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祠街区,那座百年建筑终于「开门」了
发布时间:2025-08-09 00:53 浏览量:2
当我们把城市当成一座有机生命力,它的更新便成了永续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当超大特大城市步入存量型发展阶段,比起手术式的“大拆大建”,针灸式的小尺度有机微更新似乎正在成为趋势。
作为城市的观察者,过去几年间,YOU成都一直关注着发生在城市里的微小变化。
它们当中,既有“巷子里”“CACP ‘设计中?’”这样发生在社区里的更新,也有像“小石村”这样发生在村落里的新生,既有像“白家老茶馆”这样用坝坝茶唤醒区域活力的改变,也有类似于“萌想星球”这样对老厂房的重新活化,我们甚至在三圣乡,观察过一座厕所给周围居民带来的真实改变。
基于此,YOU成都开设「大城市·小更新」栏目,期待以此,在一次次的更新中,回应城市最鲜活的呼吸。第二期,我们来到了四圣祠西街44号民居,最近,这里正在发生一场以策展为方法论的更新。
这是四圣祠街区核心院落改造升级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一场名为以“生光·叠境”为主题的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让百年院落重回大众视野——
今年夏天,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2025年毕业生作品展席卷社交媒体,作品《祷》的大火,让人们重新审视当代审美与艺术市场的同时,为一大波青年艺术家带来了新的机遇。
早在几年前,叶旭就关注着川美毕业展,象牙塔的艺术氛围固然浓厚,但近万件作品“挤”在一起,很容易让那些发光的珍珠埋没,她一直期待着将之请来成都。
传统的“白盒子”展览没意思,就另他处,考察过几个场地后,四圣祠街区的几座百年院落吸引了她的目光。然而,要做这个展览,在耗费资本之外,显然还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其一,选用的几座院落属于成都市历史建筑,除了要厘清复杂的业权问题,解决老旧建筑的诸多功能局限之外,历史建筑的空间使用本身就存在着严格的标准,为此,叶旭写了不少“承诺书”,在布展过程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其次,这是川美毕业展第一次赴蓉,也是叶旭团队第一次进行艺术领域的尝试,为本次展览进行展陈设计的ASD设计机构虽存在大量艺术空间设计及展陈经验,但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在历史建筑里做展。因此,这是一次多方共同迎接的挑战和突破。
叶旭团队与ASD在极限8天之内完成了展览,好在,它为城市的呼吸,带来了全新的回响。
叶旭
无量资本Tetherless Capital董事总经理,并担任“生光·叠境-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项目统筹。拥有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商业管理学士学位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项目管理硕士学位。深耕资本市场近二十载,专注于科技、零售与消费领域的投资、并购及投后管理,持续为被投企业提供战略赋能。凭借在消费、零售、商业地产及艺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广泛资源,参与了多个商业及文旅项目的运作,涵盖战略规划、商业定位咨询、存量资产更新升级改造以及品牌资源整合与落地。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统筹者,成功实现了两大里程碑:系统性将四川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首度引入成都,并促成焕新后的四圣祠街区迎来其改造升级后的首次公开亮相。
熊錾
ASD设计机构艺术总监,“生光·叠境-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展陈设计负责人,2011-2013伦敦艺术大学研究生,师从导演兼设计师、PETER STRICKLAND(英国皇家建筑协会设计师,英国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设计协会会员)。2007年,“7080香港新生代设计人展”成都展设计人;2007年,杉浦康平“疾风迅雷”成都展运作委员,2008年,金羊奖最佳餐饮与成都年度十佳获得者,2012年,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研究生,2012年,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改造方案获收藏者,2015-2017年,IDEA-TOPS艾特国际空间设计奖,2018年,筑巢设计奖获得者;2019年后以商业设计顾问身份参与工作。
7月中旬,市二医院地铁站C口旁那扇略带巴洛克风格的川西民居木门“嘎吱”一声开了,每天路过此处的上班族忍不住往里打望,他们似乎已经记不清它关闭了多久,上次与这一片打交道似乎还是排长队吃颜二哥糖油果子迁址前的最后一顿。
·图源/叶旭
19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在此活跃,修建了四川首个基督教堂,市二医院的前身、四川首个西医医院仁济医院也在此肇始,后来,这里还诞生了成都的出版中心、新闻传播中心。
同时,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林则、爱国名将冯玉祥、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知名作家琼瑶都曾在此留下生活的印记。可以说,四圣祠街,不仅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更是成都街巷肌理中最生动的写照之一。
此次做展的地方是以四圣祠西街44号民居为核心团抱的三个院落,其中包括位于谢无量旧居,它们彼此独立又有所连接,在四合院的形态上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特色,呈现出罕见的中西合璧风格。
在这个院落之前,叶旭和团队已经看过好几个地方,其中不乏传统意义上更合适做展的场子。与它们相比,四圣祠这几个院落整体空间体量上有所不足,同时又很琐碎。
但奈何被它的历史底蕴与建筑形态深深吸引,“作为见证成都历史的建筑群落,四圣祠西街44号民居这几个院落与当代艺术的碰撞或许带来的不仅一次展览场域的打破,更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于主业做投资的她和团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冒险跨界尝试,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
几经斗争后,最终决定“拿下”院子。
与此同时,她也意识到,这是四圣祠西街44号民居及附近几个院落的首次亮相,这场展览的背后,似乎注定带着“破圈”的使命。
迫于空间的局限及特性,此次“生光·叠境”展览从川美毕业展近10000件庞大作品体系中,甄选了31位艺术家的69件作品。
·摄影/尹超
它们大多来自川美的优秀毕业生,同时包含了部分驻留艺术家作品,类型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不同媒介及形式的创作。
然而,在作品历史保护建筑里做展,除了需要川美院方提供核心艺术家作品及专业的策展团队的支持,展陈设计也将成为转译过程的关键语言之一。
熊錾带领的ASD Design曾有过不少城市更新项目、新商业实践及艺术空间设计经历,其中包括为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中庭450㎡改造、成都当代影像馆空间设计等经典项目,但将一个展览以设计语言装进历史建筑,还是第一次。
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形态,四合院拥有起承转合,如何让作品与之相融是关键。在熊錾看来,展陈本身虽然展览的一部分,但它应该适当退后,而不能喧宾夺主。
“主体是艺术品,”他谈道:“展陈承担的角色是承上启下,在它背后,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底层逻辑,那便是塑造一种独特的体验感。”
而要向这种体验感靠近,操作的第一步,便是领会主题。
让熊錾意外的是,川美策展团队在提出“生光·叠境”这个主题时,同时给出了一个极具学术导向的英文翻译“GENERATIVE LIGHT&CONVERGENT FIELDS”。
其中,前者代表生物学上的自我繁殖,它所强调的不仅是一种新生,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传承与持续生长。后者则频繁地出现于量子力学讨论,代表汇聚。
其次,便是对空间本身的理解。他以“能量场”来概括初启44号民居大门时的感受,除了集聚几个“首次”的爆点话题与交通方便之外,它自带厚重的历史感,拥有设计师最为偏好的细节和质感,就好像轻启一个古董盒子发现了一枚宝贝。
基于此,他和团队从展陈设计的角度,将展览划分为三个篇章:生—叠—融。
观众叩开院落大门进入的第一个体验场叫“生”,代指在混沌中新生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熊錾在这个部分做了适当的减法,以留白与院外嘈杂的人流、城市环境之间形成天然屏障。
他在进门后的前院铺满碎石,踏入大门,脚下的感知一下划入了粗糙质朴的空间肌理,眼前只剩下建筑与两棵树木相得映彰,久经烈日的浮躁,似乎也逐渐转为平静。
作品呢,则躲在建筑内部,当策展与设计思维介入其中,墙面与灯光则成为重要的叙事背景。他选用了白色作为此部分的主色调,灯光也调整为更趋向自然光的3500k。
第二个院落叫“叠”,象征时间与空间的叠加,当代与传统的叠加。熊錾提取平行宇宙概念,从四合院的建筑形态中抽取出榫卯拼接的斗拱结构,置于庭院中央与原生建筑进行呼应。
·摄影/冯俊
从地面生长出的斗拱,既是一件全新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承担观众休憩功能。旁边的屋檐之下,则悬挂着参加艺术节的介绍。屋内的墙面则由白“脱落”为原本的木质肌理,灯光也随之变为暖调的3000k。
最后的篇章为“融”。这里是著名书法艺术家谢无量旧居,步入其中,很快便会被建筑构件上的西式浮雕所吸引。庭院里,至今还留存着两株清代栽植的桂花树与银杏树。
作为体验的终章,熊錾的处理变得更加纯粹了些,展墙消失,光束缩小,整体空间变暗,作品似乎悬浮在半空中与建筑对话,墙体上残留的烟灰色痕迹若隐若现。
巧妙的是,此处放置的作品以曾经的屋主人擅长的书法为主,“我们似乎不需要再做任何多余的东西,那便是‘融’。”
让观众们兴奋的是,此次展览亮相的作品不乏“开放的六月”中的明星展品。
比如简珊珊的《叠愿》,以打工人每天都打交道的便利签折叠、拼塑成巨型的“福禄寿”、“吉祥柱”和“许愿墙”;苗佳蔚的《一百个人的孤独》以百种人物姿态在不同的空间形态中灵活组合,勾勒出千变万化的寓言。
·摄影/尹超
同时,还有张新玥以陶瓷再现纸本记忆的《朝花夕拾》《往事如烟》;郭霆威以蔡襄行书为基调,借鉴王羲之、颜真卿笔法,创作的《蔡襄集选抄》……
叶旭和熊錾在欣赏之余,也不忘与策展团队一起,结合空间氛围,让这些作品以更加独特的方式呈现,在一些动线的转折点上,成为点睛之笔。
比如“00”后王瀚葎的作品《仅仅听听风吹》,结合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歌与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暂出白门前》,以雕塑的方式描绘了人与自然的诗意场景。
叶旭第一次在川美毕业展上见与之相见时,印象似乎并不深刻,埋没在巨大的场域中,任凭再好的东西都难逃被忽视的命运。
然而,这一次熊錾将之置于第二个院落的中轴线末尾处,与谢无量旧居对望,周围是艺术家唐春反思消费主义的《购物车》,尖锐与柔和相逢,两件作品的气质一下便凸显出来。
熊錾还特地为之设计了木条叠加而成的底座,灵感来源于古代的叠柴。
因为爷爷曾经在林场里负责森林防火,他自小便知道木材的叠放需留够间隙,以防受潮后遇热自燃,而经验的模拟与艺术品的结合,也呼应了院落篇章的“叠”字。
展览开幕近一个月时间,每天约接待400到500人次观众,与成都区域内同期推出的展览相比,此次展览在流量与声量上不是最大的,但就青年艺术家作品展性质及其体量规模而言,绝对算得上是一次“破圈”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展陈在8天之内完成搭建,包括展区的临时厕所,由于涉及历史建筑,团队在进行布展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与规范施以保护措施。
·摄影/尹超
比如布灯时,为了保护建筑大梁,不能直接打钉子固定,需要先用鱼线打个圈圈将之套起来,再进行悬挂处理。
老建筑的电线功率不足以支撑展览用电,更不可能安装空调及恒温装置,就从旁边的民居“借电”,一个展厅安装一台风机。
·摄影/尹超
这些搭建,包括厕所,都将在展览闭幕时拆除。
遗憾也有,不过为了保护也值得。比如,谢无量旧居因为建筑性质,部分空间不能用于展览,原本准备置于庭院内的“迷雾花园”不得不改迁至侧院。
好在,它与设于此处的UID联名咖啡馆、展览文创商店混搭,共同促成松弛的氛围角落。
叶旭将此次展览定位为一次“慎重”的展览,纵使历经诸多困难,却让院校、企业与政府等多方都看到了一种可能性。
游走在展厅的她每天都关注着观众反响。印象深刻的是,展览不仅吸引了前来打卡的博主,同时还有一些从其他城市赶来的游客。
同时,住在附近的居民也久违地走进老院落,叶旭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位老婆婆,来了好几次,每一次都坐在这边静静欣赏,让人忍不住感动。
在她看来,艺术院校毕业展走出“象牙塔”是一种趋势,同时,城市更新、老建筑的活化也应该适当“打破”,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会遇到很多困境,但它终究将我们引向一些新的可能。
熊錾则联想到了英国的切尔西小镇,青年艺术家过早与商业结合或许会带来一些争议和市场乱象,但终究是我们需要迈向的过程。
当艺术遇上历史建筑促成城市更新,即使切口甚微,却隐喻着一种社会的边际化效应,它不止于一场展览,而将以持续不断的活力,流向周遭。
这些属于空间的无限可能,或许,都将随着四圣祠西街44号民居大门,缓缓打开。
编辑丨牙尖儿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