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公婆来养老,父亲立刻停了7500的房租:钱都花完了,你伺候我
发布时间:2025-08-08 22:34 浏览量:1
江雅琪!你还有没有良心?!"
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走廊里,林美娟的怒吼声响彻整个楼层。
雅琪正扶着公公许国华从内分泌科出来,手里拿着一袋子刚开的药,突然看到母亲冲过来,脸色铁青。
"妈,您怎么来了?您小声点..."
"小声点?我为什么要小声点?"林美娟指着许国华,声音更加尖锐,"你陪他看病,有陪过你爸看一次病吗?"
周围的病人和家属都停下脚步,目光聚焦过来。雅琪的脸瞬间涨红。
"妈,爸爸身体不是挺好的吗..."
"挺好?挺好你知道什么?"林美娟眼中含泪,"你爸昨天在单位晕倒了!晕倒了你知道吗?!"
雅琪愣住了,手中的药袋差点掉在地上。
"什么?爸爸晕倒了?怎么没人告诉我?"
"告诉你?你现在眼里还有我们吗?"林美娟的声音在颤抖,"你一心照顾公婆,你的亲爸妈算什么?"
许国华尴尬地站在一旁,不知道该说什么。
"妈,我马上去看爸爸,您别这样..."
"别这样?"林美娟冷笑一声,"雅琪,我今天就把话说清楚,从今天开始,我们老两口的事你也别管了!"
说完,她转身就要走,却突然回头,眼中闪过一丝雅琪从未见过的恐慌:
"你就等着看吧,有些事情,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雅琪站在医院走廊里,看着母亲匆忙离去的背影,一种不祥的预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01
三个月前,雅琪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把公婆接到城里养老。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博文接到老家电话,说父亲许国华在田间劳作时突然晕倒了。夫妻俩连夜开车回到农村,看到的景象让他们心情沉重。
许国华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脸色苍白,右手还插着输液管。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糖尿病已经发展到了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程度,而且还伴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状。
"医生说需要定期监测血糖,还要严格控制饮食。"博文的大哥许博武拉着弟弟到一边说话,"可是咱们这里的医疗条件你也知道,根本做不到精细化管理。"
更让人担心的是孟秀芬。看到老伴病倒,她的风湿性关节炎也严重恶化了,双手肿胀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妈,您这手怎么肿成这样?"雅琪心疼地握住婆婆的手。
"没事,没事,老毛病了。"孟秀芬勉强挤出笑容,"就是最近阴天下雨,疼得厉害一些。"
但雅琪明显看出,婆婆连走路都困难,更别说照顾生病的丈夫了。
博文的几个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大哥在建筑工地打工,收入微薄;二姐嫁到了外省,自己也有一大家子要养;小弟还在上学,完全指望不上。
"要不咱们轮流照顾?"大哥提议。
"轮流?谁来轮?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二姐摇头,"而且爸的病需要专业护理,不是简单照顾就行的。"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雅琪突然开口:"要不把爸妈接到城里去吧。"
所有人都愣住了。
"雅琪,你确定?"博文有些意外,"城里的消费水平高,而且咱们家那么小..."
"没关系,我们想办法。"雅琪的语气很坚定,"城里的医疗条件好,对爸的病情有帮助。而且我和博文都有稳定工作,经济上还能承受。"
许博武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雅琪,你这份心意我们都记住了,但是..."
"大哥,别说但是了。"雅琪打断他,"爸妈养育了博文,现在轮到我们照顾他们了。这是应该的。"
回到城里后,雅琪立即开始行动。她把家里的书房清空,重新装修成老人房。为了方便许国华行动,她特意安装了扶手,铺上了防滑地砖。还花了近万元购置了血糖仪、轮椅、医用床等设备。
"雅琪,这花销是不是太大了?"博文看着账单有些心疼。
"钱可以再赚,但爸妈的身体耽误不起。"雅琪一边整理药品一边说,"而且你看,咱们每个月的收入还是够用的。"
雅琪月收入12000元,博文15000元,除去房贷和日常开销,确实还有余钱。但照顾两位老人的费用比她预想的要高得多。
许国华的胰岛素每月要800多元,血糖试纸也要300多。孟秀芬的进口关节炎药物更贵,一盒就要500元,而且保险不能报销。加上营养品、护理用品和定期体检,每月的额外支出超过了4000元。
更重要的是时间成本。许国华需要一天测四次血糖,按时注射胰岛素。孟秀芬晚上经常疼得睡不着,需要人按摩和陪护。雅琪原本规律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
以前她7点起床,悠闲地喝杯咖啡,8点半出门上班。现在6点就要起床,先为老人准备降糖早餐,帮许国华测血糖、打胰岛素,然后照顾孟秀芬起床洗漱。等忙完这些,已经快9点了,经常上班迟到。
"雅琪,要不请个保姆吧?"博文提议。
"保姆一个月要五六千,而且爸妈不习惯外人照顾。"雅琪摇头,"我们再坚持坚持,等他们适应了就好了。"
但适应哪有那么容易。
刚开始的一个月,一切都显得新鲜。许国华对城市的高楼大厦很好奇,孟秀芬也喜欢小区里的花园。雅琪每天下班后都陪他们聊天,周末还会推着轮椅带许国华去公园散步。
可是渐渐地,问题开始显现。
许国华虽然是退休工程师,但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对城市的节奏很不适应。小区里的电梯让他恐惧,他总觉得那个"铁盒子"不安全,坚持要走楼梯。可是他们住在12楼,爬楼梯对一个67岁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折磨。
"爸,您就坐一次电梯试试,很安全的。"雅琪耐心劝说。
"不行,万一停电了怎么办?万一掉下去怎么办?"许国华固执地摇头,"我宁愿不出门。"
就这样,许国华除了看病,几乎不出门。他整天坐在客厅里看电视,但对城市频道的节目也不感兴趣,总是嚷嚷着要看农业频道。
孟秀芬的适应更困难。她不会说普通话,和小区里的人交流都成问题。有一次在电梯里,一个邻居友好地和她打招呼,她听不懂,就一个劲地点头,结果闹了个尴尬。
"雅琪,这里的人都说什么话啊?我一句都听不懂。"孟秀芬有些沮丧。
"妈,您慢慢就习惯了。而且您身体不好,主要是在家休养,不用跟太多人打交道。"
但问题是,孟秀芬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农村时,她有自己的菜园子,有邻居可以聊天,有干不完的农活。现在突然清闲下来,反而让她不知所措。
她开始疑神疑鬼,总觉得自己给儿子儿媳添了麻烦。
"博文,你老婆是不是嫌弃我们了?"有一天孟秀芬偷偷问儿子。
"妈,您想什么呢?雅琪对您们多好啊。"
"可是我看她每天都很累,脸色也不好看。是不是我们来了,让她压力大了?"
博文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确实,雅琪最近的状态不太好。她每天早起晚睡,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前两天部门开会,她竟然在会议室里打瞌睡,被领导当场点名批评。
02
林美娟从一开始就反对女儿的决定。
"雅琪,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把他们接过来干什么?"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时,林美娟在电话里毫不客气,"你有那个精力吗?有那个经济实力吗?"
"妈,他们是博文的父母,也是我的公婆。我们不照顾谁照顾?"
"公婆?公婆能比得上亲爸妈?"林美娟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你看看你现在,天天围着他们转,有多久没来看过我们了?"
林美娟说得没错。自从公婆来了之后,雅琪确实很少回娘家。不是不想去,而是真的抽不出时间。
以前,雅琪每个周末都会回娘家陪父母吃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现在好了,周末成了她最忙的时候。许国华需要人陪着出去透气,孟秀芬的衣服需要清洗晾晒,还要准备一周的药品和营养餐。
"妈,我这不是忙吗?等他们适应了,我就有时间了。"雅琪在电话里解释。
"适应?他们什么时候能适应?一个月还是一年?"林美娟越说越气,"雅琪,我告诉你,女儿是不是真孝顺,就看她对亲爸妈的态度。你现在这样,让外人怎么看我们?"
这话让雅琪很委屈。她从小就是父母的骄傲,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现在好不容易想为家庭承担一些责任,怎么反倒成了不孝顺?
但更让林美娟不满的是经济问题。
一个月后,雅琪第一次向父母开口借钱。
"妈,能不能先借我5000块?公公的药用完了,这个月医药费有点紧张。"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雅琪,你这是怎么了?以前从来不向家里要钱,现在怎么..."
"我没办法啊,妈。医药费确实很贵,胰岛素、关节炎药,还有各种检查,一个月要四千多。我和博文的工资虽然不少,但房贷、生活费,再加上这些,确实有点吃紧。"
林美娟沉默了更久,最后还是答应了:"行,我给你转过去。但雅琪,妈妈要提醒你,这种日子不是长久之计。你们才多大年纪,就要承担这么重的负担,以后怎么办?"
钱是转过来了,但林美娟的态度明显变了。以往温暖的母女聊天变成了冷淡的问答。
"雅琪,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妈。"
"工作忙不忙?"
"还行。"
"那行,没事我就挂了。"
短短几句话就结束了,完全不像以前那样会聊半个小时。
两个月后,雅琪又开口了:"妈,能再借3000块吗?婆婆要做个核磁共振,检查费比较贵。"
这次林美娟的反应更直接:"雅琪,你这样下去不行啊。三天两头借钱,我们家也不是银行。而且你想过没有,你公婆的病能治好吗?这种慢性病是要终身治疗的,你们能承担一辈子的医药费?"
"妈,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要现实一点。他们已经这个年纪了,该享受的也享受了,该承受的也要承受。你不能为了照顾他们,把自己的小家庭拖垮了。"
"妈!您怎么能这样说?"雅琪有些生气,"如果是您和爸爸生病了,我也会这样照顾的。"
"那不一样!"林美娟的声音突然提高,"我们是你的亲生父母,他们是外人!血缘关系能一样吗?"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雅琪。在她心里,一直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来看待,没想到母亲会用"外人"这个词。
钱还是借到了,但母女关系出现了裂痕。
林美娟开始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意味深长的话:
"有些人啊,心里只有公婆,没有爸妈。"
"女儿大了,翅膀硬了,不知道谁是亲人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养了女儿给别人当保姆。"
这些话虽然没有点名,但熟悉的人都知道在说什么。雅琪的几个表姐开始在家族群里旁敲侧击:
"雅琪,听说你把公婆接过来了?累不累啊?"
"雅琪,要注意身体啊,别累坏了。毕竟血缘关系在那里,亲疏还是要分清楚的。"
这些话让雅琪更加难受。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开始质疑什么是真正的孝顺。
更让她心寒的是,林美娟开始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落井下石。
那天雅琪因为照顾孟秀芬,上班又迟到了,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谈话。回到家后,她沮丧地给母亲打电话倾诉。
"妈,我今天被领导批评了,说我最近工作状态不好。"
"那当然了,你天天忙着照顾别人,哪有心思工作?"林美娟的口气毫无同情,"我早就说过,这种日子过不长的。"
"妈,您能不能支持我一下?我现在压力已经很大了。"
"支持你?我怎么支持你?支持你把自己累死?支持你把工作搞砸?雅琪,你醒醒吧,你现在的选择就是错误的!"
"妈,您为什么不能理解我?"雅琪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理解?你让我理解什么?理解你为了外人放弃自己的前途?理解你为了公婆疏远亲生父母?雅琪,我问你,如果有一天我和你爸也病了,你还有精力照顾我们吗?"
这个问题让雅琪哑口无言。
确实,如果父母也需要照顾,她恐怕真的分身乏术了。
"妈,您和爸爸身体不是很好吗?"
"很好?"林美娟冷笑一声,"你多久没关心过我们的身体了?你知道你爸最近血压高吗?你知道我的颈椎病又犯了吗?"
雅琪愣住了。她真的很久没有仔细询问过父母的身体状况了。
"妈,我不知道...您为什么不早说?"
"说?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说?你每次打电话都是匆匆忙忙,不是要照顾公公吃药,就是要陪婆婆看病。哪有时间听我们说话?"
林美娟的话像刀子一样割在雅琪心上。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尽力当一个好儿媳的同时,可能真的忽略了当一个好女儿。
但问题是,她真的分身乏术。许国华的血糖控制不好,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需要随时监测。孟秀芬的关节炎时好时坏,疼痛发作时需要人按摩和陪伴。她怎么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妈,我知道错了。明天我就去看您和爸爸。"
"算了,别来了。"林美娟的声音彻底冷了下来,"你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们老两口还死不了。"
说完就挂了电话。
雅琪拿着手机,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委屈。明明是在做好事,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理解她?
03
城市生活对两位老人来说,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煎熬。
许国华最大的痛苦是孤独。在农村时,他有自己的菜园子,有下棋的老友,有熟悉的邻居。现在被"囚禁"在12楼的公寓里,面对的是陌生的一切。
小区里的居民都很年轻,大部分是三十多岁的白领,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和老人交流。偶尔在电梯里遇到,也只是礼貌地点点头,说几句客套话。
"雅琪,这里的人都不爱说话。"许国华有些沮丧地对儿媳说,"在老家,邻居们见面都要聊半天,这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爸,城里人节奏快,不是不爱说话,是没时间。"雅琪安慰道,"等您适应了就好了。"
但适应谈何容易。
许国华最怀念的是老家的土地。他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承包了三亩地种蔬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得很充实。现在突然清闲下来,反而让他不知所措。
"我想回去看看地里的菜。"许国华经常这样对儿子说。
"爸,地已经租给别人了。而且您身体不好,不能再干农活了。"博文劝说道。
"不干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许国华的话让人心酸,"我现在就是个废人,什么都做不了。"
确实,糖尿病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以前他可以从早忙到晚,现在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还会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
更让他难受的是饮食限制。雅琪按照医生的要求,给他制定了严格的糖尿病食谱:少盐少油少糖,多蔬菜少主食。
"这叫什么饭啊?"许国华看着盘子里清汤寡水的菜,毫无食欲,"在老家吃什么都香,这里吃什么都没味道。"
"爸,您现在是病人,必须控制饮食。"雅琪耐心解释,"血糖控制好了,身体才能恢复。"
但许国华不这样想。在他的观念里,人活着就是要吃好喝好,如果连最基本的口腹之欲都要限制,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孟秀芬的痛苦更多是心理上的。
她是个非常敏感的人,总觉得自己给儿子儿媳添了麻烦。每当看到雅琪忙碌的身影,她心里就充满了愧疚。
"博文,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来?"有一天晚上,她对儿子说,"你看雅琪每天累成什么样了。"
"妈,您别这样想。雅琪是心甘情愿照顾您们的。"
"心甘情愿?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了,眼圈也黑了。而且她妈妈好像对我们很有意见。"
孟秀芬说得没错。女人的直觉往往很准确,她能感受到林美娟对他们的敌意。
有一次林美娟来探望雅琪,看到孟秀芬在客厅里看电视,连招呼都没有打,直接进了雅琪的卧室。
"妈,您怎么不和我婆婆说话?"雅琪问道。
"我和她有什么好说的?"林美娟的态度很冷淡,"她又听不懂普通话。"
这种明显的排斥让孟秀芬更加自卑。她开始尽量避免和林美娟照面,一听到门响就躲进房间。
"我这样是不是很丢人?"孟秀芬问儿子,"人家城里人肯定看不起我们乡下人。"
"妈,您想多了。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一样的。"
但孟秀芬不这样认为。她发现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格格不入。
比如,她习惯早上5点起床,但城里人都要睡到7、8点。她不敢在早上洗衣服,怕吵到邻居;不敢大声说话,怕被人嫌弃;甚至上厕所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冲水声太大。
"在老家多自在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活得太累了。"孟秀芬经常这样感叹。
最让她难过的是语言障碍。她只会说方言,普通话说得磕磕绊绊。有一次雅琪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问她哪里疼,她用方言回答,医生听不懂,场面很尴尬。
"雅琪,要不我们还是回老家吧。"孟秀芬不止一次提出这个要求,"我们在这里就是拖累。"
"妈,您别这样说。在老家您的病情得不到好的治疗。"
"治什么治?我们这把年纪了,能活一天是一天。何必要花这么多钱,受这么多罪?"
孟秀芬的想法很朴素。在她看来,老了就应该认命,不应该给年轻人增加负担。但雅琪和博文不这样想,他们认为父母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观念冲突让两代人都很痛苦。
老人觉得自己是负担,年轻人觉得自己在尽孝。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更让孟秀芬难受的是,她感觉到了家庭氛围的变化。
以前雅琪和博文下班回家都是有说有笑的,现在回到家都很疲惫,话也很少。夫妻俩偶尔会在卧室里小声商量什么,她虽然听不清,但知道肯定和他们有关。
"博文,你和雅琪是不是为了我们的事闹矛盾了?"
"没有,妈。您想多了。"
但孟秀芬不相信。女人的直觉告诉她,这个家庭的和谐正在被破坏。
有一天晚上,她听到雅琪在卧室里哭,声音压得很低,但还是被她听到了。
"都是因为我们。"孟秀芬心如刀绞,"如果我们不来,雅琪也不会这么辛苦。"
她开始拒绝吃药,希望病情恶化,然后回老家。但雅琪很快发现了她的小动作。
"妈,您怎么不按时吃药?"
"吃什么药?反正也治不好,不如省点钱。"
"妈,您不能这样想!药一定要按时吃,身体才能保持稳定。"
"稳定有什么用?我们在这里就是拖累。你看看你,原来多漂亮一个女孩子,现在累成什么样了?"
这话让雅琪很难受。她确实累了,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很累。但她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她的责任。
04
就在家庭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江志强开始表现出一些奇怪的行为。
第一个异常是房租问题。
江志强一直住在雅琪名下的一套小公寓里,按市价每月支付7500元房租。这笔钱对雅琪来说很重要,占了她月收入的大半,也是她敢于承担照顾公婆费用的底气所在。
但从两个月前开始,江志强的房租开始拖延。
"雅琪,这个月公司财务有点问题,房租能不能晚几天?"江志强在电话里说。
"没问题,爸。"雅琪当时没有多想,以为只是临时周转问题。
但接下来的情况越来越奇怪。江志强不仅房租拖延,还开始频繁地打电话询问雅琪的生活状况。
"雅琪,你最近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爸。"
"工作还顺利吗?"
"还行。"
"照顾公婆累不累?"
这个问题让雅琪有些意外。江志强以前很少主动关心这些细节。
"有点累,但还能坚持。"
"医药费很贵吧?"
"确实不便宜。"
"那你们的经济压力大不大?"
雅琪愣了一下。父亲怎么突然关心起他们的经济状况了?
"还好,我们还能承受。"
"如果承受不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更奇怪了。雅琪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爸,您怎么突然问这些?"
"没什么,就是关心一下。"江志强的声音有些不自然,"对了,你妈最近情绪怎么样?"
"挺好的啊。"雅琪没有把母亲的不满告诉父亲。
"她有没有说什么?"
"说什么?"
"就是...关于你照顾公婆的事。"
雅琪沉默了。父亲的问题越来越让她摸不着头脑。
除了频繁的电话询问,江志强还开始出现在雅琪家楼下。
第一次是在一个周日的下午。雅琪刚陪许国华从公园回来,就看到父亲的车停在小区门口。
"爸,您怎么在这里?不上楼坐坐吗?"
"不了,我有点事要处理。"江志强的回答很敷衍,"就是路过,看看你们。"
但雅琪明显感觉到父亲的神情有些异常。他坐在车里,眼神游移,好像在观察什么。
"爸,您确定没事吗?"
"没事,没事。你去忙吧。"
第二次是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雅琪下班回家,又看到了父亲的车。这次她更奇怪了。
"爸,您工作不是很忙吗?怎么有时间在这里?"
"哦,今天下班早。"江志强的解释有些勉强,"我就想看看你们过得怎么样。"
"您想看的话,可以上楼啊。公公婆婆也想见见您。"
"改天吧,改天。"江志强急忙发动车子,"我还有事,先走了。"
车子匆忙离开,留下雅琪一脸困惑。
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几次。江志强总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小区附近,但从不上楼,也不解释原因。
更奇怪的是,江志强开始打听照顾老人的费用细节。
"雅琪,你公公的胰岛素一个月要多少钱?"
"八百多吧。"
"你婆婆的药呢?"
"五六百。"
"加起来一个月要多少?"
"四千多。"
"这么贵?"江志强的声音里有些惊讶,"你们的工资够用吗?"
"紧张一点,但还能坚持。"
"如果坚持不了呢?"
又是这个问题。雅琪开始觉得父亲有些不对劲。
"爸,您为什么总问这些?"
"没什么,就是担心你们。"江志强的回答总是很含糊。
林美娟的态度也越来越激烈。她不仅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影射的话,还开始直接对雅琪施压。
"雅琪,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像个保姆一样。"
"妈,您别这样说。"
"我不这样说?那我怎么说?你现在还有时间管我们吗?你爸的血压高了你知道吗?我的颈椎病犯了你知道吗?"
"妈,我不知道...您为什么不早说?"
"说?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说?你现在眼里只有公婆,哪有我们?"
母亲的话让雅琪很难受,但她确实分身乏术。
"妈,等公婆适应了,我就有时间了。"
"适应?他们什么时候能适应?一个月还是一年?雅琪,我告诉你实话,你现在的选择就是错误的。你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值得吗?"
"值得。"雅琪的回答很坚决,"这是我的责任。"
"责任?对谁的责任?对外人的责任比对亲生父母的责任还重要?"
这种争论每次都会以不欢而散结束。
最让雅琪不解的是,父母的态度突然变得如此一致。以前江志强总是比较理性,会劝林美娟不要太情绪化。现在他不仅不劝,还开始旁敲侧击地打听各种细节。
有一天,江志强突然问了一个让雅琪很震惊的问题:
"雅琪,如果有一天我们也需要人照顾,你还有精力吗?"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人都会老,都会生病。如果我们也像你公婆一样需要照顾,你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雅琪陷入了沉思。确实,如果父母也需要照顾,她恐怕真的力不从心了。
"爸,您和妈妈身体不是很好吗?"
"现在好不代表以后好。而且,你现在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照顾公婆上,万一我们有个三长两短,你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这话说得很重,让雅琪心里很不舒服。
"爸,您怎么说这种话?"
"我只是提醒你,要分清主次。公婆是外人,我们才是你的亲人。"
又是"外人"这个词。雅琪发现,父母都不约而同地用这个词来形容公婆。
"爸,他们不是外人,是我的家人。"
"家人?"江志强冷笑一声,"雅琪,你太天真了。血浓于水,这个道理你应该懂。"
这些话让雅琪感到困惑和痛苦。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会如此抵触她的选择,不明白为什么孝顺公婆就等于不孝顺父母。
但她没有想到,更大的冲击还在后面等着她。
两个月后的一个周末上午,雅琪正在厨房为许国华准备降糖午餐,门铃突然响了。
博文去开门,回来时脸色有些奇怪:"雅琪,你爸来了。"
雅琪走到客厅,看到江志强站在门口,但这一次他看起来完全不像平时的自己。
头发有些凌乱,衣服皱巴巴的,眼神中带着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慌张。更奇怪的是,他身后放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还有几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
"爸,您这是..."雅琪刚要开口询问,江志强就径直走了进来。
许国华和孟秀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到江志强的样子,也愣住了。博文站在一边,不知道该说什么。
江志强环视了一圈房间,目光在医疗设备上停留了很久,然后在茶几旁的药品盒上扫过,最后落在正在播放养生节目的电视上。
他把行李箱重重地放在地上,发出一声闷响。
客厅里的气氛突然变得异常紧张。许国华关掉了电视,孟秀芬紧张地攥着手帕。
江志强深深吸了一口气,看着女儿,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颤抖:
"雅琪,爸爸现在也需要人照顾了。"
雅琪愣住了:"爸,您说什么?"
江志强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
"钱都花完了,你伺候我。"
话音刚落,客厅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许国华手中的茶杯滑落在地,发出清脆的破碎声。孟秀芬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博文张着嘴,仿佛被人掐住了脖子。
雅琪感到天旋地转,脑海中一片空白。父亲的话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她心上,她完全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直觉告诉她,有什么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
她的双腿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整个人如遭雷击般僵立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