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微醺饮品”爆火,却对女性危害更大

发布时间:2025-08-08 22:12  浏览量:1

最近,便利店调酒在网络上很火。打开社交平台,“落日飞车”“少女心事”“加州海滩”等各种高颜值的调酒配方刷爆屏幕。

▲图片来源:小红书

精致的分层、清新的颜色,再配上“微醺的快乐”“下班后的治愈”这样的文案,谁看了不心动呢?

这类“低成本微醺”饮品的搜索量半年内暴涨300%,成为年轻女性社交平台分享的新宠[1,2]。

网络上随便一搜“便利店调酒”,就是上千或上万点赞的教学方法和喝法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很多女性朋友开始对这种“小甜水”情有独钟,觉得它口感像果汁,度数好像也不高,刚好能带来一丝微醺的惬意,是缓解生活压力的“良药”。

但谷老师必须提醒大家:这些看似无害的便利店调酒,可不是真的无害!

便利店调酒之所以受欢迎,核心原因就是“好喝”。甜甜的果汁、清爽的气泡水把酒精的辛辣感藏得严严实实,让人像喝饮料一样不知不觉灌下好几杯。

这可比辛辣的白酒,略带苦味的啤酒好入口,降低了饮酒门槛。但别忘了,它本质上还是酒,酒精的危害可不会因为加了果汁就消失。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酒精是Ⅰ类致癌物,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摄入量”,每一滴酒都有害[3]。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持续损害。长期过量饮酒,肝硬化、肝癌、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而便利店调酒的“易饮性”,恰恰成了过量摄入的“助推器”。

就拿经典的“落日飞车”来说,50毫升白朗姆酒+190毫升橙汁+无糖葡萄味气泡水的组合,看起来分量不大,但酒精含量已达16克,这已经超过了中国膳食指南中女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的建议标准[4]。

再看其他几款网红配方:

“真露特调”:133千卡

100毫升真露:20.6克酒精

1瓶某乐多:15.7克糖

“自由古巴”:184千卡

45毫升朗姆酒:16克酒精

150毫升可乐:16克糖

10毫升青檬汁:2克糖

“莓莓乳酸菌”:205-281千卡

1-2瓶某乐多:15.7-31克糖

草莓5颗(100克):6克糖

50毫升朗姆酒:16克酒精

可能有人觉得“偶尔喝一点没事”,但对女性来说,酒精的伤害可能比男性更严重,这和女性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首先,有研究发现,女性胃里乙醇脱氢酶(分解酒精的关键酶)的活性比男性低41%~44%[6]。这意味着酒精进入女性体内后,会更多的被血液吸收,被肝脏代谢,肝损伤的风险更大,也会更快到达大脑,所以女性往往喝同样多的酒,醉得更快、更严重。

研究也显示,尽管年轻女性喝酒的量比男性低,喝酒的频次也比男性少,但是酒后断片的比例一样高,[7]也就是说,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断片,这背后隐藏的社会风险和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图:豆包AI生成

其次,女性平均体重较轻、肝脏体积较小,且体脂比例高、肌肉比例低,酒精又更易溶于水,这些特点让酒精在女性体内的浓度更高、停留时间更长[8]。

简单说,女性喝酒后,身体会比男性更长时间“泡”在酒精里。

所以,相比于男性,女性发展为肝硬化、酒精性肝炎等肝病的风险要高,死于酒精相关肝病的风险也高;酒精导致的智力下降更快;过量饮酒的女性即使在饮酒量较低且饮酒年限较短的情况下,心肌受损的风险也更高[9]。

更值得警惕的是,酒精会提高雌激素浓度,使得女性喝酒更容易得乳腺癌。

研究发现每天每增加10克酒精,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7.1%,而且即使极少量的酒精也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这表明就增加乳腺癌风险而言,没有安全的酒精摄入量。[10]

此外,女性对酒精成瘾的敏感度也更高。研究显示,跟男性相比,女性过量饮酒大脑灰质体积减少更多,而灰质减少跟酒精成瘾高度相关,[11]这就意味着即使饮酒行为相同,女性也更容易发展成酗酒。

这些年喝酒的女性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酒精成瘾女性也越来越多。

2012-2013年,美国女性高风险饮酒率比2001-2002年上升57.9%,酒精使用障碍发生率更是上升83.7%[12]。这其实跟女性更容易酒精成瘾也有关。

除了酒精本身的危害,便利店调酒常见的“饮料+酒”混搭,还会产生额外的健康风险。

能量饮料+高度酒就是典型的“危险组合”。就像酒吧里流行的“伏特加配红牛”,能量饮料中的咖啡因会像“兴奋剂”一样掩盖酒精的抑制作用,让人感觉不到醉意,不知不觉喝过量。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2024年发表在《Neuropharmacology》上的研究,让大鼠狂饮酒混合能量饮料,结果这种混搭喝法会对海马体造成长远的损伤,从而可能会导致学习和认知障碍。[13]

这虽然不是在人身上做的实验,但是酒精对大脑的伤害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摄入的多伤害大是肯定的。

酒加碳酸饮料的组合也增加了健康风险。很多微醺配方都会加气泡水,真的要警惕,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会增加胃内压力,促进幽门括约肌开放,从而加快酒精排入小肠,而酒精在小肠的吸收速度比在胃里快得多,这就会使血液酒精浓度上升更快。

下面这个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把参与者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喝纯伏特加,第二组喝伏特加+水,第三组喝伏特加+气泡水。

结果混了气泡水的那组,酒精吸收率大概是无气混合组的4倍,所以气泡水加酒的组合可能会让你醉得更快。[14]

一项研究还证实,乙醛积累会损伤神经元,酒精慢性氧化应激条件会引发氧化性神经损伤,进而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老年痴呆的发病密切相关[15]。

多种酒混喝的危害也不容小觑。“烈酒兑啤酒”看似“洋气”,实则暗藏风险:烈酒都是小口小口慢慢喝,兑了啤酒可能会大口畅饮,导致酒精吸收加快,另外啤酒里的二氧化碳也会加速酒精进入小肠,

这些因素叠加,会让肝脏负担骤增,也就更容易醉酒,对身体的伤害也更大。

很多朋友想通过“微醺”放松可以理解,但酒精从来不是真正的“解压药”,只是暂时逃避问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女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15克(约4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50mL的38°白酒),但这只是“限量标准”,并非“安全线”[4]。不喝酒,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实在想尝试便利店调酒,一定要记住“限量”:每周不超过1次。最好选择啤酒、清酒、梅酒、烧酒这些酒精度较低的酒做酒底,用同样的量,相比于烈酒比如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龙舌兰、白兰地、白酒,可以减少不少酒精。

同时,尽量用苏打水或者0卡气泡水代替含糖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最好用切片或切块的新鲜水果代替果汁,这样可以减少糖的摄入。

再有,饮酒时要慢慢喝,别空腹,提前吃点主食、蔬菜或蛋白都行,可以减缓酒精吸收。

其实,比“微醺”更好的放松方式有很多:泡个热水澡、去公园散步、和朋友聊天,或者只是安静地读本书。

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应对压力、享受生活的底气。

参考文献

[1] 尼尔森 IQ《2024 夏季即时零售冰品酒饮消费洞察报告》

[2]《36 氪研究院 | 2024 年中国酒水行业洞察报告》

[3] 酒精與健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部衞生防護中心 - 酒精與健康

[4]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 杨月欣.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 [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2.

[6]Bizzaro D, Becchetti C, Trapani S, Lavezzo B, Zanetto A, D'Arcangelo F, Merli M, Lapenna L, Invernizzi F, Taliani G, Burra P; AISF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Gender in Hepatology. Influence of sex in alcohol-related liver disease: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ettings.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23 Mar;11(2):218-227.

[7]Hingson R, Zha W, Simons-Morton B, White A. Alcohol-Induced Blackouts as Predictors of Other Drinking Related Harms Among Emerging Young Adults. Alcohol Clin Exp Res. 2016 Apr;40(4):776-84. doi: 10.1111/acer.13010. Epub 2016 Mar 25. PMID: 27012148; PMCID: PMC4820355.

[8]性别、健康和饮酒.立场文件.世界卫生组织(WHO)Gender, health and alcohol use.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gender-health-and-alcohol-use

[9] 美国疾控中心CDC https://www.cdc.gov/alcohol/about-alcohol-use/alcohol-and-sex-considerations.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10]Jun S, Park H, Kim UJ, Choi EJ, Lee HA, Park B, Lee SY, Jee SH, Park H.

Cancer risk based on alcohol consumption level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2023, 45: e2023092. DOI:10.4178/epih.e2023092.

[11] Seo, S., Beck, A., Matthis, C., Genauck, A., Banaschewski, T., Bokde, A. L. W., ... Obermayer, K. (2019).

Risk profiles for heavy drinking in adolescenc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gender.

Addiction Biology, 24(4), 787–801. https://doi.org/10.1111/adb.12644

[12]Grant BF, Chou SP, Saha TD, et al. Prevalence of 12-Month Alcohol Use, High-Risk Drinking, and DSM-IV Alcohol Use Disor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02 to 2012-2013: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Alcohol and Related Conditions. JAMA Psychiatry. 2017;74(9):911–923.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7.2161

[13] Biggio F, Talani G, Asuni GP, Bassareo V, Boi M, Dazzi L, Pisu MG, Porcu P, Sanna E, Sanna F, Serra M, Serra MP, Siddi C, Acquas E, Follesa P, Quartu M. Mixing energy drinks and alcohol during adolescence impairs brain function: A study of rat hippocampal plasticity. Neuropharmacology. 2024 Aug 15;254:109993. doi: 10.1016/j.neuropharm.2024.109993. Epub 2024 May 11. PMID: 38735368.

[14]Roberts C, Robinson SP. Alcohol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ation of drinks: the effect on blood alcohol levels. J Forensic Leg Med. 2007 Oct;14(7):398-405. doi: 10.1016/j.jflm.2006.12.010. Epub 2007 May 16. PMID: 17720590.

封面图:摄图网AI数字内容

作者:谷传玲、Ada

编辑:小薛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