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清音润童心,古韵薪传启新章

发布时间:2025-08-08 22:26  浏览量:2

导语:2025年7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暑期实践团队南通二组全体成员,怀揣对经典红歌的虔诚敬意,走进南通市博识教育的教室。此行,她们肩负着特殊的文化使命——为小学生们深情讲述并传唱那首蜚声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前世今生,及其改编者何仿的艺术匠心。

一、古调新传,深掘幽兰出深谷

筹备的灯火,照亮了历史尘埃下的脉络。团队成员一头扎进故纸堆,在泛黄的文献与音频资料间细细耙梳。她们发现,1942年寒冬,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年轻文艺战士何仿,在六合地区采风时,偶闻民间艺人吟唱《鲜花调》。其音“清扬婉兮”,宛若天籁,瞬间攫住了这位音乐赤子的心。他伏案疾书,如获至宝般记下这来自泥土的芬芳旋律。

然而,这并非简单的誊录。直至1957年,何仿对这株“野芳”进行了精心的“修枝剪叶”与“沃土培根”。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揭示这一艺术升华过程时,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何仿先生如一位高明的园丁,他剔除原词中略显俚俗的意涵,将歌词里杂陈的三种花卉,凝练统一为清雅高洁的茉莉;在旋律上,他精心雕琢前四小节,更在尾声处匠心独运地翻高八度,拖腔悠扬,赋予《茉莉花》崭新神韵。”这番考据功夫,让尘封的创作历程重新焕发温度,为宣讲注入了历史的厚重。

图片内容 孙嘉沂供图

二、童声如露,清音袅袅入肺腑

宣讲当日,教室里弥漫着别样的期待。武世梅作为主讲人立于台前,她以春风化雨般的亲和力,将何仿与《茉莉花》的故事娓娓道来。

“孩子们,想象一下,”武世梅的声音富有画面感,“年轻的何仿叔叔,在开满鲜花的田野边,第一次听到那动人的曲调,就像忽然发现了一颗被泥土半掩的明珠,他的心被深深打动了。”台下,几十双清澈的眼睛专注地凝视着她,如同夏夜繁星。当讲到何仿要求演唱者想象“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嬉游于百花园中,蓦然被茉莉的清香所吸引”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微微俯身嗅花的姿态,小脸上满是纯真的向往。

最动人的华章,莫过于亲口传唱。当《茉莉花》那熟悉而优美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武世梅与孙嘉沂一句句耐心领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起初声音细碎羞涩,如初蕊含苞。渐渐地,清泉汇聚成溪流,纯净的童声汇成和谐悦耳的合唱,在空间里轻盈回旋。孩子们微微晃动着小脑袋,神情认真,仿佛真有一缕看不见的茉莉幽香,随着歌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悄然沁入心脾。那一刻,文化传承的纽带,在童声的共振中变得无比真实而温暖。

三、弦歌鉴心,红蕊深处有乾坤

此次宣讲,对实践团成员而言,绝非单向的输出,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文化反哺与自我成长。

“红歌岂止是旋律?”团队成员在活动后深有感触,“它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明镜。《茉莉花》从乡野俚曲到世界名歌的蝶变,承载着艺术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更烙印着时代风云与人民情感。这天籁之音,恰恰源自最朴实的大地情怀。”这朵茉莉的芬芳,蕴含着超越时空的坚韧与高洁。

面对孩子们如海绵般渴望知识的眼神,成员们坦言责任千钧:“要把《茉莉花》深厚的历史背景、精妙的艺术改编,转化成孩子们能理解、感兴趣的语言,需要反复琢磨、寻找最恰当的音调。”成员们学会了用故事搭建桥梁,用想象点燃兴趣,在孩子们跟着哼唱时睫毛轻颤的瞬间,成员们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的快乐——那是一种文化薪火被小手轻轻接住的悸动。

图片内容 孙嘉沂供图

四、余香致远,且待新蕾绽芳华

当日下午四时,宣讲在《茉莉花》纯净的余韵中圆满落幕。然而,实践团成员心中激荡的文化涟漪远未平息。队员们计划将此次宣讲的精华内容制作成生动有趣的线上微课,让茉莉花的清芬飘向更广阔的天地。“每一首红歌都是一条流淌着精神血脉的河流,我们愿做那溯源的行者,采撷更多如《茉莉花》般的珍珠,串起属于中华民族的璀璨音乐记忆。”

讲台虽小,却见证了经典的永恒魅力在新时代少年心中悄然萌蘖。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子以青春为壤,以热忱为露,浇灌着这株名为《茉莉花》的文化幼苗。当童声与经典相遇,便谱写出这个夏天最清澈的乐章。未来,必有无数新的“茉莉”在春风中盛放,而今日下的种子,终将迎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繁盛景象。(通讯员 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