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吹出16°C空调风的小风扇,真的是“黑科技”吗?

发布时间:2025-08-08 21:52  浏览量:2

“桌面空调”“TEC黑科技”“16°C凉风直吹”……今年夏天,你的短视频和电商平台首页有没有被这样的新型小风扇刷屏?它们声称采用了“半导体制冷”技术,仅靠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就能把热风变成“空调风”,吸引无数消费者买单。

但是,这所谓的“TEC制冷”,真的是新技术吗?它真的能让风变凉?还是变着法儿收“智商税”?

“半导体制冷”小风扇制冷模式下有水珠凝结

“吹出16°C凉风”?可能不假,但别想太多

我们先从结论说起:半导体制冷技术是真的,凉风也是真的,但效果有限、很容易被夸大

目前不少小风扇都采用了所谓的“TEC制冷模块”, “TEC",即热电半导体,其实就是一块基于热电效应的半导体片(常用材料为碲化铋Bi₂Te₃)[1]。当电流通过它时,一面变冷、一面变热。制造商通常会把冷的一面对准风道,热的一面贴上散热器,再加一个小风扇辅助散热。如此一来,风口确实能吹出比室温低几度的凉风,甚至在测试中测得16°C的瞬时低温。

热电半导体常用材料碲化铋Bi₂Te₃

图源:bilibili.com

然而,这里面藏着几个“但”。

但它很挑散热:TEC的冷却效率完全依赖于热端的散热效率,一旦散热器不给力,冷端温度立刻回弹。

但它只能近吹:哪怕凉风确实低于室温,也仅能维持在出风口数十厘米内,远距离很快会被热空气稀释。

但它不省电也不环保:它的制冷效率(COP)甚至小于传统压缩机制冷的1/3,且持续使用发热量不小。

所以,它确实比普通风扇凉一些,但效果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说到底,这是个改良型风扇,而不是迷你空调。

“半导体制冷”并不新鲜,反而有点“复古”

说它是“黑科技”,其实有点名不符实——“半导体制冷”并不是新发明,而是经典物理效应的工程化应用。它的核心原理源于19世纪就被发现的珀尔帖效应(Peltier Effect):当直流电流通过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连接点时,一端会吸热(变冷),另一端则放热(变热),从而形成温差[2]。

珀尔帖效应制冷原理图

图源:参考文献[3]

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塞贝克效应和汤姆逊效应。这三者统称为“热电效应三兄弟”,共同构成了热电器件工作的理论基础[4]。制冷时,我们用的是“电生温差”;而反过来,如果在两端人为制造温差,就可以产生电压——也就是温差发电。

而真正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的,是20世纪50年代碲化铋(Bi₂Te₃)等热电半导体材料的问世。这类材料有一个独特特征:它们导电性好,但导热性差,也就是说,热量不会“顺着电流跑掉”,能有效在两端形成冷热分离[5]。

在实际应用中,TEC模块并不只是一块芯片,而是由几十对N型和P型半导体组合成的“热电堆”。有些产品为了增强制冷效果,还会采用多层堆叠结构,让冷端一层一层降温。不过要注意,每一层都需要足够好的散热,否则热量积在一起,反而会让整个系统“热得更快、冷不下来”。所以,散热做不好,堆再多也白搭[6]。

说到底,这不是什么“魔法黑片”,它只是应用了100年前的物理效应、70年前的材料科技,以及如今更紧凑、更节能的散热结构。

“凉风”只是开始,它还能发电、控温、上太空

除了小风扇这种“入门级应用”,半导体制冷技术的舞台远不止于此。

它那种无压缩机、无冷媒、低噪音、易控温的特性,在许多传统制冷难以触达的场景中,反而大显身手。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反向用法”。热电模块并非只能制冷,在两端制造温差时,它还能反过来输出电流——这就是塞贝克效应。在没有电源、无法布线的场景下,只要存在冷热差,比如发动机尾气管、高温炉壁、太阳照明和深空背景之间,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电流。这种“温差发电”已经被用于航天器的供电、废热回收系统,甚至偏远地区的自供电监测装置中。

持续工作的“玉兔二号”月球车

图源:央广网

不过,正如所有技术一样,半导体制冷也非“万能钥匙”。它虽能在特定环境中大放异彩,但在性能、能效、成本等方面,也有一些难以忽视的短板。我们不妨来整体看一眼,它到底有哪些“加分项”,又存在哪些“现实限制”:

简而言之,半导体制冷适合需要静音、定点、快速响应的小型设备,比如CPU温控、医学探头、便携饮水机等。但若用来替代传统空调、冰箱这类大范围制冷任务,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代价高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