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刷屏,火遍全网的5句台词,揭露了最扎心的人性真相
发布时间:2025-08-08 18:31 浏览量:1
南京邮局一区二组,编号1213的邮差;
在乱世中渴望追逐梦想的戏子;
期盼与弟弟团聚的“逃兵”;
躲在地下室艰难度日的一家四口;
……
在沦陷的南京城中,“吉祥照相馆”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让他们获得了片刻喘息时间。
但更多时候,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人们相互交织,共同面对着战争带来的恐惧与绝望,寻找生的希望。
7月25日《南京照相馆》上映,截至8月6日,已得到五千万观众的共同见证。
屏幕变暗,灯光亮起,结束的故事、成为过去的历史被无数人记住,属于当下的讨论仍在继续。
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更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真相。
属于南京,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的第一天,邮差苏柳昌因为要折返帮人取信件,没有赶上离开南京的那辆车。
又因为邮差服装与军人制服相似,被日本士兵一路追击。
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假扮成一个叫“阿泰”的相馆冲洗工,躲进吉祥照相馆,为日本摄影师冲洗照片。
因为对日军“有用”,苏柳昌成为了暂时不用死的“幸运儿”。
但不幸,一直如影随形。
偌大的南京找不到一条“生路”,普通人的生命早已经开始了倒计时。
倘若阿昌搭上离开南京的车辆,他会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
倘若他躲藏在家中,会在烈火焚烧中失去生命;
倘若他老老实实冲洗照片,到“无用”之时,就是他的死期。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在修复这段历史时研究发现:
南京沦陷时,常住人口大约50万,另外还有10万左右的南京守军,4-5万的外来人口。
总数超过60万人。
但在南京沦陷的40多天里,不包括被焚烧,被扔进长江和其他方式处理尸体的数量,被杀俘虏和居民已经超过20万。
经过后来的统计,至少30万人在这场屠杀中遇难。
彼时的六朝古都无尽的阴霾与恐惧所笼罩,印证吉祥照相馆老板老金所说的那句话:
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
没有生机,只有浓重的愁绪。
南京城墙上的砖被挖走,秦淮河的水被染成了红色。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曾经说过: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大屠杀意味着遭受第二次大屠杀。
南京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法磨灭的记忆。
哪怕时间过去七十多年,曾经的伤痕渐渐愈合,但这段历史却永远不会被遗忘。
它需要被铭记,不仅是为了缅怀那些逝去的生命,更是为了警示后人,清楚过去的伤痛,记住我们的来时路。
躲藏在照相馆中的人,都是普通人,希望在乱世中求得一个苟活的机会。
老板老金拖家带口,习惯了政权更迭,以为无论这个城市被谁当家做主,“照相馆的生意不会断”。
带着这样的期盼,他带着儿女躲在地下室,等待这座城市恢复生机的一天。
相信了日本“亲善”的谎言,学戏的林毓秀套上了袖章,一句句练习着日语“我们是朋友”。
他们没有什么大志向,习惯了沦陷、战败,会动摇、妥协。
但最终发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林毓秀亲眼见证日军的种种暴行,对身为日本翻译的情人王广海发出质问:
我们有未来吗?
万一呢?
万一中国赢了呢。
这是身处战争之中的普通人,在经历种种绝望,退无可退之后,仍然仅存的信念。
个人的生死早已融入到整个民族的存亡之中,只有共同抗争,才能迎来真正的新生。
饰演林毓秀的高叶提及这场戏对于她的冲击:
那一刻的毓秀她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她决定把生的希望给到中国的未来,给到孩子。
我觉得这于一个之前是一直想要苟且求生的毓秀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
无论是唱戏时扮演的巾帼英雄,还是现实中挣扎求存的小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何为坚韧与不屈。
这种力量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深埋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火种,当它被点燃时,便能驱散一切阴霾。
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觉醒。
即使渺茫,也要相信光明终将到来。
即使艰难,也要为未来而抗争。
即使前路漫漫、未知艰险,仍要选择相信。
真实的历史中,15岁的罗瑾冒死藏匿16张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照片。
在照片失去踪迹的几年后,22岁的吴旋发现了它,将其藏进佛像底座,等待真相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
一场没有约定的接力,让罪证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揭露日军“亲善”谎言的关键。
照片,在影片中有别样的含义。
拍照与开枪的英文单词相同。
子弹上膛、胶片上卷;
扣下扳机、按下快门;
……
相似的步骤,让它与子弹有同样的威慑力,同样具备改变命运的力量。
子弹以直接且粗暴的方式改变局势,照片却能够定格瞬间,将事实与情感永远封存。
在真实与谎言并存的时代,照片可能被修饰或篡改,子弹的方向也可能受到操控。
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弱者的抗争也因此变得更加艰难。
但无论什么时候,记录与传播仍然是弱者最好的武器。
即使真相被掩盖,即使事实被扭曲,那些被记录下的瞬间依然有可能力挽狂澜,改变走向。
因为一张照片所承载的信息和冲击力可能比一颗子弹更能刺痛人心,它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灵魂深处的触动。
穿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将一个瞬间、一段故事传递给未曾亲历的人们。
为那些被忽视的声音找到倾听者,为那些被掩盖的事实寻得见证人。
将真相带到公众视野之中。
让真实的力量突破重重阻碍,唤起更多人的共鸣与行动。
但同样这份力量也伴随着责任。
当镜头对准世界时,它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道德与良知的延伸。
如何用好这把“无形的枪”,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真诚与公正,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影片中,日本摄影师对阿昌有过一次示好,用中文告诉对方:
我们是朋友。
“朋友”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王广海会说“我们都是日本的朋友”,方便自我欺骗,继续为日本人做事,是逃避内心谴责的借口。
林毓秀会学习这句话的日语说法,好在日军面前表现自己的友好之意,换来一丝生存的空间。
但在侵略与被侵略、压迫与被压迫的巨大鸿沟中,“朋友”不过是猫鼠游戏中的短暂安抚,用来麻痹受害者,让其在虚假的温情中放松警惕,从而更容易被控制与伤害。
名为“朋友”,实则为“狗”。
在不平等和欺骗之上,没有友谊。
在敌我之间,没有朋友。
真正的敌人不会因为一时的示好而改变其本质,他们的目标始终是掠夺与掌控。
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对方的真实面目,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站稳脚跟,避免沦为他人手中的棋子。
说到底,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戴上虚伪的面具,用甜言蜜语掩盖真实的意图。
那些看似善意的举动,实则是精心设计的陷阱,为的是在悄无声息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旦你被表象迷惑,便会陷入对方布置的局,成为其利益链条中的一环。
因此,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在时间的考验中辨别真伪。
学会审视每一段关系背后的动机,不被虚幻的友好表象所蒙蔽,在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保护自己。
真正的友谊,需要真诚,更需要平等。
电影开拍前,饰演老金、苏柳昌的王骁和刘昊然去学习冲洗照片。
教他们洗照片的老师告诉他们,在没有精准计时设备的年代,老一辈人会用一首曲来代替计时器。
一开始他们想到哼唱京剧选段,后来找到了《城门谣》这首童谣。
这是南京人的歌谣,也是其他省份人的共同记忆。
南京版唱“骑花马带把刀”;
上海版唱“骑白马挎洋枪”;
成都版亦有“城门城门鸡蛋糕,挑一罗兜挑一挑,骑白马,上成都,走进城门砍一刀”的改编。
身处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地方,口音也各不相同,但相似的童谣,共同的记忆将人们紧密相连。
无论我们是谁,内心深处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始终未变。
对明天的生活心怀希望。
对这片土地抱有热爱。
在日本人口中“不重要”的中国人很重要,他们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南京的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属于它的故事。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段未完的人生。
一首童谣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那些曾经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人们,他们的后代如今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先辈的记忆。
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苏柳昌是邮差,做的事情就是送邮件邮包,把正确的东西送到正确的人手中。
把底片送出去,让真相穿越时间。
他送出去的最后一样东西是底片,没有送出去的,是“昌”,是“泰”。
1937年的中国留不住昌泰,几十年后的中国却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苏柳昌的“昌泰”,已经送到了。
曾经满目疮痍的南京,如今已是繁华与安宁并存的城市,在人间烟火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历史也从未被遗忘。
那些关于战争的记忆、关于牺牲的故事,依旧在这片土地上传承。
就像那首“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童谣,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始终是我们的共同记忆。
就像关于这部电影最多的热评:
影片并非没有彩蛋,当你走出影院,看到今日盛世中国的真实图景,山河无恙、万家灯火,这就是电影的最大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