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风采丨“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生态文明社会实践项目实践纪实(一)——“只此青绿”队
发布时间:2025-08-08 21:26 浏览量:1
今年,恰逢“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哲思已融入华夏大地的血脉。近日,在青海师范大学、刚察县教育局及果洛藏贡麻村等多方协同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青海湖科考体验及生态文明科普宣教实践队”(简称“只此青绿”队)再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成为实践队开展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
实践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刚察县考察的足迹,从仙女湾生态湿地到果洛藏贡麻村牧民新居,探访绿色发展脉络;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在青海湖流域设立的观测站与研究基地,感悟科学家精神;扎根高原一线开展野外科考,体会学科力量;面向当地学生打造“跳进地理书”沉浸式研学,播撒希望火种;深入果洛藏贡麻村开展“地理文化一条街”科普宣教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担当。
见证“绿色”发展:
循总书记足迹 感悟生态文明
青海湖流域生态版图上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实践。从水草丰美的仙女湾湿地到蝶变新生的果洛藏贡麻村,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只此青绿” 实践队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思想在高原大地的生动体现,见证了绿色发展与民族团结的交融共进。
作为青海湖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仙女湾湿地水草丰美、候鸟云集,是青藏高原上极具代表性的生态地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仙女湾时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
如今,实践队追随总书记的足迹探访此处,只见湛蓝湖面与连天碧草相映,斑头雁、棕头鸥等水鸟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在湿地上栖息觅食,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队员们通过实地观测发现,当地通过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站、实施退牧还湿、严格管控人为干扰等措施,使湿地面积较往年显著恢复,水质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仙女湾三牲拉则
仙女湾湿地
海拔3300米的果洛藏贡麻村,同样留下了总书记的深情牵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藏贡麻村看望慰问当地藏族群众时指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如今的果洛藏贡麻村,团结之花正在朵朵盛放。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直通家门,一盏盏整齐明亮的路灯矗立道路两旁,一排排红砖木门的藏式民房整齐排列,家家户户都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村党支书索南才夫旦介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果洛藏贡麻村培育多个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精心打造乡村生态文旅产业,形成了集特色旅游、高效畜牧养殖、啤酒深酿加工、无土栽培采摘、农畜产品加工等多项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将美丽乡村的“颜值”转化为绿色经济的“价值”。
实践队队长杜晨菲与村党支书索南才夫旦交流
实践队队员杨昌泓体验直播助农
感悟“绿色”精神:
探生态观测站 悟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精神内核,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一线、深耕探索。在科学家精神的指引下,实践队走进芨芨草站及科研基地,通过实地探访与学术讲座,深刻领悟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使命担当。
芨芨草站作为综合性生态环境监测站点,专注于高海拔地区水文、气象等环境参数的监测。实践队指导老师赵少杰介绍,芨芨草站构建了覆盖辐射能量平衡、二氧化碳水汽通量、水文与降水、地下深层环境及植被物候等多领域的监测体系。这套系统通过实时数据传输,为揭示高海拔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制定区域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在赵老师的细致讲解中,实践队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立足前沿、服务需求的使命担当。
芨芨草站科普海报
在科研基地,青海师范大学龙主多杰老师的一场青藏高原植物学讲座,让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愈发清晰。龙主多杰老师梳理了青藏高原植物的分布情况,结合图片详解毛茛科、玄参科、蔷薇科等植物的辨认要点,更以藏药采摘、药物炮制的实践案例,展现了科研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
实践队成员深刻领悟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丰富且深厚——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务实态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品格,亦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与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担当。
投身“绿色”科考:
体验野外科考 领悟学科力量
寒区水文观测场是探究寒区生态水文的天然实验室。在此,队员们亲身实践,使用土壤水分测量仪在不同性质地块进行定点测量,精准捕捉土壤水分数据,直观感知水分在寒区生态系统的分布差异与特性。
赵少杰老师系统讲解了站点核心仪器及其功能,分析了仪器测量如何助力研究高寒山区径流产流特征、土壤结构、碳循环等关键问题。龙主多杰老师带领队员辨识高原植物,划定样方并完成植物采样,讲解了植物与水文环境的共生关系。
通过土壤水分实测、仪器原理学习及植物辨识采样等一系列实践环节,队员们提高了对寒区水文“土壤-径流-植被-冻融”复杂关系的认知,深刻体会到系统性科研观测对于揭示高原生态水文规律的重要作用。
“40余组数据记录,2次暴雨突袭,1次与普氏原羚的偶遇——这是我们的青海湖科考初体验。从会议室里的理论讲座到高原野外的实践,我们第一次真正触摸到生态保护的细节。沙地治理的智慧、水文监测的精密、植物辨认的严谨……这不仅是科学考察,更是一堂深刻感悟‘两山理论’的大课。”实践队队长、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杜晨菲翻开手中的测量记录本说。
实践队成员测量土壤水分含量
实践队成员进行高原植物调查
播撒“绿色”希望:
大手小手同行 厚植生态自觉
“生态保护需要全民参与,科普宣讲是青年学子的责任。”实践队创新推出“行走的自然课”模式,为刚察县民族初级中学的中学生开展实地科普宣讲,以山水为教材,把课堂开在高寒草甸上。
北京师范大学·刚察县民族初级中学研学实践活动合影
在芨芨草站,队员们讲解生态监测仪器和高原生态系统知识,孩子们亲手组装太阳能风扇、测量土壤水分,把“生态监测”变成一场有趣的动手实践。在寒区水文观测场,队员们介绍碳水同位素廓线测量系统等仪器功能,帮助孩子们认识高海拔地区植被特征,区分阳坡和阴坡的植被差异,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在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孩子们亲眼见到被誉为“草原大熊猫”的普氏原羚,了解其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实践队与孩子们走进仙女湾,了解湿地作用、青海湖演变过程以及人类文明与青海湖的互动关系,体悟人与湖泊共生共融的历史。
实践队队员谭敦萌讲解芨芨草站生态监测仪器
实践队队员杜晨菲教孩子们组装太阳能风扇
实践队队员李磊讲解寒区水文观测场的测量仪器
孩子们走进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
实践队队员杨昌泓讲解青海湖形成历史
向左更多
来自刚察县民族初级中学王玉琳由衷地感慨:“课本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正发生在我脚下的土地上。”当“生态保护”从课本上的名词变成孩子们眼里炽热而坚定的光,“两山理论”培育的绿色种子,正在高原的土壤里悄悄发芽、生长。
尽显“绿色”担当:
科普宣教进藏村 共绘团结新画卷
最后一站,实践队走进果洛藏贡麻村,这座镶嵌在青海湖北岸的“石榴籽家园”,以“生态共治、文化共生、民族同心”为底色,成为“两山理论”实践的鲜活样本。实践队在此开展“地理文化一条街”品牌活动,将高校专业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在藏村烟火中焕发新生。
“地理文化一条街”走进果洛藏贡麻村活动合影
“地理文化一条街”活动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品牌外场活动,创办九年以来,以鲜活的地理科普形式和丰富的互动体验,收获了参与者的广泛认可。此次活动现场设置了“青海湖生态密码破译”、“共同体意识挑战赛”、“民族服饰知多少”等游戏关卡,将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等本地化知识点融入其中,结合当地生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脱贫攻坚成果三大核心特色,让村民和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态保护与 “两山理论” 的实践路径。在这里,“地理文化一条街”走出了校园,用“接地气”的科普唤醒生态自觉,用“有温度”的活动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地理文化一条街”活动物料
“地理文化一条街”活动现场
孩子们踊跃答题
活动部分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