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浇出黄河源“新绿洲”!石渠废弃砂石场变身生态富民地
发布时间:2025-08-08 19:06 浏览量:2
自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落地四川石渠县,人民银行甘孜州分行便如同生态“守护者”,足迹踏遍了石渠县内黄河沿岸曾被滥挖滥采建筑砂石肆虐的疮痍之地。为了精准定位,找到金融支持生态修复的典型方法,分行调研人员常常驱车数百公里,穿越崎岖山路,只为那一抹可能重现的绿色希望。在石渠县某处废弃矿山,眼前的景象令人痛心疾首:这里土壤沙化严重,周边植被稀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黄河源的生态记忆。”分行调研人员道,“我们的金融支持生态修复工作,就是要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前
在废弃砂石场生态修复面临资金短缺与生态恶化加剧的双重困境下,金融的力量如同一股清泉,为这片干涸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人民银行甘孜州分行通过创新金融模式,成功支持石渠县对多处废弃砂石场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生态修复工程。如今,那些曾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矿山,正逐渐披上绿装,成为生态修复的典范区域,为黄河源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而珍贵的样本。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后
金融赋能:让生态“伤疤”愈合重生
如何借助金融之力,将废弃砂石场从生态“伤疤”修复为绿色家园,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人民银行甘孜州分行展开了一场多维度、创新性的实践。
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撬动作用,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瞄准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支持力度,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信贷+社会资本+财政”即“支小再贷款+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模式,依托“无感授信、有感反馈、便捷用信”的新型信贷模式,大力推广“送码入户,一键贷款”,提升生态修复施工企业和生态旅游个体户线上办贷效率、便捷获贷的体验度,及时弥补了生态修复项目施工企业存在的资金缺口。同时,推动出台《甘孜州中小微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甘孜州财政资金奖补管理办法》,将金融支持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贷款贴息、贷款增量奖励等。成功引导多家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修复,为相关项目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人民银行甘孜州分行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000万元撬动银行机构投放2000余万元信贷资金专项支持石渠县中恒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石渠县邓玛商砼加工有限公司、石渠曲达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等项目公司完成修复治理矿山数量12个,完成客土回填64822立方米,土壤培肥372.55吨,播撒草籽16845.4千克,网围栏11706米,建标识牌12个,安装太阳能摄像头12个,修复总面积为120.43公顷。
“金融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模式非常新颖,这里的修复成果显著,金融支持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更是令人惊喜!”当年轻的生态讲解员格桑多吉为游客介绍一处修复点上新生长植被的生态价值时,生态保护的种子,已在人们心中悄然种下、生根发芽。
金融驱动:开启绿色发展新引擎
这个由多方金融力量共同支持的生态修复项目,自始便肩负着以金融驱动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使命。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扎西多吉观察到:“未来,绿色生态将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生态产业是趋势。”这与四川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甘孜州“打造黄河源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策略相契合。
如何在坚持生态修复公益性的同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修复区域周边兴建的生态农庄和特色民宿揭示了答案。通过金融支持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银行机构向民宿、农家乐等个体户发放生态旅游贷款1273万元,带动1863名群众吃上“旅游饭”,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如今,石渠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已成为串联黄河源沿线旅游线路不可或缺的生态地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独特而亮丽的一笔。黄河源畔的这片土地,正借金融之力,持续转动绿色发展的钥匙,努力开启由生态修复编织的绿色宝库,为乡村的未来,探索一条融合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道路。
编辑:刘睿娟
校对:卢雪英
责编:杨雪
审核:肖宵
监制: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