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中美同时拉拢,现在被中美同时惩罚,莫迪是如何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5-08-08 23:21  浏览量:1

就在几年前,印度还是国际舞台上最靓的仔,简直就是“天选之子”。美国人捧着,中国人拉着,俄罗斯人供着。那会儿的莫迪,走到哪儿都是红地毯,握手的都是大国元首,那叫一个风光。

可你再看看现在,新德里上空怕是愁云惨淡。美国那边,特朗普的大棒已经挥起来了;中国这边,脸色也越来越不好看。

短短几年,从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变成左右不讨好的“夹心饼干”,印度这辆过山车是怎么开到今天这个地步的?而把这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操盘手,莫迪,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得承认,印度确实有过它的高光时刻。印度媒体自己都造了个词,叫“地缘政治甜蜜点”。啥意思呢?就是一个国家不用付出多大代价,就能捞到远超自己实力的好处。

这个“甜蜜点”,印度尝到过好几次。

第一次是冷战刚开始那会儿,尼赫鲁搞“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两个巨人中间跳舞,硬是让刚独立的印度在国际上刷满了存在感。

第二次是新世纪初,中国刚加入WTO,经济开始起飞,美国人有点焦虑了,开始满世界找能“对冲”中国的力量。他们一眼就看上了印度——体量大、有潜力、还是个“民主国家”。于是,各种技术合作、军事订单、外交礼遇,一股脑地塞给印度。那时候的美国,对印度那叫一个有耐心,把它当成未来的战略投资。

中国这边呢,当然也看懂了美国的算盘。但我们也没想着跟印度立马翻脸,反而是把印度拉进了上海合作组织,经济上各种合作,想的是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强,能稳住印度,不让它完全倒向美国,就是胜利。

最近的一次“甜蜜点”,就是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急着要孤立俄罗斯,印度这个从不谴责莫斯科,还大量购买俄国石油的“异类”,就成了他们重点公关的对象。从欧洲到美国,高官们跟走马灯似的访问新德里,那姿态,就差把“求求你,站我们这边”写脸上了。

你看,这就是印度的黄金时代。它一边享受着美国和西方的技术与市场,一边心安理得地买着俄罗斯的廉价石油和武器,另一边还能在中国主导的经济合作里分一杯羹,同时还能以“全球南方领袖”自居,两头通吃,三面来财。

那时候的莫迪,是真的感觉自己掌握了世界的钥匙。他今天去华盛顿和美国总统谈“民主价值观”,明天就飞到莫索契和普京聊“传统友谊”,后天又能和中国领导人谈“亚洲世纪”。这种在刀尖上跳舞的平衡术,让他和印度都享受了巨大的战略红利。

然而,这场美梦在进入2020年代中期后,碎得有点快,而且很疼。

先是美国那边。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他那套“美国优先”的逻辑可不管你是不是“最大的民主国家”。他只看你能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不能听话。印度在俄乌问题上始终不松口,继续大买俄罗斯石油,这在特朗普看来,简直就是背叛。

就在这个月,特朗普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开火,威胁要对印度征收惩罚性关税,理由是印度“用买俄罗斯石油的钱,资助了俄罗斯的战争机器”。 这跟几年前拜登政府那种“虽然失望但我们还是伙伴”的态度,完全是两个次元。白宫官员甚至公开给印度扣上了“援俄侵乌”的帽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记耳光打得莫迪晕头转向。印度外交部罕见地用“胡说八道”来回击,说你们欧美自己买的俄国能源也不少,凭什么只许州官放火?可惜,这种反驳在特朗普的逻辑里,苍白无力。实力不如人,吵架都吵不赢。

再看中国这边。

过去,中国对印度的“小动作”还有些战略忍耐,总担心把它彻底推到美国怀里。但现在,北京似乎也看开了——你爱去不去,反正你去了也成不了大事。

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巴基斯坦军队高调宣布,他们已经列装了中国产的直-10ME武装直升机。什么时候宣布的呢?恰好就在印度和菲律宾屁颠屁颠地跑到南海搞什么“联合巡航”的时候。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这几乎是把警告信贴在了莫迪的脸上。 意思很明白:你在我的核心利益上动歪脑筋,我就在你最敏感的神经上动手。

幸好,印度这次还算识趣,在南海没敢真惹事。但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对印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北京不再担心美印结盟,美国也不再担心中印靠近。 印度作为中美关系“调节变量”的价值,已经趋近于零。

于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出现了:印度发现,它曾经用来在中美之间反复横跳的那些招数,突然间全失灵了。它被两个最大的玩家,同时从牌桌上推开,还一人给了一巴掌。

走到今天这一步,莫迪本人难辞其咎。

表面上看,莫迪政府一直高举“战略自主”的大旗。这口号听起来特别高大上,意思是印度不结盟,独立自主,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做决策。但如果你仔细扒拉一下他这些年的操作,你会发现,这种所谓的“自主”,更多时候是一种不想承担责任、不肯明确表态的“战略投机主义”,说白了,就是骑墙。

在俄乌问题上,他一边坚持“中立”,拒绝加入制裁,另一边又跑到乌克兰去访问,跟泽连斯基握手言欢,给西方一个交代。这种操作,俄罗斯看了不舒服,觉得你不够朋友;西方看了更不爽,觉得你虚伪,两面派。

在跟美国合作上,印度加入了“四方安全对话”,拿了不少好处。但一到关键时刻,比如要求它在亚太安全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真正向军事同盟靠拢时,它就往后缩,开始念叨“不结盟”的经。只想享受盟友的好处,却不想尽盟友的义务,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这种投机主义的底层逻辑是:我,印度,是世界的未来,你们都得指望我,所以你们都得哄着我。

问题是,这个逻辑成立的前提是,你得真的有那个实力和潜力。而这,恰恰是莫迪政府最大的软肋。

这些年,印度经济增速确实不赖,GDP也超过了英国,成了世界第五。莫迪政府也天天喊“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但结果呢?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常年徘徊在15%左右,连个像样的国产战斗机发动机都造不出来。被寄予厚望的“光辉”战斗机,核心部件全是“万国牌”。军队的武器库,简直就是个世界军事博物馆,后勤保障一想就头大。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的。你的外交辞令再漂亮,调门再高,一旦到了真刀真枪的博弈中,别人一看你的底牌,发现就那么几张,自然也就不再陪你玩下去了。

美国和中国之所以失去耐心,根子就在这里:它们发现对印度的长期投资,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回报率都太低了。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潜力股”,迟迟无法兑现它的承诺。

当然,把板子全打在莫迪一个人身上,也有点不公平。毕竟,印度的这个“甜蜜点”能维持这么久,本身就有其特殊的历史机遇。

这个机遇窗口,就是在一个大国竞争还没到“图穷匕见”的阶段。那时候,中美之间还有博弈的模糊空间,大家都在布局,都在争取中间力量。印度庞大的体量和所谓的“民主”标签,让它成了这个阶段最耀眼的明星。

但现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剧变。

中美对抗正在走向全面化和体系化,中间地带被急剧压缩。 美国现在要的,是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那样忠诚可靠、指哪打哪的“铁杆盟友”,而不是印度这种三心二意、随时可能变卦的“合作伙伴”。

中国则在坚定地推进自己的全球议程,构建自己的朋友圈。对于那些真正奉行多边主义、愿意平等合作的国家,中国敞开大门。但对于印度这种一边想搭便车,一边又在边境和地缘政治上不断挑衅的角色,中国的耐心也自然会消磨殆尽。

就连俄罗斯,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考验后,也更看重那些在危难时刻能靠得住的真朋友,而不是只会口头说“友谊”的投机者。

简单说,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硬对抗”周期,大国都在“清理朋友圈”,要求伙伴们明确立场。 在这个新时代,模糊和骑墙不再是优势,反而成了最大的劣势。

而印度的问题在于,它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根本性的变化。新德里的精英们,似乎还沉浸在“我们是所有人都争抢的香饽饽”的幻梦里,还在用过去那套左右逢源的旧思维,来应对一个已经黑白分明的崭新世界。

归根结底,印度今天的困境,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雄心,远远超出了自身实力和它对世界变化的认知。 当你错误地估计了自己,也错误地判断了世界的时候,从“甜蜜点”跌落到“痛苦点”,也就是个时间问题了。莫迪,只不过是踩下了最后一脚油门而已。

现在,皮球又踢回到了印度这边。是继续抱着不切实际的“大国梦”在原地打转,还是认清现实,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这不仅考验着莫迪的政治智慧,更决定着印度未来十年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