慕长生,杜甫顺应时代风气,以三大礼赋为唐玄宗将行三大礼鸣锣开道,称“朝献太清宫”以祭老子、并将这一大礼放在首位是“革弊用古”,简直就是改革创新的壮举。其实唐玄宗将朝献太清宫(即祭长安的老子庙)置于朝享太庙(祭李唐王室真正的祖宗)和合祭天地之上,从礼法上说是值得质疑的,但杜甫献赋专门要讨唐玄宗的欢心而来,当然要采取坚决支持唐玄宗的立场。杜甫自己在《进三大礼赋表》中向唐玄宗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动机:
“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岂九州牧伯,不岁贡豪杰于外?岂陛下明诏,不仄席思贤于中哉?臣之愚顽,静无所取,以此知分,沉埋盛时。不敢依违,不敢激讦,默以渔樵之乐自遣而已。顷者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窃慕尧翁击壤之讴,适遇国家郊庙之礼,不觉手足蹈舞,形于篇章。漱吮甘液,游泳和气,声韵浸广,卷轴斯存。抑亦古诗之流,希乎述者之意。然词理野质,终不足以拂天听之崇高,配史籍以永久。恐倏先狗马,遗恨九原。臣谨稽首,投延恩匦,献纳上表。”
延恩匦
说实在的,杜甫这番自述虽然十分朴实真实,但渲染自己的贫困落魄经历,怨气溢于言表,按说并不利于引起特别关注,但据杜甫诗云:“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壮游》)就是说,唐玄宗一看到杜甫的文章,立即中断进食,把饭菜推到一边去,立即叫人召集“群公”开会,研究杜甫的任用问题!简直就是拨开云雾见太阳了。
如果读过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诗对自己的描述,就知道杜甫自我表扬从来不吝辞色:“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后人阅读杜甫此诗,倾向于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理解为:如果读书破万卷,就有可能下笔如有神。但杜甫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说自己早已经读过万卷书、已经下笔如有神了。当然,从杜甫的许多诗歌作品来看,下笔如有神也是真的,但一般人不带这么夸自己的。了解杜甫这种个性的人,可能对“天子废食召”这种说法会有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的。是的,虽然《新唐书·杜甫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帝奇之……”,但从唐玄宗当时可能并没有急于使用这个人才的情况看,不太像他的大作导致过“天子废食召”这么隆重的反应。也许恰好在唐玄宗看到上述杜甫献赋时中断进食,而原因是那天的饭菜特别不合胃口;立即下令召开的会议也未必跟杜甫有关。直到第二年(752)的春天,杜甫还在等通知,但有没有通知还不知道。杜甫在写于献赋次年的《重过何氏》一诗中写道:“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何路沾微禄,归山买薄田。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显示杜甫已经不抱希望了。
然而,朝廷的通知终于来了:朝廷安排杜甫再参加一次考试。其实,按照《新唐书·杜甫传》的记载就是:“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只是有关部门没有立即执行皇帝的指示,害得杜甫的等待显得那么漫长。他们倒是给杜甫的考试安排了很高规格:首相李林甫亲自出题,礼部尚书参加阅卷,集贤院学士围坐在杜甫周围。考试过程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诗为证:“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另一首诗是这么说的:“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杜甫:《莫相疑行》)总之,最终杜甫成功了,他被通知进入吏部待选,具备了被任命为官的资格。
当然,在陈贻焮看来,是因为杜甫干求过的老熟人张垍的哥哥张均在唐玄宗和他的伙伴们上演的“玄元皇帝”显灵闹剧中充当了求“妙宝真符”的重要角色,因而一定是张氏兄弟提示杜甫不仅要立即抓住机遇投匦献赋、而且要向哪个方向去着墨;理所当然,也一定是张氏兄弟出面为他的投匦当了保人。而据杜甫的传记作者洪业的研究,杜甫此次的所谓成功,很可能是因为他的堂兄弟杜位是李林甫的女婿,是他求情的结果;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李林甫不敢冒险对已经引起皇帝注意到学者太过苛刻。当然,杜甫还得益于考试过程中有贵人相助,他在一首诗中感谢了集贤院崔国辅、于休烈两位“领导”对自己的帮助:“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崔国辅和于休烈当时都是集贤院学士,他们应该是面试考官中积极发言肯定了杜甫的人。
可惜的是,杜甫取得了当官的资格并不等于立刻就能做上官,主管干部任免工作的吏部迟迟没有给杜甫安排工作,让他再次陷入了遥遥无期的等待之中。
为了催促吏部领导机关尽快安排,杜甫于754年春再次向延恩匦投送了一篇《封西岳赋》,这篇赋不仅毫无保留地谄媚皇帝,认为他功德无量完全有资格封西岳,而且还热情讴歌了新首相杨国忠。人们不知道杜甫这个时候是多么绝望,因为他病得很重,他非常担心在效命君王之前就撒手人寰。杜甫还给掌管延恩匦的匦使田澄献上一首诗《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其中说:“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可惜田舍人不为所动,没有为他“吹嘘”。
秋天到了,杜甫仍然看不到任命的希望,在绝望中他第三次来到延恩匦,进献了《雕赋》并《进雕赋表》。意外的是,这次献赋终于让杜甫得到了官职。《雕赋》中这个“雕”是皇帝狩猎时用到的猛禽,杜甫自我比喻为雕,表示希望自己像雕一样为皇帝服务。于是,吏部负责人立即任命《雕赋》作者杜甫为河西县尉。洪业认为,杜甫打算像雕一样勇敢敬业、像雕一样凶猛地对付皇帝身边的佞臣,让吏部官员们十分恐惧,他们认为,这样一个愣头青最适合到边远基层去锻炼锻炼、长长见识,留在京城搞得不好要捅娄子。这个“河西”在黄河西岸的同州地区,“县尉”的主要职责则是鞭笞逃避服役和拖欠赋税的老百姓。
这个任命没有把杜甫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并且就在任命下达、杜甫离开长安后不久,安史之乱发生了,杜甫的官宦生涯远比想象的曲折。但无论如何,投匦献赋让他吃上了皇粮。取得了俸禄的保障,让杜甫创作出了更多青史永垂的杰出诗歌,这才是最应该谢天谢地的。#头条创作激励计划##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