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纪实:高密红色记忆与非遗文化的青春对话
发布时间:2025-08-08 17:33 浏览量:1
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下,山东农业大学的学子们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红韵密州寻迹团”成员们以“探寻红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于2025年8月5日至7日赴高密市深入红色遗址与文化场馆,在历史与传统的浸润中接受精神洗礼,更在实践中直面文化传承难题,探索青年担当之路。
活动首站,团队探访山东省红色研学基地红高粱抗战纪念馆。伏击战复原战场前,讲解员生动还原的孙家口战役场景震撼人心;红高粱碑林里,先烈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战诗词字字泣血。铁飞美术馆中,军民同心御敌的画作与红高粱文化的坚韧精神交相辉映;红高粱婚俗馆和非遗民俗馆里,战争岁月中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令人动容。
然而团队发现,这些承载着革命精神的红色故事,大多局限于场馆内传播,年轻群体知晓度较低。为此,团队成员们迅速行动,拍摄“遗址讲党史”系列短视频,用青年化语言解读抗战故事;撰写研学日志整理先烈事迹,通过校园公众号推送,让红色故事突破空间限制,走进更多人视野。
随后,团队于8月6日走进高密市文化馆和博物馆。在高密市博物馆乔主任的细致讲解下,茂腔的婉转唱腔、剪纸的精妙构思、泥塑“叫虎”的生动造型、扑灰年画的独特技法逐一呈现。这些非遗技艺中,其实暗藏着与红色精神相通的文化密码——茂腔的家国叙事、剪纸中的军民情谊,都是红色文化与非遗的天然结合点。但团队也注意到,非遗与红色文化的联动传播存在断层。为此,团队成员们尝试搭建融合桥梁:整理“非遗里的革命故事”,将抗战元素融入非遗技艺介绍;协助设计“红色非遗”文创草图,让泥塑“叫虎”承载抗战符号,让传统技艺成为红色精神的新载体。
此次实践使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是民族风骨,非遗文化是生活温度,二者的融合正是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所在。从破解红色故事传播局限到搭建非遗与红色文化的联动桥梁,他们用青年智慧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将持续当好红色故事的宣讲员、非遗技艺的传播者,让高密大地上的红色基因与文化根脉在创新传播中代代相传,让不屈的革命精神与鲜活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 上一篇:永不言弃 胜天半子|万象天元
- 下一篇:理想,在最拿手的赛道翻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