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苏27回国,碰上蒙古“过路费”要20万,俄飞行员拍胸脯要酒喝

发布时间:2025-08-08 22:58  浏览量:1

92年那时候的中国空军,家里最能打的,还是“八爷”歼-8II。这飞机怎么说呢,在我们自己人眼里是“空中美男子”,可要说出去跟人掰手腕,那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别说碰上美军的F-15,就是海峡对面装备的F-16,咱都占不到半点便宜。那时候的飞行员,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一股“望尘莫及”的闷气。

就在这时候,机会来了。北边那个叫苏联的“老大哥”,咣当一下,散伙了。家里揭不开锅的俄罗斯,急着卖点家当换钱花。于是,咱们梦寐以求的苏-27“侧卫”战斗机,这只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重型战斗机,终于有机会飞到中国来。

第一批12架苏-27,是从俄罗斯远东的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由俄方飞行员直接飞到咱们安徽芜湖的。问题就出在这条回家的路上。战斗机编队要飞越蒙古国的领空,这在过去苏联还在的时候,就跟从自家后院溜达一圈一样,打个招呼都算客气。

可苏联一解体,蒙古立马就换了副面孔。飞机刚进他家领空,地面塔台的警告就来了,语气强硬,意思就一个:想从这过,留下买路钱!

要多少?20万美金!

老铁们,这是什么概念?1992年的20万美金!那时候北京二环内的房价才多少?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块人民币。更何况,战斗机过境,跟民航客机不一样,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说白了,这就是明晃晃地敲竹杠,看准了刚独立的俄罗斯没工夫搭理他,也看准了中国急着要飞机,不敢节外生枝。

带队的俄罗斯飞行员也是个狠人,一听这报价,火气也上来了。跟地面磨了半天嘴皮子,蒙古人就是不松口。咋办?硬闯?万一对方真敢开火,那就是严重的国际事件,飞机和人都得折在半道上。

就在这节骨眼上,这位俄国汉子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他对着中方接待人员,拍着胸脯说:“给我来瓶伏特加!”

没错,你没听错。在执行如此精密的飞行任务前,他要喝酒。而且不是抿一口,是吨吨吨地灌下去大半瓶。灌完,脸一抹,直接坐进驾驶舱,带着整个编队,加大油门,硬生生从蒙古领空冲了过去。蒙古人估计也懵了,压根没想到这帮毛子这么“虎”,最后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飞机飞走。

事后有人问他为啥这么干,他说:“喝了酒,胆子壮,他们要是敢锁定我,我就敢做机动跟他们玩玩。再说了,万一真被打下来,至少我是个醉死的鬼,也算快活。”

你看,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缩影。混乱、野蛮,又带着点黑色幽默。 那瓶伏特加,灌下去的是被小国讹诈的屈辱,但从苏-27的发动机里喷出来的,却是战斗民族和当时急于强军的我们,共同的一股怒火。

你以为蒙古这20万过路费就是唯一的糟心事了?那你就太小看咱们当年引进苏-27的难度了。时间再往前倒几个月,到1992年3月的上海港。

第一批苏-27的配套零件和设备,是通过海运过来的。船是俄罗斯的货轮,停靠在了上海外港。按照国际惯例和咱中国的港口管理条例,外国船只进港,中方人员得先登船检查、办理手续。这合情合理合法吧?

结果,毛子不干了。船上的俄方代表,搬出了一套前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名叫“80号船队保密规定”的玩意儿。说这是军事运输,必须由他们的武装人员在场,他们的武官点头,中方人员才能上船。

这不是扯淡吗?苏联都亡了国了,还抱着本老黄历当圣旨。古巴导弹危机都过去三十年了,那股子老大哥的霸权做派还没散干净。咱们的港务局同志也是硬气,有理有据,就是不让步。两边就在码头上这么僵着,货轮在港外漂着,谁也动弹不了。

最后怎么解决的?还是咱们这边做出了妥协。没办法,飞机是救命稻草,这口气,得忍。 我们最终同意了俄方的方案,让他们的人先上船“确保安全”,我们的工作人员才跟着上去。

从上海港的“闭门羹”,到蒙古上空的“过路费”,引进苏-27的每一步,都踩在钢丝上。这不光是钱的事,更是尊严的事。说句不好听的,当时我们买这批飞机,有点像是跪着要饭,饭碗里还得被人吐口唾沫。

为啥要这么忍?因为我们等不起了。当时,我们的“歼-8II枪挑F-16”还只存在于军迷的想象中。现实是,我们的国土防空压力巨大。在南海,美军的航母编队时不时就来溜达,F-14、F-15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南海上空。我们迫切需要一款能撑起天空,能跟世界顶尖战机对话的装备。苏-27,就是那把唯一的钥匙。

所以,这笔钱,这份委屈,我们认了。因为我们心里清楚,今天的忍,是为了明天能站得更直。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当年那段插曲里的人和事,如今都怎么样了?

先说蒙古。那20万美金的过路费,估计是他们对华“军事外交”的巅峰时刻了。后来呢?他们眼馋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想买。对不起,我们综合评估后,没卖。转过头,他们只能去找印度帮忙,淘换了一批二手的米格-29,还得让印度人翻新。到了今天,蒙古空军的主力,依然是那几架老旧的米格战机,在我们这儿,连进博物馆都得排队。讽刺的是,前阵子还有消息说,蒙古打算从咱们这儿采购一批无人机用于边境巡逻,那点钱,跟当年的20万比起来,九牛一毛。

再说俄罗斯。当年的俄罗斯,虽然穷,但架子还在。卖给我们的苏-27SK,是削弱了对地攻击能力的“猴版”。卖给印度的苏-30MKI,那可是带矢量发动机的豪华版。这里头的心思,路人皆知。

可三十年过去,风水轮流转。这几年,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大家有目共睹。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的沉没,像个响亮的耳光。他们最先进的苏-57战机,至今还在小批量生产的泥潭里挣扎。反观我们呢?就在去年,也就是2024年的珠海航展上,咱们的“鹘鹰”隐身舰载机一亮相,连俄罗斯的军事代表团都围着看了半天,眼神复杂。 更有甚者,这两年国际上一直有传闻,说俄罗斯因为造船工业的萎缩,有意向中国求购大型水面舰艇。

这事儿真假先不论,但能传出这种风声,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当年的“师傅”,如今在某些领域,已经需要向“徒弟”取经了。

最后说我们自己。苏-27刚到芜湖基地的时候,我们是真抓瞎。驾驶舱里的仪表全是俄文,飞行员得随身带着小卡片,一个一个对着认。地勤拿着加油车,发现接口跟飞机对不上,急得满头大汗。但我们中国人最牛的地方在哪?就是能在任何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

我们把苏-27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每一个零件,每一根管线,都琢磨透了。从测绘仿制开始,我们搞出了歼-11A。然后,换上我们自己的雷达、航电和发动机,搞出了国产化率超过90%的歼-11B,这一下就摆脱了对俄罗斯的依赖。

这还没完。在这颗“种子”的基础上,我们开枝散叶,发展出了海军的歼-15“飞鲨”舰载机,发展出了战斗轰炸机歼-16“潜龙”。尤其是挂着“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的歼-16D电子战机,它的战斗力,早已经把原版的苏-27甩在了身后。就在今年上半年,东部战区的一次演训中,两架歼-16D在防区外,就把某个模拟的航母编队给“收拾”得明明白白。

从当年连航电系统都不敢碰,生怕拆坏了装不回去,到现在我们的电子战水平让美军都得写报告分析。这条路,我们走了三十年。当年那20万美金,我们不仅买了24架飞机,更买来了一套完整的现代战斗机设计、制造和维护的工业体系。

它会告诉每一个来看展的后辈:我们今天的强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恩赐的。是我们用金钱、用尊严、用汗水,甚至是用酒精和屈辱,一点一点换回来的。 记住那段历史,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永远不让那样的历史,重演。

参考文献:

《“侧卫”振翅:苏-27引进与中国空军现代化历程》军事历史研究,2021年第3期。

《从引进到超越:歼-11系列战机的发展与启示》航空知识,2023年第8期。

拉姆斯菲尔德,D. 《已知与未知:回忆录》。美国海军研究所出版社。

简氏防务周刊,1992-1995年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