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对中国下狠手?美参议院提交法案,这两项措施比关税还毒
发布时间:2025-08-08 22:14 浏览量:1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别以为关税已经是美国能出的最狠牌了,现在的华盛顿,连“经济核弹”都开始琢磨着往中国头上扔。
8月5日,美国参议院新提交的一份对华制裁法案内容曝光,其内容之激进、手段之极端,远超此前任何一轮贸易战措施。
里面两项重磅措施简直堪称“下狠手”:一是冻结中国在美资产,二是制裁中国金融机构——这可不是加点关税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冲着中国的经济命门来了。
看清楚了,这不是特朗普任期内的老剧本重播,而是变本加厉的“极限施压2.0”。法案背后的说辞也让人哭笑不得,
8月6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获取并公布了法案的详细文本,显示该法案要求美国总统在法案生效后180天内提交一份报告,说明中国是否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俄罗斯"。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本身并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而是采用了"如果"、"可能"、"疑似"等模糊措辞,将举证责任完全推给行政机构。
美方指责中国“间接支持俄罗斯”,却又承认“尚无明确证据”,还要白宫“自行提供说明”。这不是“先定罪再找证”,而是典型的政治投机。
更讽刺的是,就在法案提交前一天(8月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哈尔科夫前线声称乌军正与"来自中国、巴基斯坦等国的雇佣兵"交战,这种毫无证据的指控随即被美国参议员援引作为立法依据。
而实际上,美国自身在2025年前7个月从俄罗斯进口的铀矿(核电站燃料)同比增长了40%,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标做法,暴露了法案的政治投机本质。
这两招狠在哪?首先,冻结中国企业和公民在美资产,相当于把民间投资也拉进地缘博弈里头;其次,制裁中国金融机构,简直就是要掐断中美之间的资金血管。
问题是,这种招数就像核打击,放出去大家都不好过。中国的投资动不了,美国金融市场照样颤抖;中国的银行动不了,美元流通体系也跟着受伤。
说到底,美国自己也知道这是一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烂棋。可问题是,现在的白宫和特朗普阵营,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
通胀高企、选情告急,连美国主流媒体都在质疑现任政府是否还能驾驭这个即将脱轨的“对华政策列车”。
真正的背景,是一场“政治焦虑症”。2025年大选逼近,特朗普阵营急需展示对华“强硬姿态”,但关税牌打太多次,早已失灵。
中国的供应链韧性、国内市场潜力,早就把美方的“加税通胀反噬”理论打了个对穿。
更讽刺的是,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不减反增,“脱钩论”喊得响,资本的脚却诚实地往中国跑。
所以,才有了这一轮法案,用制裁刺激民粹、用强硬争取选票。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不过是又一场被迫应战的“金融战”。
但局势未必对美有利。因为与五年前不同,中国现在的手牌早已今非昔比。
面对这两招毒计,中国的反制路径已经清晰:首先是扩大反制清单,比如稀土、农产品、医药原料等关乎美方高依赖度的领域;其次,加速“去美元化”步伐,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升本币结算比重,逐步削弱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更深层次的应对,则是以科技突围为核心的自主战略推进。
半导体、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关键领域,中国已经不再等“美国松口”,而是自力更生。说得明白点,美方现在的制裁清单,已经追不上中国的技术进展节奏。
这波操作,其实也暴露了美国最害怕的东西——中国的战略定力和制度韧性。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中方始终稳扎稳打,不在情绪里做决策,不在赌局中下注。这种“耐性+精准”的组合打法,才是对“制裁战”的最有力回应。
至于那份还未正式通过的法案,它既是一次政治秀,也是对中美关系的又一次风险测试。
中国的回应会克制,但不会软弱;会务实,但绝不退让。因为现在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打压、唯美独尊的被动玩家,而是全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战略主角。
美国越是频繁挥舞制裁大棒,越说明其对华政策已陷入“极限焦虑”。但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路数,不但解决不了自身问题,反而可能加速自身信用危机。
尤其是当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在地缘博弈中不断靠近,美元霸权所依赖的全球合作体系也将面临空前挑战。
这场“看似对华实则对己”的制裁闹剧,到底是另一场战略误判,还是美方真正“破釜沉舟”的筹码?
答案很快就会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不会任人宰割,也不会让步于没有逻辑和底线的政治讹诈。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