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人间:普通人的时光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08 22:47 浏览量:1
的确良、黑白电视,中西式的罩衣和甜嘴的糖,东北寄来的苹果冻坏了好几箱,墙角的白菜硬邦邦……这样弥漫着烟火气的生活场面陆续出现在《纸短情长:中国人的爱与幸福》(以下简称《纸短情长》,黄海波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一书中。一页页泛黄的信笺,记录下了一幕幕充满温情的场景。通过这些信笺,我们可以透视到一代人的时光记忆,并从中看到社会变迁与恒常人性的交织与辉映。
《纸短情长》中使用了女主人公宛秋与男主人公永浩这对知识分子夫妻从1970年12月11日至1996年4月22日间共401封通信。宛秋与永浩因工作分居两地,这些信件流转于济南、上海、北京、鞍山等地,无论是两人的身份还是南北方的地域特点都具有一定典型性。作者黄海波以这批手写书信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变迁轨迹。
《纸短情长》采取了双文本模式,这批尘封已久又重见天日的书信是一个文本,本书作者对这批书信带有文学意味的解读与阐释形成了另一个文本,这两种文本交织成一个新的整体,属于民间文书与创意写作的结合。作者通过归纳并从个人视角对这些通信进行整合,将真实平凡而不失热闹的生活展现出来。
为还原真实的书信内容,作者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将散乱的信件整合后串联成完整的事件,并适时作出一些引领性的解读,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聚合体。但这种解读是十分克制的,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于信件本身的尊重。读者既可以在黄海波的引导下去理解书信,也能直接依据信件自己作出判断。这样多维的视角呈现出多层次的生活画面,就像在多个位置架设了摄像头。视角的不断转换又带来巧妙的网状结构,此书在横向上分为“四口之家”“柴米油盐”“家庭餐桌”“社会交际”和“有滋有味”5个主题,纵向上则将每个话题大致以时间为序铺设开,宛秋与永浩的生活日常就像电影中的交叉蒙太奇一样,在衣食住行的交错联系中随着时间流逝向前推进。
《纸短情长》的语言平实质朴而不失幽默诙谐,娓娓道来,恰到好处地冲淡了非虚构作品对生活的客观记述中的冷漠感,给这本书带来更强的可读性。
作者在五个主题中探索宛秋和永浩以及与其相关的人们处于不同情景、年份下的表现,正面衬托与反面对比结合,还原了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勾画出来。
很多非虚构作品都热衷于记录大时代与大事件,普通人处在被忽视的角落。而在《纸短情长》中,作者以宛秋与永浩的生活细节带领读者触摸历史,让小人物与大时代得以链接。
没有宏大异常的事件,没有令人敬仰的伟大人物,没有弹指三十年一挥而过的突兀,有的只是鸡鸭鱼肉、桌椅板凳和的确良质地的衣裤……那些滚滚红尘中的大人物与大事件皆作为背景,时间的参照物只剩下信纸末尾一个个不断更换着的具体日期,这使得《纸短情长》成为了当代中国普通人生活变迁的一份抽样调查,同时也是一部当代中国普通人的时间简史。
作者黄海波曾经表示,比起大事件和大人物,她更喜欢记录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平凡人物视角来管窥历史,从细微之处捕捉社会风云。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从普通人的日常中更容易发现温情之处。计划经济体制在购买新衣服与肉蛋奶的过程中被展现出来,防震抗震安排在家庭对话中体现,所有时代中的大变化都是在个人经验中被揭示,这种视角是从人出发、从个体出发,而非从历史出发。作者不是为了展示历史而写历史,读者也不再是为了学习历史才去看历史,我们在书中首先看到的是时间河流中活生生的人,是幸福的笑或心酸的泪。这让我们体会到,历史真正的脉搏正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的心跳组成的节拍。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那是一个属于墨水和纸张的手写时代,一个个带有个人风格的墨水字迹落在纸上,饱含着深情。钢笔与信纸在摩擦中沙沙作响,手指抚过纸张的时候体温留在纸上,一封封粘着邮票的信件被投放入邮筒,然后坐上绿皮火车或长途客车,跨过江河,穿越人潮,又通过邮递员送达收信人手中。在手与手的触碰中,传递的不只是信件,更是烙印在那封信件中的真情。读者在阅读《纸短情长》时,指尖的触感也会引起他们对宛秋与永浩书信质感的联想,那份温暖的情感就这样穿越时空直达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