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家呼吁:警惕将“以城带乡”简单等同于“以城吞乡”!

发布时间:2025-08-08 16:59  浏览量:1

重庆原市长黄奇帆说,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固然需要农业的现代化,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以城带乡,靠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超大特大城市带动下的城市群都市圈的有力带动。要靠这些超级大齿轮带动各类中小齿轮运动,中国经济的这个超级大机器才能越转越稳、越转越好。在壮大城市群都市圈的同时,也会进一步释放我国基建、建材、家居家电、新型消费等的潜力,进而起到畅通内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作用,将充分激活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空间。

三农专家李耀中认为,黄奇帆关于以城市群都市圈带动城乡融合的观点,深刻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关系逻辑,但其落地实践需与三农发展的特殊性深度结合,避免“重城轻乡”的结构性失衡。

从理论逻辑看,城市群作为经济要素集聚的核心载体,确实能通过产业辐射、技术外溢和市场扩张带动农村发展。超大城市的消费升级可引导农业供给侧改革,比如订单农业、品牌化经营的兴起;都市圈的基建延伸能打通农村物流瓶颈,2024年全国农村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的数据已印证这一趋势。这种“大齿轮带动小齿轮”的机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已显现成效,城市群周边农村通过民宿经济、预制菜加工等实现增收。

但从三农视角审视,这一模式需破解三重矛盾:

其一,超大城市虹吸效应与农村要素流失的矛盾。202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县域农民工向地级以上城市转移比例连续五年上升,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若缺乏政策托底,城市群扩张可能加剧“城市越兴、乡村越空”的马太效应。

其二,产业资本逐利性与农业公益性的矛盾。农业承担着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非经济功能,而城市群带动的资本下乡若过度追求短期收益,可能引发耕地非粮化、农村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与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保障粮食安全底线”要求形成张力。

其三,规模经济逻辑与乡村多样性的矛盾。城市群强调要素集中,而乡村价值体现在农业文化遗产、生态屏障等多元维度,如怒江流域的乡村发展既需都市圈市场支撑,更需守护其独特的生态与文化基因。

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关键在于构建“双向赋能”机制而非单向带动。一方面,需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在城市群平等享受公共服务,2024年新修订的《居住证暂行条例》已放宽城市落户限制,这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长效机制,如将城市群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农村基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全额返还农村”政策正属此类探索。

对三农领域而言,更需警惕将“以城带乡”简单等同于“以城吞乡”。在城市群辐射之外,应同步强化县域经济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节点,通过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完善农村电商体系等,让农村自身形成发展动能。

专家指出,唯有实现“城市群引领”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才能真正践行《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