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携家谱返乡,批某人非宗亲

发布时间:2025-08-06 17:30  浏览量:2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暂,但家族的血脉却能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跨越时间的沟壑。2023年8月,前中国台湾省民意代表蔡正元博士的一趟返乡祭祖之行,便为这段描述写下了生动的脚注。他所携带的一卷手抄族谱,不仅是他个人家族史的铁证,更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岸之间那条无法割舍的文化脐带。

此行的核心,是一场时隔四百余年的「重逢」。地点是福建泉州晋江的五店市蔡氏家庙,主角则是两本蔡氏族谱——一本是蔡正元从台湾带回的手抄本,另一本则是静静守候在家庙中的传世原谱。

据蔡正元所述,其先祖有标公于公元1621年,即明朝天启元年,自福建晋江启程,渡海赴台开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先人行囊简朴,随身携带的,唯有两样至宝:一是朱元璋画像,二是记载着家族源流的蔡氏族谱。 这本族谱,详实记录了自唐朝咸通年间(公元860年)迁居晋江的始祖蔡用明(字辉公)以降,直至赴台的第二十三世,所有世系的名字与传承。

四百多年来,蔡氏在台子孙恪守祖训,每一代都必须亲手抄录族谱,以确保家族记忆的延续。 这种近乎虔诚的文化实践,最终造就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时刻:2023年8月27日,当蔡正元在家庙中,在两百多位宗亲的见证下,将台湾的抄本与晋江的原谱并列比对时,从第一世的辉公,到第二十三世的有标公,两本族谱上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世次,竟是分毫不差。

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吻合,更是血脉记忆跨越海峡与时间的精准对接。在场的《海峡新干线》主持人艾珂竹描述道:「我注视着他们从族谱的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仔细将两本族谱进行相互对照,久久不愿停下。每对上一个名字,彷彿亲人之间的联系就更近一分,亲情也更浓一分。」 这动人的场景,正是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精神最真挚的体现。蔡正元本人亦感慨万千,称之为「奇缘,也是奇迹」,并提出了「两岸族谱一本亲」的感言,认为这比「两岸一家亲」的关系来得更加具体而深刻。

一本族谱,承载的不仅是姓名与辈分,更是一部微缩的家族迁徙史与奋斗史。通过族谱,蔡正元得以清晰地回答侄子「我们的一世祖是谁」的疑问。

他们的始祖辉公,字用明,在唐代来到晋江后,并非仅仅是安家落户,更是创办了青阳书院,扮演了地方教育奠基者的角色,被誉为晋江教育的「宗师」。 这段记载,让家族的荣耀感不再空泛,而是与地方的文脉紧密相连。而后,赴台的先祖,在「地无三里平」的蛮荒之地艰苦开垦,同样是这股文化力量的延续。 蔡正元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的支撑力量,以及来自福建的资金和人力,不可能有今天的台湾岛。对于福建的先祖,我们更要怀着感恩之心。」

这种对祖先功绩的追溯与感恩,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蔡正元更援引哈佛大学的课程为例,指出探讨「祖先、DNA从哪来」是严肃的学术课题,它关乎我们继承了何种文化、财富、健康,乃至于缺点与疾病。 他认为,正视并崇敬祖先,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旨在传承优点,改善缺点。

蔡正元此次祭祖,在台湾岛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连国民党副主席连胜文的夫人蔡依珊,也向他探询祖源地的消息。 同时,这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蔡氏」根源的辨析。

蔡正元明确指出,他与蔡英文并无亲戚关系。 他这一脉,源自福建泉州的闽南人,堂号为「青阳衍派」;而蔡英文的祖源,则出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堂号为「济阳堂」,其先祖为蔡福粤。 两者源流、迁徙路线、语言文化皆不相同。

他进一步对蔡英文的「寻根之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蔡英文在任内曾前往南太平洋岛屿,称之为「寻亲之旅」,意在强调其排湾族血统与南岛语族的关联。 然而,蔡正元引用现代DNA基因研究的成果反驳,指出南岛语族的扩散路径是从福建奇和洞,到台湾,再到大洋洲。 因此,他认为,若要寻南岛语族之根,应在福建,去大洋洲实则是「寻孙之旅」。

这段论述,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立场与政治色彩,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它反映了在台湾社会,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身份认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事路径。一条路径是通过族谱、宗祠、方志等传统文献,将根扎向大陆原乡的历史深处;另一条路径则是试图绕过或解构这套汉族中心叙事,转而从原住民的南岛语系中寻找新的文化源头。这两种路径的碰撞,构成了当代台湾文化认同光谱的复杂面貌。

蔡正元携谱祭祖的事件,远远超出了个人的家庭事务范畴。它如同一滴水,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对于根源的重视与眷恋。那本历经四百年风雨、被反覆抄写的族谱,如同一份不容辩驳的文化契约,它告诉我们,无论时空如何变幻,政治如何纷扰,由血缘、宗亲、共同记忆所构成的文化纽带,其韧性与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强大。

在一个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寻根故事,提醒着我们宗族文化在凝聚人心、传承历史、维系身份认同上所扮演的无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一场跨越时代的学习,一场庄严的文化仪式,更是一次直抵人心的灵魂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