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普 | 同样是“拍片”,为啥有人查骨头,有人能揪全身癌细胞?

发布时间:2025-08-08 22:29  浏览量:1

去医院看病,医生开出的检查单里,CT、SPECT、PET-CT 这些缩写常常让人一头雾水。明明都是影像检查,为什么名字不同?到底该怎么选?

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语言,带您 3 分钟搞懂这些检查的区别,不再为 “该做什么检查” 而纠结。

CT:

像切面包一样看 “内部结构”

CT,全称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我们最熟悉的影像检查之一。它的原理就像把面包切成无数片,通过 X 射线从不同角度穿透人体,计算机将这些 “切片” 数据合成二维或三维图像,清晰展示骨头、脏器、血管等结构。简单来说,CT 就像给身体拍 “精细解剖图”,能发现骨折、脑出血、肺部结节、肿瘤占位等结构性病变。

适用病症可以包括:

1 骨骼问题

比如怀疑骨折、骨裂时,CT 能比普通 X 光更清晰地显示细微骨损伤;

2 急症诊断

突发胸痛怀疑肺栓塞、头痛怀疑脑出血,CT 能快速锁定病灶;

3 肿瘤初筛

用于发现肺部、肝脏等器官的肿瘤,判断大小和位置等。

检查流程

检查时,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机器会围绕身体旋转,发射 X 射线。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没有明显不适感,但需要去除金属物品(如项链、皮带),避免伪影干扰图像。不过,CT 检查存在一定辐射剂量,虽然单次检查对健康影响较小,但孕妇和儿童需谨慎使用

SPECT:

给器官 “测功能” 的高手

SPECT,即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和 CT 不同,它更关注器官的功能和代谢情况。检查前,患者需注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这些药物会随血液流向特定器官(如心脏、骨骼、甲状腺),并发射 γ 射线。SPECT 设备捕捉这些射线,生成反映器官血流、代谢的图像,就像给器官做 “功能体检”。

适用病症可以包括:

1 心脏疾病

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评估心肌梗死范围和心脏功能;

2 骨骼疾病

早期发现骨转移瘤、骨髓炎、骨质疏松性骨折,比 CT 更早捕捉到骨骼代谢异常;

3 甲状腺疾病

判断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区分 “热结节”(功能亢进)和 “冷结节”(功能低下)等。

检查流程

注射药物后,患者需等待一段时间(通常 30 分钟到 2 小时),让药物在体内分布稳定。随后,躺在检查床上,机器缓慢旋转采集数据,耗时约 20 - 60 分钟。虽然使用了放射性药物,但剂量较低,且药物会随时间衰减,对人体影响较小。检查后多喝水,可加速药物排出体外。

PET-CT:

揪出癌细胞的 “火眼金睛”

PET-CT 是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与 CT 的强强联合,堪称影像检查中的 “顶配版”。它不仅能像 CT 一样显示解剖结构,还能通过追踪葡萄糖代谢,发现全身异常活跃的细胞 —— 癌细胞由于生长迅速,对葡萄糖的摄取量远高于正常细胞,因此在 PET-CT 图像上会呈现高亮信号,就像黑夜中的一盏灯,无处遁形。

适用病症可以包括:

1 肿瘤诊断

发现早期肿瘤,判断肿瘤良恶性,明确是否发生转移;

2 肿瘤分期

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比如是否需要手术、化疗或放疗;

3 疗效评估

治疗后复查,判断肿瘤是否缩小、复发或耐药等。

检查流程

患者需提前禁食,注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葡萄糖类似物(FDG)后静卧一段时间,让药物充分分布。检查时,先进行 PET 扫描,再做 CT 扫描,全程约 30 - 60 分钟。PET-CT 辐射剂量相对较高,但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其提供的关键信息往往利大于弊。

一张表看懂三者区别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查

医生会根据症状、病史和初步诊断,选择最适合的检查;

明确需求

如果是排查骨折、肺部疾病,优先选择 CT;怀疑心脏或骨骼功能异常,SPECT 更合适;而肿瘤的全面评估,则需 PET-CT;

考虑风险

孕妇、儿童慎用辐射检查;经济条件有限时,可与医生沟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CT、SPECT、PET-CT 各有所长,就像医生手中不同功能的 “放大镜”。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配合诊断,也能避免过度检查或检查不足。下次拿到检查单,相信您心里会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