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拓阵地 科普滋润心田 | 福建三明水文分中心打造水文文化高地

发布时间:2025-08-08 22:05  浏览量:1

如何让水文这门与旱涝晴雨相伴的学科,走出水文测站、贴近寻常百姓?

近年来,福建省三明水文分中心锚定“打造高质量水文科普阵地”的目标,从史料挖掘到阵地建设,从活动创新到人才培育,走出了一条“建阵地、拓渠道、育人才”的惠民新路径,让水文文化从观测场、实验室走进公众视野,让水文化基因融入百姓生活。

收集资料 串联水文记忆

“刘站长,还记得2002年那场暴雨,您是怎么准确预判、拉响警报的吗?”2024年初夏,建宁县水文站的办公室里,三明水文分中心水情科工作人员邓国荣正握着录音笔,俯身倾听老站长刘荣岸讲述防汛往事。

2024年4月,三明水文分中心为推动三明水文展示厅建设工作,成立由1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工作专班,开展水文资料整理、实物收集、内容策划等工作。

“水文科普不能空谈理论,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三明水文分中心副主任、专班负责人黄蓉秀在第一次专班会议上指示,“我们要让史料说话,让实物讲故事。”

专班成员兵分四路,在3个月的时间里,翻遍各基层水文站累积的档案,叩开十余位退休老水文人的家门,深入挖掘每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

“资料和仪器的收集过程就像拼接一幅拼图,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水文事业的发展变迁。”三明水文分中心水文监测科工作人员肖永彬介绍,在清理修复老旧仪器时,他专门请教了经验丰富的老水文人,高度还原了仪器的历史真实性,从老前辈们的教导中了解了只在课本上见过的老式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2025年3月,全省首个以水文科普为主题的展厅——三明水文展示厅在沙县水文站正式启用。1955年手写记录逐日平均水位的工作日志,锈迹斑斑的老式水准仪和经纬仪,照亮巡夜路的传统煤油灯和手电筒……这些陈列在展厅的珍贵物件,串联起三明水文事业的发展之路。

搭建平台 弘扬水文文化

“老师,这台仪器是干什么用的呀?看起来有些生锈了。”沙县区实验小学的60余名学生成为到访展厅的首批客人。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他们正围着展厅里的老式测量仪器好奇地打量。

在展厅一路探寻,孩子们浏览三明水文发展大事记,走进互动区体验不同水体与化学试剂的反应过程,从“观察者”一步步变成“参与者”。

“以前总觉得水文工作离我们很远,没想到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我也要为防汛减灾和保护水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摊开印有水文知识的纪念品,沙县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徐溱说。

这场活动,是三明水文分中心以展厅为依托开展科普活动的开端。5月,联合三元公路分中心举办“水美路畅共发展,清风正气青年行”主题学习实践活动;7月,联合三明学院组织“河小禹”专项行动实践队走进展厅。三明水文分中心积极拓展科普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深入学校、社区和乡村,开展水文文化宣传展示活动。今年以来,已先后开展26场活动,让水文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厚植沃土 传水文知识

在三明水文分中心,老一辈水文人的奋斗故事激励着新一代,而青年水文人的创新表达则让水文文化焕发新活力。

“大家知道《王者荣耀》游戏里‘白鹤梁神女’皮肤背后的故事吗?白鹤梁题刻可是古人观测记录枯水的工具……”2024年10月,三明水文分中心的青年“科普达人”程哲兰在福建省第八届科普讲解大赛中,凭借《观“石鱼”遨游,寻“水文”奥秘》斩获二等奖。

“把手游皮肤和水文知识结合,是想让水文科普内容更贴近年轻人。”谈及创作初衷,程哲兰坦言:“多数水文知识专业性较强,容易让听众觉得枯燥,但其实它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水文工作者,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专业内容讲得清楚有趣,让大众听得明白、记得下来。”

2022年参加水文工作以来,程哲兰白天奔波在河岸边,手持仪器记录水位、流速数据,夯实业务基础。下班后,她对着电脑打磨讲稿、设计演示动画,让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在她看来,本职工作赋予水文文化深度,科普工作则赋予水文工作温度。

程哲兰的成长,是三明水文分中心培育科普人才梯队的生动写照。三明水文分中心坚持“以赛育人、以练促长”,将科普工作作为年轻干部成长的“练兵场”,搭建科普擂台,鼓励青年干部在科普实践中主动钻研业务,将观测数据转化为讲解案例,逐步构建起一套“选苗—育苗—壮苗”的全链条科普人才培育体系。

“我们培育的是一群能把水文故事讲到群众心里的青年人才,他们既要当好数据的‘记录员’,也要做好群众的‘宣讲员’。”三明水文分中心主任陈天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