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儒:说说我所了解的这些河南人
发布时间:2025-06-13 03:10 浏览量:2
文/陈水儒
作者近照
陕县在河南,陕县以西称为陕西。当年闯关东、走西口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通过描写儿童问客的戏剧性场景,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半生漂泊后返归故里的复杂心绪,抒写了对岁月变迁的深切感慨。
我不是河南人,我的祖辈是明朝时期官方指使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来到渭北高原——今彬州市新民镇曹家店村,成为了正宗陕西人。据前辈讲:时年我们祖先携领五个儿子一路西行,有两个儿子留在陕西泾阳县,到我们村驻扎下来兄弟三人,后来两地的弟兄曾为争着供奉老祖宗牌位发生过矛盾,再没有了往来。
彬州人把新民原称北原,塬面南北30多公里,东西5、6公里不等,经年雨水冲刷,沟面广阔,坡地平缓,农田阶梯状很平整,一条生产路直通坡底,拉上架子车可走到对面塬上去。我们村西北有两个自然村,一个称张家,一个称高家,塬面高际线上形成塬畔,就起了一个有趣的地名——畔村。近代,两个自然村曾分分合合,都与我们生产队连畔种地。曹家店公社初级中学早年曾在畔村开设,后来搬迁到我们曹家店村。
1942至1943年间,河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持续大旱,发生了蝗灾,导致粮食短缺;地处抗日战争前线,大片农田被毁,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粮食生产力大幅下降;救灾措施不及时,隐瞒灾情;通货膨胀使得粮食价格飞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饥荒严重。大批灾民不得不沿陇海铁路向西乞讨,有适合生存的地方就留下来生活至今。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我对河南人印象是大集体时代的幼年时期,脑海中时常浮现出童年一幕幕趣事,犹如一幅泛黄画卷,浓墨重彩地镌刻在记忆深处。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生活,我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小少年,虽然年幼,不知道河南在什么地方,也不用笑问客从何来,他们声音语速比我们当地人快,不拖泥带水、牵丝攀藤,说话干脆利落、直截了当,经常听就知道他们是河南迁徙来的。
从中原大地河南来我们这个闭塞的公社落户,仅有屈指可数几户人家,在我记事时候感觉他们个顶个的有本事,都是身怀绝技绝活的能人。
先说张家村老雷,一家六口人,有四个儿子。大集体时代生活都很艰难,吃不饱、穿不暖,养活一家人非常不易。但老雷有一杆自制火药兔枪,用棉花、纸屑包2-5粒铁砂,装进枪管里用铁丝杆捣实,底火用的是火药,有时候用火柴上的发火药,只要举枪,兔子、野鸡、呱呱鸡非死即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天时间感觉特别长、天气特别冷,上一场雪还未消融,新一场雪又下了,整个冬天农家小院、道路、田野、山川都被皑皑白雪覆盖。兔子、野鸡、呱呱鸡也很聪明,在阳坡麦地里刨开雪吃麦苗,老雷不仅经常在他们村附近坡地打这些野物,也来我们村西安坡打猎。特别是寒假假期的下雪天,发现老雷扛着兔枪来了,好奇心驱使我们几个孩童结伴尾随在他后面看热闹,也想看有没有猎物受伤了、老雷没有发现,我们捡到了回家美餐一顿,却始终没这种可能。
他也不反对追随,让我们在田畔这头静守,不要来回跑,他绕到另一头折返回来,发现啥就开枪打啥,不分大小,只要举枪,就有猎物死伤,令我们小孩们看的很是震憾和崇拜,真是神枪手。老雷打的兔子肉可以自己吃,吃不完加工熟了卖肉,兔皮可以卖钱,接济了家里许多。吃不饱饭的年月里,他们家竟然经常可以吃上野味,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生活状态啊。
老雷大儿子叫雷明安,机智过人、才思敏捷,因为家里穷,小学上到四年级缀学回家。1977年恢复高考后,曾带过雷明安的张振才老师又把他叫回来从初一后半学期继续上学,1978年春季雷明安考上彬县重点中学——彬中,比我高一年级,也算是同学校友,有一年从家里往彬中走,碰见他骑自行车还把我捎带上一同去学校,两年后他考上大学,现在也已退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记得雷明安其中一个弟弟叫雷明军,比我小几岁,聪明睿智、百伶百俐,学习也很好,我们当地人都说吃了兔子肉的孩子聪明。
再说高家村老陈。当地属黄土地,粘性太强,一般在河滩地种植西瓜,老陈却成功把河南老家西瓜种植技术引进高家生产队,从我记事起就知道他和两个社员在坡咀头种植了十多亩西瓜。他们用木棍支起三角架搭起庵子,麦草杆覆盖其上遮挡风雨,用石头支起锅,吃住都在西瓜地,从沟里山泉挑水浇灌西瓜苗,精心培育种植。
那时农村小孩七八岁正是祸害人的时候,可让鸡狗不宁,捉迷藏、恶作剧、玩游戏、寻开心,大人玩不过小孩。暑假期间,割草、拾柴禾时经常结伴去偷西瓜,即使隔三差五、次数不多,玩伴们这种惦记也令老陈很费脑筋。老陈他们对我们村这个方向虽然是重点关注提防,总也有打盹的时候,我们小孩子目标小,提前爬伏在田陇下面,趁他们不注意,瞅准西瓜摘下来抱着就跑,有时连西瓜秧都拔了下来。
老陈追赶不上,站在田陇上大声地骂到:想吃西瓜的话我给你们摘个熟了的,你们偷的那些西瓜都是生的,这不是祸害西瓜嘛!我们哪里听信他说的那些话,抱着西瓜跑远点后,人在地上一蹲,把西瓜往地上一磕,无论西瓜是生是熟,用手就挖着吃了。这些童年趣事,玩的就是心跳、开心,主要是想吃别人西瓜,更是享受偷西瓜过程中的乐趣,在外面干的这些坏事回了家从不敢给家长说。老陈种植的西瓜分配供应本队社员,有时也在新民街集市上卖,增加集体收入。
新民公社还有一户人家老张也是河南来的,专门是杀牛的,我不记得他是哪个村的。生产队的牲口大都是1953年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时候各家各户入社的生产资料,为农业生产耕种打碾出尽了力,很少有新买、繁殖的牲畜。“耕地靠牛、点灯熬油、通话扯着嗓子吼。”一个生产队三百多亩耕地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块平地是拖拉机耕种,其它耕地都是二三十头牛和骡马耕种打碾。这些牲畜老弱病残、日薄西山,风雨飘摇了几十年,硬是苦撑着生产队几百亩土地劳作。
牛好喂、有耐力,不像骡马那么娇气、难伺候,饲料反刍后的牛粪上到地里能多打粮食。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这些牲畜大都进入老龄阶段,我们生产队一头老黄牛从加入合作社时就干活,近三十年时间,奉献了自己一辈子,老黄牛“活着干、死了算,完蛋就完蛋”。也听社员们经常说:“这头老黄牛死了要像人一样选一块墓地、挖一个墓坑、举行一个仪式进行善葬,不能把它杀了肉分给大家吃。”但是,那个年代是困难时期,社员们虽有心善待老黄牛,但为了裹腹,在老黄牛快不行的时候,还是请老张来把它杀了,肉分给大家吃了,老黄牛的皮归老张,他加工后变卖成钱。其它生产队的情况都是一样的,新民原有四个公社,方圆几十里地,所以老张杀牛也是出了名的。
说是老雷、老陈、老张,其实年龄并不大,当时也就四十多岁,在年幼的我们眼里看起他们来都很老,人瘦个子高,都有好多白头发。从中原大地到渭北旱塬,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艰苦环境、勤劳乐观务实的行动让当地人折服敬佩。
永寿县永平镇当年有个“九州十八县”的地方——慢坡大队,位于六十里梁中心,东接苏兴,西临底角沟,与彬州市接壤。此地丘陵起伏、槐林茂密,面积广阔,土地肥沃,种植的麦子、玉米产量很高,在当时名气很大,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个富裕村、能人村,居住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百多户人,几乎没有一家是本地的,都是从河南、山东、安徽、四川等地逃荒过来的,大部分是河南人,各地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团结互助,关系融洽和谐。慢坡大队没遇过灾年,基本上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风水宝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四大带我德儒、民旺两个哥哥在那里谋生,生活了二十多年。
1975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放暑假几乎没有暑假作业、也没有什么补习班,就跟我民旺哥一起去永寿的慢坡村生活了四十多天,有几个年龄相仿的河南籍小朋友玩伴,在一起拾麦穗、割猪草、放牛放羊,帮着从山泉往家里抬水。有时候很累、很苦,但玩得很是开心,留下很多美好记忆,度过了一个快乐暑假。
河南人的坚韧,如同夏日清风,拂过田野,拂过心田,似一股清泉,流淌在心间,滋润着童年岁月。慢坡村的许多河南人在老家生活时间没有在外时间长,河南人的故乡情结浓厚,几代人始终用多年不变的河南老家话眷恋着故土,“老家河南”“河南老家”是他们的口头禅,中原是根、很多地方是叶,历史和血脉就在中原大地开枝散叶。
时年8月,驻马店地区经历了一次重大洪水灾害,玩伴家人从广播上听到后都回去赈灾,返回时也带了好多亲朋来慢坡村避灾。尽管山里条件艰苦,但漂泊在此的外乡人都舍不得离开,都是一住几十年,改革开放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才陆续返回家乡,我四大他们是1981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回到老家的,据说有人直到上世纪末才返回原籍。前几年因为工作关系,我还专门打听到并去过慢坡村,已空无一人。河南人的生活方式、行事风格、实干精神,对其地方来的人具有示范、辐射、带动、导向和可持续性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2600万河南人漂泊全国各地,他们勤劳、勇敢、朴实、能干,依靠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辛勤工作来维持生计,从事各种手艺和技术,豁达豪爽、宽厚待人,踏实肯干、力争上游,挺立绵延、适应性强,能够在任何地方扎根,像满天繁星一样棋布各地。大多数河南人聪明,有困难的时候不被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绝处逢生,递根稻草就能浮上岸边;而不像有些地方的一些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脑子、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愚钝不说、还比较犟,你给他一根绳子,不但上不了岸,还会把你拉下水。
离开故土参军到部队,我到过河南,接触了许多河南籍仁人志士。
我当兵刚满一年的1984年10月初,连队派我跟一位干部从东风基地去河南洛阳出差,中转84707部队所属单位洛阳转往南阳的复员老兵,从东风基地坐专列到清水,再坐70次特快列车一路劳顿(因我是义务兵,不能享受卧铺待遇,火车的硬座都是过了张掖才坐上的),在洛阳火车站广场前面的旅店住了七天时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就在旅店房间后窗看到很多市民推着架子车改装的平板车,在广场加工、叫买当地美食小吃,晚上十二点以后才陆续散去。
很可惜中转返乡南阳的那些复员兵大都是1981年10月入伍的,没有看到这种按现在的说法叫地摊经济,因为他们在内蒙古戈壁滩的边防服役三年时间,没有机会到内地,再到家乡已脱去军装,从洛阳转车就直接坐去南阳的火车,连火车站都没有机会出来,如果他们看到那番热闹繁华景象,或许会对今后谋生和生活出路有所启示。那个时期,我在其它火车站广场还没有发现过这么喧哗繁荣的场面。洛水汤汤,邙山苍苍。我也利用空闲时间专程去登嵩山“禅宗祖庭”少林寺,看巍峨宏伟、禅意悠扬的白马寺,览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公园,在洛阳细读中国历史厚度。
1986年3月在宁夏中宁县84830部队司训连学汽车驾驶,我们六班的教练班长曹兴胥就是河南社旗县人,1979年10月入伍,当时已是志愿兵。我们班7名学员全部顺利结业,没有淘汰一人(当时连队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率近20%),学习结束有4人留在汽车营,后来又有4人转志愿兵(当时名额很少、难度很大),1人上军校。曹班长爱人是滑县人,贤淑聪慧、端庄大方,临时来队自己做饭,喜欢做油泼拉面,曹班长就邀我们去吃油泼拉面。曹班长忠厚可信、宽容大度,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让其他班的学员很是羡慕,我们班学员无不满怀感激之情。
1988年在安徽蚌埠汽车管理学院上军校,学员来自驻祖国各地部队驾驶员。学员队在元旦组织联欢晚会,全部都是学员自己随机登台表演,一区队队长王斌(学员担任)是山东籍的大个子,平时集会唱歌都是由他指挥,那天学员起哄鼓掌让王斌表演一个节目,他竟然说要来一段河南豫剧传统戏《花木兰》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大家又起哄说:你是山东人,就说《山东快书》,怎么倒要唱河南豫剧。王斌脱口而出:河南豫剧出自山东。河南豫剧肯定不是出自山东,由此可见河南文化、精神、豫剧在山东地区流行传播很广泛,也很悠久。
1996年12月初,上级配发我们师的六管加油挂车需要从天津塘沽港口接回,这是进口的,价值昂贵。部队安排我和一名老司机开一台康明斯卡车前往天津塘沽。那时候高速路很少,大都走国道,从天水翻过秦岭,经西安、潼关进入河南境内,经过一个镇的时候正赶上有集,国道也是穿集市而过,集市很大、人很多,三个多小时才过集镇。感觉河南境内县级市多,村庄一个连着一个,不像西北地区村与村之间还有几里地的间隔,明显感到河南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生存压力大。
我曾在天水原68202部队机关工作十多年,时任副师长段庆华就是河南上蔡县的,1978年3月入伍,“城市兵”、“干部子弟”,他是从已经办理退伍手续正要登车回乡的老兵中被请回部队,云程发轫、葳蕤蓬勃,不说获得其它荣誉,仅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5次(当过兵、立过功的人都知道,在部队荣立三等功要流血流汗,二等功非伤即残,一等功拿命去换),后任青海省海北军分区司令员退休,够激励人的吧。他在阿里军分区挂职副司令员的一年时间里,跑遍了所有边防连队,没有热爱边防战士情怀和过硬身体素质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师机关出操带队绕师部大院跑,年轻的科长们都跟不上,有时候也溜号,他在队前语重心长地讲:人的一生只有健康的身体、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其他都是浮云。话语淳朴实在,让人终身受益,曾有多少身体较胖、体能较差的年轻干部受段师长影响自觉在晚饭后去工兵营操场长跑锻炼。
网名“河南逸兵”的老首长李太忠,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劳动,从社员到记工员,后应征入伍从士兵到将军(正军职)退休。退休不褪色、夕阳更生辉,工作岗位上的事暂且不说,将军有他过人之处,说一下退休后几件事:军旅情结深厚、豪情满怀,退休后免费给部队讲授带兵之道,当他看到自己曾出版的著作《来自实践的带兵之道》,网上盗版书价格几百元一本在兜售时,他就把电子版免费推送给部队官兵。生活简单朴素,却能博施济众、仗义疏财,前几年专程回到河南孟州老家,自掏腰包请村上七十岁以上老人聚餐叙旧,对八十岁、九十岁、百岁老人分别赠送二千元、三千元、四千元人民币,仅这一活动花费五万元人民币之多,感激父老乡亲。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网上看到孟州老家有个小学生张笑笑,把学校发的大虾舍不得吃,包起来拿回家给妈妈吃,孝心感动了他,就托当地战友找到张笑笑,转赠一千元钱,奖励张笑笑小朋友这份孝心。资深望重、仁言利博,步入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写一首诗或几首诗分享共勉,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老首长无疆大爱、宽阔胸襟和丝丝缕缕的情愫令人敬佩。
榜样和示范是耀眼的星,坚韧的河南人民,是励志精神的灯塔。
我也是多年在外漂泊的人,因各种原因对老家红白喜事参与较少,而老家人对此又看得很重,让我很是无奈、惆怅与纠结,旧亲故友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并送一程,晚辈的新婚大喜未能现场见证他(她)们幸福快乐时刻,自己留下遗憾,亲朋故友也多有微词。
乙巳年槐夏,有时间回老家参加崔姨(老家河南)享年92岁葬礼,崔姨一生颖悟绝伦、兰心蕙性,在此高龄与世长辞、寿终正寝也算喜丧。2008年8月郭叔去世时享年81岁,崔姨与郭叔一生相伴半个多世纪,先后养育六个儿子并都成家。今年回去看到郭叔墓碑已立,从碑文上得知郭叔1927年11月生于河南孟津麻屯镇,时年其父已亡、归母抚养,4岁即与祖母相依为命,8岁又失爱为乞,曾奔赴甘肃张家川等地求生,11岁得村中长者项公怜爱,风尘苦旅一路携来,在彬州落脚,从事手工业,曾在新民综合厂、城关综合厂工作,后综合厂倒闭,自己租赁一间小门店、摆地摊,千辛万苦、胼手胝足、殚精竭虑、起早贪黑、从事加工蒸笼,兼卖铁锅等。
郭老一生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恤老怜贫、济弱扶倾,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堪称典范。六个儿子工作单位倒闭下岗,都从事一些小生意。历经两代人几十年努力和积累,县城老庄基地新盖正房七层带电梯房,每层楼大、小五套单元房,还有偏房两层,整个四合院的民房,除自己居住外均出租。还有几个儿子在附近有独立院子的六层电梯房、临街的商铺出租。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省吃俭用才是生存之道。他们用实际行动和有形资产展现着勤俭持家、简朴生活精神,着实让当地人羡慕赞叹。卢梭曾说:“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文化、精神、血脉其实都可溯源,但还有一些物质的,如技术技艺、财富、能工巧匠,这些是文化落地的倒影,是文化产生的生产力。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各自人生路上都有遗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信手拈来的幸福,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果当地人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胶柱鼓瑟、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小富即满,那就只有艳羡别人了的份了。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中华民族虽都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传统美德,也有“行孝行贤,感恩报恩”的优秀品格,但河南人更能深深扎根、蔚然成荫,心底恪守、外化于行。两年前在西安参加一位河南籍战友孩子婚礼,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很多河南籍战友。其中高自力带家人孩子一起从河南老家来参加活动,虽已步入花甲之年,竟红光满面,让我诧异。他说近年来一直在老家陪双亲,做饭、拉家常、走亲戚,虽说这些事老人能自理,都用不上他,赶他走,他说那你们就当我是老小孩,我需要你们陪我。老人心情好,自己心里也畅快,能吃能睡,当然红光满面。谈笑之间可见他在孝老爱亲、善事父母方面令人动容,勘当表率。
河南人待人朴拙、抱诚守真,时任我们中卫军分区参谋长边怀杰、我的副连长王在群,战友同事耿益民、赵忠诚、魏忠府、鲁桂松等老家都是河南的,他们善气迎人,性格高洁。1999年在天水68202部队机关工作时与干部科副科长王永浩是邻居,有时忙顾不上自己孩子,就让回来在他家吃饭。看到他家有一台手工压面机,只是说了一下挺好,王永浩便让他家属买了从河南老家南阳来队时捎过来,包括几种切面刀具足有七八斤重,现在家里还在使用这台手工压面机。
河南人的直爽比耿直性格更有优点,性格耿直的人说话冷句子能噎死人,有时一句话能把人怼到南墙上去。河南人大都心底坦白、豁达豪爽,言语没有顾忌,心态表达流露自然,一声“中”,言简意赅、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不隐瞒,不虚伪,说出来的话人能接受。
凡人有微光,每一个凡人善举和微光都会凝聚强大力量。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们都是普通人,平凡人,更是努力奋斗的人。
河南战国时期就有愚公移山的故事,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近有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创造奇迹,誓把山河重安排,敢叫日月换新天,红旗渠是地球上纯手工的最高定义。
北宋时期安徽合肥籍包拯在河南开封府做官,人称“包青天”铁面无私;后有山东淄博博山籍焦裕禄在兰考县任县委书记鞠躬尽瘁,把“人民公仆”四个字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广泛传颂着他们的事迹。
解放初期的豫剧戏曲大师常香玉德艺双馨,从一个旧社会“戏子”,成长为新中国伟大艺术家,“谁说女子不如男”一句唱词,唱彻了一生,义演170多场,倾囊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捐献战斗机,用一生践行了“以戏报国”的诺言。
近年被群众赞誉为“任青天”、“女包公”、“女神警”,曾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2003年4月数百群众高奏唢呐,要在嵩山广场为她立“有为而威邪恶畏,为民得民万民颂”功德碑。
河南普通人形象在影视中也多有呈现。《士兵突击》许三多原型有河南人特征,坚韧不拔、诚实忠厚,从“认命”到“拼命”,使他从一个不被看好的“孬兵”,成长为众人眼中的“好兵”。《花落长安》讲述1942年中原战乱饥荒背景下,一个典型“中国式”家庭从河南逃荒至陕西西安,并在六十年风雨岁月中历经苦难、守望幸福的故事,展现特殊时期,苦难中的亲情温暖与生命力量。
河南人的利他之心从喝酒就可以看出:敬一个,端两个,派三个,再陪俩;鱼头正对谁,鱼尾冲着谁,名目众多,花样叠出。之所以这么灌客人,是因为过去河南人多地薄,吃饱饭都是问题,酒是好东西,所以要留给客人,把这些当成了礼数和酒文化代代传承。
国人厨房看河南,河南定位“中原粮仓”、商品粮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大省,限制了其它行业发展,有很大牺牲,却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知乎上有一个段子:放眼全球,只有流落在河南开封的一支犹太人没有搞金融,而是在卖羊肉汤。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河南省把腊梅确定为省花,符合河南人民悠然昂扬的精神风貌。腊梅在寒冬中独自绽放、不畏严寒、傲立雪中,体现了河南人民的坚强不屈、质朴正直;花姿清雅脱俗、花香沁人心脾、花朵金黄似蜡、迎霜傲雪、久放不凋,展示河南人民高洁、正直的品质;独特生长习性、不畏孤独、不惧寂寞,外观美丽、魅力独具,展现河南人民傲骨铮铮、忠实坚贞的精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文化是一种传承,信仰是一种力量。为河南精神喝彩,为河南人和在各地的河南籍人士加油!
陈水儒,陕西彬州人。种过农田、下过煤矿,守过边陲、扛过钢枪,耿直坚强、隐忍善良。在《军事展望》、《后勤》、《军交运输》、《军用油料》、《军用汽车管理》、《甘肃交通报》等刊物发表40余篇学术研究文章,近年在《学习强国》、《拂晓哨位》、《壹线作家》(《陕西文学》微刊媒体联盟)、《当代精品文学山东微刊》、《洛川文学》等平台可见小小说、纪实、杂文、诗词、散文、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