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是越炖越烂,还是越炖越柴? | No.472
发布时间:2025-08-08 22:15 浏览量:1
炖肉时是炖得越久越酥烂?
还是过了头就变柴?
这火候里的学问
藏着不少人做饭时的困惑......
by 诉奏浣szh
主要是为了清洗掉皮肤上的余氯、病菌、汗液等各种你能想象到的体液(自行想象,小编拒绝详细描述)。
游泳馆中为了能够保证水质的干净,都会使用消毒剂来进行消毒,目前大多数游泳馆常用的就是氯气消毒,也有使用臭氧或者紫外线消毒的,不过主要还是氯气。游泳馆在投放完消毒剂后不仅能够杀死细菌,同时还会不断挥发使得余氯浓度不断下降,为了能够达到国家标准(游泳馆的余氯浓度要保持在0.3~0.5毫克/升)同时还能保证游泳者的健康,必须使用加药设备不断进行消毒剂的补充。
每个人即使游泳前清洗过身体也会携带0.1~1克的粪便,同时细菌、尿素、大肠杆菌这些都存在于泳池中,毕竟有人会在游泳池里尿尿,这些会让你发烧、腹泻,嗓子发炎等等。还有记得漱口,毕竟你一不小心喝到的泳池水,不知道里面都有什么,毕竟消毒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菌所以,游泳结束后一定要记得洗澡、洗头以及漱口。池水中的消毒剂也会刺激眼结膜。因此带上泳镜可以有效保护我们的眼镜,游泳后如果眼睛酸疼,或有其它不舒服的感觉,可适当用点儿眼药水,预防眼睛感染。
Q2by 哇
可能有以下的三种成因:
一种可能就是下雨的地方离你比较远而且下雨的区域比较小。一般情况下雷声的传播半径在20km左右,如果降雨范围的半径明显小于它,那就会导致在外沿的地方出现晴天雷。
另一种可能是大气折射与逆温效应增强了声音的传播。温度反转或风速梯度会使声波向地面折射或远距离传输,导致声音覆盖范围明显扩大,你就听到了更远处的雷声。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雷暴云没有降雨或者雨还没到。通常雷暴云(积雨云)内部强烈对流产生大量水滴和冰雹,最终降落为雨或雪;雷电多发生在降雨云内或云间,是云中电荷分离过程的结果。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打雷是伴随降雨的,但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因空气干燥蒸发(称为“蒸发降雨”),地面就不会感受到降雨——这种现象在高温干燥地区(如沙漠、草原)尤其常见。当然也有可能是此时降雨尚未形成,需要过点时间才会形成降雨。
参考资料:
Kelley, Michael et.al, On the Possible Detection of Lightning Storms by Elephants.
DC Waddington et.al, THE EFFECT OF WEATHER CONDITIONS ON THE PROPAGATION OF SOUND.
CAVE, C. The Audibility of Thunder.
Q3by 匿名
蚂蚁能精准找到地板或桌上的甜食,是因为它们拥有高度敏锐的化学感知系统,依靠信息素传播机制和个体探索行为的协作优化,完成高效的觅食任务。这种能力来源于长期进化优化出的集体智能机制。
首先,蚂蚁的触角上布满了对化学物质极敏感的受体,可以探测出空气中或物体表面上极微量的糖分、果汁、蜂蜜等挥发性分子。尤其对碳水化合物类物质(如葡萄糖、蔗糖)特别敏感。一些研究指出,蚂蚁可检测浓度低至 10⁻⁹ M 的糖类分子,使它们能够捕捉到极其微弱的甜食信号。
其次,蚁群还有探索型工蚁的“随机试探 + 信息素回馈”机制:初期靠部分“侦查蚂蚁”随机游走探索;一旦发现甜食,它们会回巢途中释放信息素(在地板上留下化学路径;其他蚂蚁随后检测这些化学线索,沿着味道最强的路径前进,从而形成一条“甜食高速公路”。 这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反馈机制:信息素越多 → 更多蚂蚁走同一条路 → 信息素越浓 → 路线越明显。而且蚂蚁也不会每次都走一条路,也会有一定概率尝试新路径,从而避免只依赖于一条之前的路径形成“局部最优”:信息素会蒸发衰减,如果没有找到食物,很快就会被淡忘,但是如果真的通向食物,就会被蚂蚁们加固气味,从而找到通往食物的最优路径。
参考资料:
Choe DH, Villafuerte DB, Tsutsui ND (2012) Trail Pheromone of the Argentine Ant, Linepithema humile (Mayr) (Hymenoptera: Formicidae). PLOS ONE 7(9): e45016.
Claire Detrain, Jacques Prieur, Sensitivity and feeding efficiency of the black garden ant Lasius niger to sugar resources.
Q4by 好奇宝宝
在传统皮蛋制作工艺中,含铅辅料(黄丹粉,主要成分为氧化铅)曾被广泛使用,它主要用来控制碱的渗透速度。腌制皮蛋料液中含有强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若碱性物质渗透过快,蛋体容易出现烂头、碱味过重等问题。氧化铅的微小颗粒则能堵住蛋壳气孔,延缓碱的渗透,同时促进离壳、防腐,增加皮蛋的风味和色彩。 但是铅是一种累积性毒物,摄入后会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尤其对孕妇和儿童的危害极大。随着食品卫生标准的完善,各国陆续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铅化合物。皮蛋难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无铅工艺的发展让皮蛋焕发了新的生命多年来,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等金属盐类及其氧化物可以代替氧化铅加工皮蛋,既不影响皮蛋的风味和质地,金属离子对人体的安全性也远高于铅。然而,无铅工艺不等于无铅含量,国家规定只要皮蛋的铅含量在0.2毫克/千克以下,就属于合格皮蛋。这是因为蛋体本身可能会从环境中吸收微量铅,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金属盐也可能带入极少量的铅。因此吃皮蛋多多少少还是会摄入一些铅的,但这些都在安全剂量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小。 但安全不代表可以无节制。皮蛋在腌制过程中需要大量盐分,含钠量很高,过量食用会导致体内钠元素堆积,加重肾脏代谢负担,还可能引发血压波动,尤其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无疑是健康隐患。更需要注意的是特殊人群,孕妇和儿童的身体对有害物质的耐受力较弱,即便微量铅也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儿童神经系统;因此,这类人群应该少吃或者不吃皮蛋。
参考资料:
黄琼.无铅鸡蛋皮蛋腌制工艺优化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Q5by 匿名
防晒衣防晒的原理主要有:1.物理阻隔紫外线,防晒衣主要通过衣物面料中的特殊纤维密织结构阻挡紫外线(UV)的穿透,尤其是UVA和UVB。面料越密、纤维越细,阻隔效果越好;2.添加防晒剂,现代防晒衣常在纤维上涂覆或掺入紫外线吸收剂(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纳米材料),能吸收、散射紫外线,增强防晒效果;3.利用涂层反射紫外线,某些防晒衣采用浅色或特殊涂层,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热量吸收。可以理解为主动吸收/反射/阻隔紫外线。相比之下,遮阳伞主要通过利用伞布制造阴影,从而被动遮挡阳光,以及利用伞表面的银胶或者黑胶涂层反射紫外线来实现防晒。从性能角度而言,除非磨损或者洗涤影响防晒材料,否则防晒衣的性能会更加优秀,遮阳伞由于覆盖范围需要手动调节所以使用起来相对会不方便一些,不过透气性能会更好一些。
参考资料:
McMichael JR et.al, UV Radiation Protection by Handheld Umbrellas.
Abou Elmaaty et.al, ZnO and TiO2 Nanoparticles as Textile Protecting Agents against UV Radiation: A Review.
Q6by 辞忧君
那个是红外信号发射窗口。电视遥控器依靠红外线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其内部装有一个红外二极管。当我们按下遥控器的按键时,内部电路会生成对应的特定电信号,红外二极管接收这一指令后,便会发射出携带信息的红外脉冲信号。这些信号被电视机上的红外接收器捕捉后,经过解码处理,电视就会执行相应的操作指令,比如切换频道、调节音量等。 透明塑料小球的材质主要是高透光性的塑料,常见的有聚碳酸酯(PC)或亚克力(PMMA),这些材料对红外线的透过率可达 90% 以上,几乎不会阻碍红外信号的传播。它一方面可以有效阻挡灰尘、水汽、油污等杂质进入遥控器内部,保护内部的红外二极管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扩散信号的作用。因为红外线有一定的方向性,导致信号仅集中在小范围内,半球形窗口可以让原本集中的光线向四周发散,从而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能够更轻松地遥控电视。
by 奋斗的小行星
自 2019年5月20日 起,千克被定义为:普朗克常数 h 精确等于 6.626 070 15 × 10⁻³⁴ J·s,通过单位公式 J·s = kg·m²/s,配合其他基本单位(米、秒)来间接定义千克。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瓦特天平,它通过比较电磁力、重力,并引入普朗克常数来关联电磁量与质量,从而“称出”1 千克。
最初,法国大革命后,为建立一个科学、统一、非王权制衡的计量体系,法国科学家开始推行“米制”(即后来的国际单位制 SI)。1795年:千克被定义为:“在 4°C 时,1升(即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但是这个做法虽然看似科学,但水的密度受温度、气压、杂质等影响,无法精确复制和长期稳定使用。
后来在1889年,国际度量衡大会采纳“千克原器”(国际原器 IPK)—— 一个由90%铂 + 10%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保存在法国塞夫尔的国际计量局(BIPM)。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孤独的物体”,因为它定义了1 kg,但本身没有单位标识。然而尽管材料稳定,数十年间发现原器质量发生微小变化(失重或吸附);无法复制:国家副本原器和国际原器逐渐不一致;物理学与量子科学发展中,它也成了唯一仍依赖“实物”的 SI 单位。
在2019年5月20日,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正式将千克定义为与普朗克常数挂钩的量子物理量。即:h = 6.62607015 × 10⁻³⁴ J·s 被定为不变的常数值,由此推导 kg。这样一来就克服了实物不稳定问题;允许任何国家只要有设备(如瓦特天平)就能“制造”1千克;让所有 SI 单位都归于自然常数,更加严谨、统一。
“1千克”的定义背后是一部科学发展与精度追求的历史长卷,从最初的实物标准到今天基于物理常数的定义,其演变反映了人类对测量稳定性、公平性与科学性的不断追求。
参考资料:
SI base unit: kilogram (kg)
Q8by 诉奏浣szh
相信大家初次被老妈教做饭肯定听过这样的话,“再等等这样肉就更软烂,更好吃”“赶紧出锅,再等肉就柴了不好吃了”。所以肉到底是烂还是柴?是时间太长还是火候不对呢?
在我们的厨艺小课堂开课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肉的软和硬的口感是由什么决定的,答案就是胶原蛋白和肌肉纤维。肉里的筋膜、结缔组织富含胶原蛋白,当炖煮温度合适、时间足够长时,胶原蛋白会分解成明胶,这时候能够尝到明显的胶质感,这就是肉炖“烂乎”了(笔者这边的称呼)
肉的另一个结构肌肉纤维,由蛋白质构成,受热后会收缩变紧。当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时,蛋白质就会过度变性使得肌肉纤维失去水分缩紧,嚼起来不仅口感很硬而且很柴,并且非常容易卡牙。炖肉要“烂”还是“柴”,关键就在于如何控制胶原蛋白分解,而不让肌肉纤维过度收缩。
要避免肉越炖越硬就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对于牛肉或者瘦猪肉就不能大火快炖,要不然就会像嚼干柴一样,非常难吃而且一点也不吸汤汁。这时候我们先大火使锅沸腾,然后小火慢炖,保持微微冒泡状态,时间至少一个半小时以上,等待胶原蛋白分解成明胶。不过笔者好像记得姥姥教我用高压锅炖的快,但是有一次中午姥姥把高压锅弄炸了,之后笔者再也不敢碰高压锅了T_T。
笔者在一个分享美食的博主那里找到有关炖肉的方法表格放在下面,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啊,当然如果有哪里不对的,非常乐意提出来,毕竟我也比较爱吃肉,但确实不太会做饭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