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了!「东极岛」这一刀,狠狠反杀

发布时间:2025-08-08 22:03  浏览量:1

要怎么形容《东极岛》?

我愿称之为,这个暑期档最具生命张力的电影

从第一帧开始,震撼的视听与汹涌的情感交织,带来久违的观影快感。随着剧情发展,凌厉的表达浮出水面——“燃爽”是表,“反抗”为魂。当一声声“不忍了”的呐喊响彻银幕,压抑了许久的情绪也在我心里炸开,炸得头皮发麻。

有一口气,憋了多少年,终于吐出来了!

小岛 VS 大海

《东极岛》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一上来就喊口号、树英雄。它先让你看见生活本身。

在东极岛那个小渔村里,日子是咸的,风是硬的。

兄弟俩住在村子的一隅。哥哥阿赑(朱一龙 饰),冷峻不羁,眼神里有种沉默的狠劲,那是海风和生存磨砺出的底色。弟弟阿荡(吴磊 饰),眼睛亮得像清澈的海水,带着少年人天不怕地不怕的好奇心。

他们是海的儿子,在风浪里讨生活,也敬畏大海中的生灵。

兄弟俩轻盈地跃入大海的瞬间,就把我的眼睛牢牢钉在银幕上。

这一天,两人照例在熟悉的海域潜水捞宝。

随着一声轰鸣,巨轮阴影骤然压顶,强烈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原来,是一艘载满英军战俘的货轮被击中,缓缓沉入海底。而1816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于船舱内,难以逃生……

当阿荡在海里发现奄奄一息的英军战俘纽曼时,想都没想就把人拖上了岸。

这是他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是生为海边人最朴素的“不忍”。

哥哥阿赑心知这是天大的麻烦,他发了火,可拗不过弟弟,只得咬咬牙,藏起蓝眼睛的陌生人。

这是属于成年人的担当,是藏在沉默下的孤勇。

在他们的选择背后,还有小岛渔人的生存原则:在海上,有难必救。

电影前半段的不疾不徐,像极了暴风雨前的平静,一直揪着我的心脏。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拍渔民的日常,拍他们小心翼翼在日军的眼皮底下讨生活。那种“憋成旱王八”的窒息感无处不在,连空气似乎都是凝滞的。

而“平静”注定要被打破——

日军来了。

为了掩盖封舱杀人的罪行,他们登上小岛,威逼恐吓甚至虐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刀刺死大人,又刺向孩子,甚至点火把人活活烧死……一时间,满目血泊,耳边是吹不散的哀嚎。

日军已经不是人,是披着人皮的禽兽!

禽兽的目标是抹杀——抹杀虐俘的罪证,抹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

但他们怎么都想不到,眼前这一群“弱者”正默默积蓄着能量。他们也深深低估了,中国人血脉里的勇敢与善良……

《东极岛》有太多震撼我的画面。

美得震撼,也狠得震撼。

很难用言语形容,当那片美得让人心醉的海转眼成了人间炼狱,那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太狠了,也太真了。

岸上,血色弥漫,野草被狂风吹拂,像碧绿的波浪,倾诉着绵长的悲痛。

海上,英军战俘密密麻麻挤在船舱中,咳嗽声此起彼伏,腐臭的尸体从眼前漂过。

……

当一个地狱连着又一个地狱,兄弟俩乃至所有渔民都面临着生死抉择:要怎么闯出生天,怎么还我们自己的这片海以真正的平静?

《东极岛》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

它讲述的是一场尘封已久的屠杀与一次挺身而出的营救。

要拍出真实的惨烈与不屈,就必须以拳拳之心奔赴那份真。

于是,剧组是真拼了。

筹备6年,拍摄200多天,其中长达70天在水下拍摄。

导演管虎、费振翔带领主创们扎在岛上,风吹日晒,触碰真正的风浪。

尤其是几位主演,日日下水,生生磨出了渔民的厚茧、薄肌与“天生”的水性,配合强大的深海拍摄技术,拍出了极其复杂而好看的水下戏。

不仅重造渔村,真海实拍,他们还1:1还原历史沉船,甚至复刻了十几艘上世纪40年代的木质渔船。

这种走进历史的仪式感,体现在大银幕上,是实打实的惊险、冰冷。

惊涛骇浪拍打着巨轮,与倏然炸响的枪炮轰鸣一起让人心惊胆战。

当船体生生撕裂,海水疯狂涌入,巨大的虹吸漩涡卷着残骸疯狂旋转,血浪中的战俘们转眼就被卷入海底……

这一刻,海洋成为翻腾的战场,与前一刻仙境般的壮美形成对比,愈加触目惊心,让人紧张到不敢大口呼吸。

在大银幕看,几乎能感受到浪打过来,海水即将呛进喉咙,沉浸感拉满。

这种“真”,不是炫技,也不仅是要呈现工业大片的质感。

更重要的,是赋予电影一种沉甸甸的实感

最直观地展现生命的脆弱,才能让人感受渔民与海浪赤身肉搏的勇敢。

将观众拽回1942年,一起直面那排山倒海的冲击,嗅到那股硝烟、血腥混着海风的咸,才能真正触摸历史的肌理,亲历情感压抑到极致后的怒火滔天。

可以说,《东极岛》带来的不仅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解渴”

“忍” VS “不忍了”

《东极岛》剧情抓人,是因为个中藏着层层递进的叙事逻辑和步步紧逼的情感力量

它像一根不断绷紧的弦。

一边,是阿赑、阿荡兄弟俩围绕着要不要救英军战俘展开拉扯;另一边,是日军的暴行一桩接一桩:强占小岛、虐杀战俘、残害妇孺……

镜头克制地呈现着这一切,没有刻意煽情,却更显赤裸残忍。

渔民们最初的反应是什么?

是“忍”。

保长(杨皓宇 饰)做翻译点头哈腰,年轻人敢怒不敢言,村里最有威望的吴老大(倪大红 饰)试图挡下刺刀却惨遭毒手,他背上的伤疤看得人生疼。

看着他们忍气吞声求一线生机,那种憋屈感,像被无形的绳索不断勒紧脖子,痛不堪言。

导演太懂怎么积蓄力量了。

他让你亲眼看着这根“忍”的弦,是怎样被一点点拉扯到极限,最终“砰”地一声,彻底崩断!

当日军的残暴行径不断升级,当最后一丝生存空间被剥夺,当至亲的血染红故乡的海水……

“不忍了!”

这三个字, 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

所有的恐惧、所有的愤怒、所有积压的屈辱,在那个瞬间,化作响彻银幕的嘶吼,点燃了每个普通中国人骨子里的血勇之火!

而在这行动之下的精神内核——反抗,也彻底喷薄而出,显露它强大的底色。

值得一提的是,《东极岛》是少见的呈现普通老百姓反杀日寇的作品。

它最痛快淋漓、最“解恨”的地方,就在于让普通人成为复仇的主体,完成对侵略者最直接的反杀。

哥哥阿赑和弟弟阿荡均手刃侵略者。

如果说阿荡抽刀劈向日本军官源自本能的愤怒与善良,那么阿赑那场极具仪式感的复仇,则更为狠厉、决绝。

黑夜,哨所,阿赑一抹手,一抬眼,满脸鲜血如同从地狱杀出来,他淬火的眸子让面前的日本兵吓破胆,也看得我鸡皮疙瘩起一身——那是极致的恨,是宣告有仇必报的决心!

倪妮饰演的阿花,一句“我阿花,今儿就破了这规矩!”,吼出了打破桎梏的力量。她带领所有渔民驾着赖以生存的小船,义无反顾地冲向枪林弹雨,织成一张生命之网。

救人本身,就是对暴行最响亮的耳光,对侵略最彻底的反抗!

《东极岛》撕碎了同类题材作品中常见的被动挨打的悲情叙事。

它像阿赑手中那把锋利的鱼刀,狠狠地捅穿鬼子的喉咙,也捅破了他们试图埋葬真相的谎言。

事实上,这正践行了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价值观:以牙还牙,血债血偿!

电影中没有过多煽情的对白,但阿赑和阿荡之间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哥”,胜过千言万语。

他们的存在,令“家”的意义无比深刻:渔民们不仅是为战俘能够平安回家而战,更是为了自己永远无法归来的家人们而战。

手足,家国,血脉相连。

中华民族的底色是善良,但我们从不缺少反抗压迫的血性。

千百年来,我们便是这样挺直脊梁保卫家园,谁试图挑衅,就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看完《东极岛》,一定忘不掉的还有这一幕——

平时总是笑呵呵的村里唯一的老师,被日军活活烧死。

底下的孩子怔怔地看着。

家长急忙捂住他的眼睛,但孩子自己把手扒开,满眼泪水,一瞬不瞬地看。

他要看,他要见证,他要记住。

他要把老师那句“不能跪”刻进骨子里,要把老师要求背诵的《满江红》传颂到海枯石烂!

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战栗,因为我感受到的是如此具体的历史,如此滚烫而生生不息的力量。

如果说阿赑用刀完成了物理的“反杀”,那么《东极岛》本身,则是一次宏大的精神层面的“反杀”。

它是对谎言的反杀,对遗忘的反杀,对任何企图歪曲、抹黑历史的狼子野心的反杀!

83年了,“里斯本丸”的真相一度沉入大海,今天,电影把它打捞出来,掷地有声地告诉世界:这就是发生在中国东极岛上的故事!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手握真相,懂得发声,我们必须讲!

要为溺毙在船舱底的战俘们讲,要为被刺刀刺穿胸膛的妇孺们讲,要为东极岛礁石上冲刷不掉的血色讲……

要讲给孩子听,讲给世界听!

要用影像的力量,让亡魂的声音响彻寰宇,将加害者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要让全世界看见,这片热土上,不屈英魂从未远离。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是英雄!

我们这代中国人,绝不做沉默的墓碑。

大银幕上海水在奔涌,浪花在咆哮,那是历史不息的回响;大银幕下,我们被点燃的心就是永远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