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暴涨34%!“登月第一民企”成功IPO!

发布时间:2025-08-09 00:33  浏览量:1

昨夜,Firefly Aerospace登陆纳斯达克,一跃成为今年美股市场最亮眼的“太空新股”。

这家商业航天企业,上市首日即上涨34.11%,市值达到84.82亿美元。Firefly此次募资总额约8.68亿美元,一举刷新美国商业航天IPO的募资纪录。

图片来源:网络

从“破产清算”到“月球登陆”,再到“美股上市”,Firefly用了11年时间完成三级跳。更惊人的是,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将探测器稳定送上月球的民营企业,即便是马斯克的 SpaceX,至今也尚未实现这一成就。

破产边缘到登月成功

Firefly的逆袭故事,堪称商业航天领域一次成功的绝地反击。

创始人Tom Markusic是资深技术专家,曾先后供职于NASA、Blue Origin、SpaceX和维珍银河。2014年,他毅然辞职创业,成立Firefly Space Systems,目标是研发低成本小型火箭,抢占“小卫星发射”这片新兴市场。

Tom Markusic 图片来源:TechCrunch

然而,创业刚起步便遭重击。2016年,主要投资人突然撤资,公司陷入资金链断裂;紧接着,维珍银河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将其告上法庭。2017年,Firefly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团队解散、项目停摆,外界普遍认定它已经“出局”。

转机出现在同年的资产拍卖会上。乌克兰企业家Max Polyakov旗下的Noosphere Ventures以约7500万美元收购了Firefly的全部资产,并追加2亿美元进行重组,公司更名为Firefly Aerospace。这次收购不仅让公司起死回生,更彻底改变了其战略方向。Firefly不再只做火箭发射,而是构建从火箭、轨道到月球着陆器的完整任务系统。

但命运的考验并未结束。2022年,由于Polyakov的乌克兰背景,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其退出持股。看似致命的打击,却意外成为Firefly的转折点。控制权重回美国本土资本后,Firefly终于扫清了与NASA、军方合作的障碍。

真正的爆发在2025年3月。Firefly自研的“蓝幽灵”(Blue Ghost)探测器在月球“危海”区域精准软着陆,并在月面稳定运行14天。这是阿波罗17号之后,美国首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航天器,更让Firefly成为全球第二家、美国第一家完成这一壮举的民营公司。

“蓝幽灵”拍摄月球表面 图片来源:网络

NASA副局长Joel Kearns评价称:“随着Firefly蓝幽灵的工作,我们将很快做好准备把宇航员送往月球上此前未曾涉足的地方。”

高亏损与高估值

此次上市,Firefly不仅为公司带来资金补给,也让创始团队和早期投资人获得了丰厚回报。

公司CEO Kim本人虽不直接持股,但预计将通过期权获得8100万美元收益。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Tom Markusic持股价值达5.57亿美元,成为最大个人股东。早期押注的Astera Institute(由加密亿万富豪Jed McCaleb支持)持股价值近5.89亿美元,投资回报超过10倍。

不过,上市成功不意味着马上盈利。招股书数据显示其盈利压力显著,Firefly在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5524万美元、6079万美元;毛利为2660万美元和-1137万美元;运营亏损分别达到1.32亿美元和2.09亿美元;净亏损为1.35亿美元和2.31亿美元。

图片来源:Firefly Aerospace招股书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为5586万美元,同比大增6倍;毛利为222万美元,扭转了上年同期的亏损。但运营亏损依旧高达5854万美元,净亏损为6009万美元。

图片来源:Firefly Aerospace招股书

更大的挑战在于现金流层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自由现金流仍为-9650万美元,这表明其核心业务尚未具备造血能力。

一家尚未实现盈利、现金流持续为负、年度亏损超2亿美元的商业航天公司,之所以能顺利推进IPO,核心逻辑在于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独特竞争力已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这种竞争力并非仅体现在短期盈利能力,更在于其长期发展的确定性与不可替代性。

Firefly此次计划发行1620万股普通股,发行价区间设定为每股35至39美元,对应最高估值达56亿美元。而仅仅一年前,其估值还停留在20亿美元。是什么支撑着这家仍在“烧钱”的企业,实现了近三倍的估值增长?

事实上,尽管Firefly仍处于“烧钱”阶段,但其估值并非凭空而来的空谈。在商业航天领域,技术实力仅是参与竞争的基础门槛,真正构建竞争壁垒的,是获得政府与军方的信任。

资本市场愿为其“烧钱”买单,核心逻辑在于“技术落地+信任背书”。“蓝幽灵”登月、VICTUS NOX任务等成果,不仅验证了技术实力,更转化为稳定的复购客户与订单储备。NASA与五角大楼的持续合作更明证Firefly并非“单次任务玩家”,而是具备长期稳定交付能力的可靠伙伴。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同行相比,Firefly的崛起路径极具差异化。

SpaceX凭借“星链+猎鹰9号”构建生态闭环,Rocket Lab依靠小型火箭高频次发射实现盈利,而Firefly选择深耕“政府任务”。这类业务门槛高、周期长,增速虽缓但竞争少、粘性强。

NASA的商业月球载荷服务计划(CLPS)招标竞争异常激烈,参与企业需在任务能力、交付机制、软硬件集成等多维度硬碰硬,Firefly凭借完整的任务链条和高分技术表现成功突围。

对五角大楼而言,响应速度与自主可控是核心诉求。Firefly自有发射场及装配测试能力,具备快速调度和独立执行任务的条件,因此得以进入多个军方“快速响应”任务的承包商序列。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Firefly未完成订单总额达1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NASA和美国军方。

Firefly“蓝幽灵”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Firefly仍面临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技术迭代风险,如Eclipse火箭首飞是否成功;二是现金流压力,现有资金仅能支撑到2026年,需持续融资。但从IPO后的市场反应看,资本愿意给它试错时间。

Firefly的上市恰逢全球“太空竞赛2.0”升温时期。SpaceX忙于星舰测试,蓝色起源推进月球着陆器,中国民营航天企业也在加速追赶。

正如CEO Jason Kim所言:“市场对发射与在轨服务的需求远大于供给,我们希望能更好满足这种需求。”Firefly需用接下来的订单兑现和技术落地证明,IPO不是终点,而是太空征程的新开端。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