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人话的姜文
发布时间:2025-08-08 19:58 浏览量:1
之前的《让子弹飞》一部封神,让他尝到了各种隐喻、不说人话的甜头了,飘着飘着观众也不买账了。
他自己可能一直没意识到,《让子弹飞》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的镜头多花哨,也不是因为他的隐喻有多复杂,更不是因为观众突然觉醒了开始欣赏高级符号学, 而是因为那是一部真真正正讲清楚了一个故事的电影。
张麻子和黄四郎的斗争、汤师爷的游走、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博弈、暴力与权谋之间的博弈,每一层都拍得明明白白。
人物鲜明,节奏紧凑,台词有梗有味道,甚至普通观众看完还能记得几句,“我站着把钱挣了”“大风起兮云飞扬”……
这些东西,是电影的本体,是饺子。
隐喻也不是没有,但那是配料,是醋,是提味儿的,大家吃的是饺子,不是单吃一口老陈醋。
可问题在于,他把这次的成功总结成了“隐喻赢了”,他开始真以为自己是懂天象、精密码、会写意识形态论文的大导演。
他也开始认真相信,电影不是讲故事,而是藏线索;不是拍角色,而是讲立场;不是面对观众,而是对着一小撮左派粉丝搞个文化游戏。
从此之后他拍的每一部电影,都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电影”,而是成为了一场场“姜文主题研究”考试,一部比一部玄,一部比一部不讲人话,一部比一部亏得惨。
你随便回顾一下他拍过的那些片子,哪一部真正赚过钱?
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里面的马小军就是个典型北京混小子,人设自然,情节流畅,观众爱看,说是中国青春片的起点也不为过。
但票房呢?
当时两百万美元的成本,票房不到五千万人民币,连宣传成本都填不上,纯靠后期文艺片圈子吹出来的名声。
很多人现在回忆说那是神作,其实当年上映的时候,根本没火。
媒体说它是票房冠军,那是因为当年电影市场一地鸡毛,和今天不能比。
真要拿现在的标准算账,那片子就是一个亏损项目。
接下来2000年拍《鬼子来了》,三千万投资,票房呢?对,没打错,真的是“万美元”。
这片子拍完之后在戛纳拿了奖,但被国内禁映,基本没有观众见过。
剧情确实刺激,是一个日本兵被农民绑架的故事,最后被逼到极限。
你要说主题尖锐行,那也得有人看到吧?
结果没人看着你说你是导演天才,有什么意义?
他拍这片子不是给观众看的,是给评委看的,是给文艺青年的朋友看的,是给那群总爱谈“反思”“深度”“人性”的人准备的。
而这部分人,是撑不起一部电影票房的。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终于开始真正变成谜语人。
这片子四个段落拼在一起,每段之间基本没什么实质联系,全是意象堆砌,人物像符号,情节像梦境,观众看完只有一个感受: 没看懂。
投资五千万,票房两千万,亏损三千万(肯定不止),成为当年业内经典的“投资惨案”。
但姜文自己开心得不得了,到处说这部电影是上帝给他的灵感。
他开心不代表别人开心,观众不买账,你自己过瘾也没用。
你要做装置艺术、做行为表演,行,你别说自己是商业导演。
但他偏不,他拍的明明是小众作品,却拿着导演招牌到处募资拍大制作,赔了还一副“我不屑市场”的样子。
2010年,《让子弹飞》,终于意外走大运。
这片子确实是他生涯中最成功的一部,1.6亿成本,6.37亿票房,赚了八千万左右。
但你仔细想想,那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奇迹,是整整一个团队的集体产物。
剧本是改编马识途的小说《盗官记》,不是原创;人物设定清晰,葛优、周润发撑住全场,冯小刚还贡献了一个短暂但精彩的客串;台词金句频出,全靠编剧团队精打细磨,不是他一人拍脑袋出来的。
而且这部电影的对白其实是很白话的,哪怕你啥也不懂,也能笑,也能被吸引进去。
就是这样一部大家终于能看懂、能共鸣、能走出影院还记得剧情的电影,他却得出了个结论:观众开始喜欢隐喻了。
他误会大了。
他以为观众是因为看懂了象征、读懂了深意、摸到了“路线图”,所以才买账。
他不愿意承认,那是因为他难得拍得通俗,拍得清楚,才被观众接纳。
于是2014年,他拍了《一步之遥》,一下子就翻车了。
这片子简直是“子弹飞”的反面教材。
剧情混乱,节奏拖沓,台词抽象,人物莫名其妙。
拍出来之后,观众集体懵逼。
表面上是讲一个选美事件背后的权力斗争,其实整个片子就是一场“姜文的精神剧场”。
你看姜文在片中一会儿是选手,一会儿是评委,一会儿又像主持人,完全搞不清角色定位。
舒淇和葛优都没救回来。
3亿投资,票房5.1亿,表面看回了本,其实加上宣发、营销、渠道分成,一样是亏。
投资人对他开始警惕了,观众也开始转身了。
不是不尊重你的表达,而是你表达得太乱了,根本没法接收。
到2018年,《邪不压正》,姜文终于彻底疯了。这片子本质上是“北京胡同文化拼贴+中年危机发泄”。
彭于晏演的主角完全没有推动力,许晴成了大型符号摆件,廖凡演了一个永远一脸疲惫的老北京汉子,剧情根本没有主线,就是一堆人在胡同里绕圈,绕着绕着姜文突然说句“你懂不懂正义是什么”,然后开始打光、升格、配乐、特写。
观众彻底看傻了。
投资三亿,票房4.6亿,又是亏。
2024年这部《你行你上》,算是姜文整个人的隐喻路线翻车现场。
表面是郎朗传记,实际上是用钢琴比喻国家路线,用人物名字玩冷笑话,用车厢编号搞政治暗示。
观众进电影院看个郎朗,结果被按着脑袋看了两小时历史讲座,一帧画面藏三层暗示, 连尿都得往左呲才能符合立场。
票房最终肯定到不了一个亿,成本两亿多,直接扑街,血亏成狗。
到这一步,还能说姜文是商业导演吗?
他的电影除了《让子弹飞》,每一部都在赔钱。
他拍电影不是为了观众,而是为了“藏密码”;不是为了讲人话,而是为了“写论文”;不是为了让人懂,而是为了显得别人不懂。
他自己不讲故事,反过来怪观众不够文化;他电影没人看,就甩锅说观众被“快餐文化腐蚀”。
这不就和当年的老文人一样?
写个诗没人看,就说大众没品味。
更讽刺的是,现在还有一堆人迷信“大院子弟”这块牌子。
觉得姜文是“文化贵族”,是“体制之子”,是“红色血统”的电影传人,只要他拍,就得吹;只要他说,就得听。
他们动不动拿“你不懂艺术”压人,动不动就说“姜文的伟大不需要票房证明”,可他们就是不说一句实话:姜文的电影,这么多年,除了《让子弹飞》,基本部部亏。
你看张艺谋,人家现在还能拍出《悬崖之上》《第二十条》,还能结合主旋律和类型片。
你看陈凯歌,早几年也玩玄的,后来知道不行,干脆去拍主旋律,起码不赔。
而姜文呢?
还沉迷在自己脑补的“意识宇宙”里不肯下来,搞得越来越像一个在黑板上讲解高维时空的人,底下学生全跑光了,还自我感动说“你懂我者,必是知音”。
电影不是哲学教材,也不是文字迷宫,观众掏钱买票是来看戏,不是来看你玩隐喻解谜游戏的。
讲故事这件事,在电影工业里永远是第一位。
姜文不是不能讲,而是他早就不屑讲了。
他把导演当成一种“文明布道者”的位置,他早不想讲故事了,他是想讲道理,是想教观众做人、做事、做梦。
可惜现在这个时代,观众比导演清醒多了。
票房就是选票,市场就是镜子。
再怎么玄之又玄,没人买账就是没人买账。
姜文靠《让子弹飞》吃了十几年老本,到现在已经把自己的“姜学”烧成灰了。
再继续下去,他就连“被理解的资格”都快没了。
你可以拍失败的电影,但你不能永远拿观众当傻子。
你可以讲理想、讲历史、讲思想,但你不能永远让人花钱来看你念咒。
时代在变,观众在变,只有他,还沉迷在自己那碗醋里不肯出来。
饺子都没了,锅也糊了,他还说醋是灵魂。
结果呢?
观众走了,票房没了,就剩下一桌冷冷清清的饭局,还有他自己,坐在中间,自顾自地说着那些没人听得懂的片汤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