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健将、中大副教授刘一阳心梗离世,生前备战赛事全天泡健身房,曾提思政教育要润物细无声
发布时间:2025-08-09 00:35 浏览量:1
中山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刘一阳近日因心肌梗死去世,遗体已火化,其下学期课程将由教务处另行安排。刘一阳生于1987 年,是全国健美运动健将、教育学博士,著有《健美负重训练》,生前正备战香港健美比赛,6月曾发文“80天以后见”。他认为思政教育应“润物细无声”,无需刻意谈影响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健美圈好友纷纷追忆,称其生前常直播训练,几乎整天在健身房。
健美博士之死,个人认为恐怕有三点直接原因:
其一,“过度雕刻”的代价——健美备赛期的极端负荷。刘一阳生前正备战香港健美比赛,几乎全天泡在健身房。健美运动员备赛期的脱水、极限增肌、药物辅助(如类固醇)等操作,无异于对心脏的“高压电击”。心肌梗死,往往是长期透支后的“最后一根杠铃”。
其二,“学术肌肉”与“生理肌肉”的双重消耗。作为教育学博士、中大副教授,他既要“练脑子”又要“练块头”。学术压力与健美竞技的双重负荷,让他的身体成了“24小时营业的实验室”,最终实验数据爆表,生命断电。
其三,“健康幻觉”的致命陷阱。健美身材≠健康。肌肉发达可能掩盖心血管隐患,就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罗马柱,外表雄伟,内里早已风化。
刘一阳之逝带给我们三点警示:
第一,健康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学分”。再高的学历、再美的肌肉,没有健康打底,都是“空中楼阁”。人生不是健美比赛,没有“最佳状态奖”,只有“活着才能领奖”。
第二,极端追求=慢性自杀。无论是健美备赛的极限减脂,还是职场996的“燃烧模式”,本质上都是“自我献祭”。古人云“过犹不及”,今人却总在“过”与“不及”之间反复横跳。
第三,“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课,却没能润泽自己的生命。刘一阳曾在教学中强调“思政要潜移默化”,可惜他自己的健康意识未能“润物细无声”,最终被竞技欲望“洪水冲垮”。
为什么健康才是人生的“1”,其余都是“0”?一是健康是“人生操作系统”。没有健康的“硬件”,再牛的“软件”(才华、财富、地位)都会蓝屏死机。其二,健康是“终极复利”。巴菲特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健康才是真正的“终身复利”。没有健康,财富增长曲线终将归零。另外,健康是“最后的尊严”。病榻之上无硬汉,ICU里不健美。当插管成为日常,肌肉再大也只是“医学标本”。
钢躯终化土,博士亦成尘。
赛场无赢家,生死见假真。
肌肉非铠甲,心脏最娇嫩。
莫待秋风起,方知夏已深。
#38岁健美博士猝死带来哪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