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奕材IPO:今年上半年营收创历史新高 但面临极低毛利率挑战

发布时间:2025-08-08 20:21  浏览量:2

继2025年7月25日科创板IPO企业恒坤新材被暂缓审议后,今年首个上会前被取消审议的IPO企业昨日正式出炉,也是花落科创板。

8月8日,也就是今天,上交所原计划召开上市委2025年第30次会议审议节卡股份科创板上市申请,谁料想在上会前夜的8月7日晚,上交所官网突发公告,称鉴于节卡股份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实,按照相关规则和程序,决定取消本次审议会议,这意味着节卡股份正式成为今年以来首家上会前取消审议的IPO企业。

而上会前被取消审核绝非个例,于 2024年,在上会前被突然取消审核的IPO企业就有两家——维赛新材和科通技术,二者分别于取消审核98天后和71天后撤回了IPO申请。

事实上,在机器人赛道格外火热的当下,先上市企业必然占据先机,外界在纷纷猜测节卡股份上会审议被取消的具体缘由为何的同时,随着同日科创板下一家上会企业公告的正式发出,难免形成了一定压力。

上交所官网显示,8月7日,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安奕材")喜迎上会公告的发出,这意味着西安奕材科创板上市之旅终于迎来了关键性的一步。

西安奕材是于2024年11月29日,在中信证券的保驾护航下,正式向上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的,其也是科八条发布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

不得不承认的是,彼时西安奕材递表获受理,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支持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的制度包容性。

于当下的科创板审核而言,此前耗时了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时间完成了两轮审核问询回复,这显然为西安奕材获得走上上交所上市委会议接受审核的时间窗口创造了前提条件。

果然,在回复完二轮问询三天后上交所就发出公告,在即将于8月14日召开的2025年第31次上市委会议上,对西安奕材"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进行审议。

而透过西安奕材的两轮审核问询函,外界不仅可以透析监管层对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的最新监管趋势,也为后续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提供了有力借鉴。

公开信息显示,作为一家专注于12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6年3月16日的西安奕材,产品已用于NAND Flash/DRAM/Nor Flash等存储芯片、CPU/GPU/手机SOC/嵌入式MCU等逻辑芯片、电源管理、显示驱动、CIS等可实现数据计算、数据存储、数据传输、人机交互等核心功能的多品类芯片的量产制造。

此次IPO,西安奕材欲通过发行不超过53,780万股新股以募集高达49亿元资金投向"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项目。

就西安奕材科创属性硬实力而言,其的确有着冲刺科创板上市的实力。

西安奕材最新向上交所递交的上市申报材料称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截至2024年末,是中国大陆12英寸硅片领域拥有已授权境内外发明专利最多的厂商。

虽然西安奕材在招股书中自述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了国内晶圆制造产业链竞争力,自身技术层面优势明显,保持了较高研发强度,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高达33.15%,但报告期内那连续亏损的业绩,也让人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了犹疑。

虽今年上半年营收创历史新高
但却是面临着极低毛利率挑战

实际上,西安奕材能有机会闯关IPO,一方面源于随着AI技术以及消费电子回暖驱动行业增长,带动半导体器件领域步入上行周期,另一方面与其在报告期内营收持续大涨净利润亏损收窄有关。

事实是,西安奕材最近三年的业绩表现不错,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10.55亿元增至2024年的21.21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1.83%,不过对应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从2022年时的-4.16亿元,扩大至2023年的-6.92亿元,2024年进一步亏损至7.63亿元。

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无疑是西安奕材此次冲刺上交所上市最强有力的助力。

众所周知,半导体行业呈现周期性波动,12英寸硅片行业与整体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及终端消费市场密切相关。虽然受2022年下半年半导体行业波动影响,西安奕材产品平均单价由2022年时的438.46元/片下降至2024年时的337.49元/片,降幅高达23.03%。

但在2024年,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迎来复苏,西安奕材各类产品价格经2023年大幅调整后,价格降幅已明显放缓,迎来了向上发展的时机。

而在净利润持续亏损的背后,监管层也在持续追问预计实现盈利的时间。

在上交所对西安奕材下发的两轮上市问询函中,皆在要求其"谨慎估计并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时间等前瞻性信息,以及关于预计盈利时点的敏感性分析"。

而高额投资、产能爬坡、研发投入、客户认证周期长等因素,也在束缚着西安奕材的盈利能力。

2025年8月4日,在西安奕材向上交所递交的第二轮问询回复函中,其预计可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实现盈利主要受月均出货量、外延片销量占比及平均单价的影响。

的确,西安奕材是有足够的底气向监管层递交上述表态的。

西安奕材在回复函中披露,第一工厂将最早于2025年下半年起实现净利转正,同时在2024年下半年晶圆代工行业开始回暖,下游存储IDM厂商及晶圆代工厂采购需求整体提升,将有效支撑产品价格修复的大背景下,2025年一季度末西安奕材在手订单数量有所回升,特别是外延片在手订单数量环比飙升了89.89%。

更需要指出的是, 2025年上半年,西安奕材营业收入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亏损同比2024年上半年已经呈现收窄趋势。

据西安奕材披露的2025年1-6月审阅报告显示,在2025年1-6月,其营业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长了45.99%;对应净利润约-3.40亿元,同比增长了9.43%,要知道在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仅同比增长了11.83%,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87.66%。

西安奕材还对2025年1-9月经营业绩进行了预计,预计营业收入位于19.3亿元至20.29亿元之间,同比变动34.61%至41.51%,预计扣非净利润-5.75亿元至-5.53亿元,同比变动5.16%至8.79%。在营业收入同比将呈稳步增长趋势的同时,扣非净利润亏损持续同比收窄,经营业绩不断改善。

不得不说的是,西安奕材的2025年中报数据表现至为关键,其实现了自设立以来的半年度营业收入新高,净利润亏损在收窄,这成为了西安奕材此次IPO审核中的最有力数据,也直接导致其如愿获得了上会审议资格。

但在营收创新高的背后,西安奕材还面临着毛利率极低的挑战,毕竟毛利率是一个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而西安奕材主营毛利率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风险更是不容忽视。

2022年,是西安奕材在IPO报告期内毛利率最高的年份,当年其主营毛利率还尚能维持在9.85%,而单价最高的外延片受行业景气度影响销量及占比下降导致2023年主营毛利率断崖式下滑至不足1%的0.66%,2024年小幅反弹至5.49%。若剔除存货跌价准备转销等因素影响,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9.71%、-16.12%和-8.79%,尚未转正,但整体上呈现负毛利收窄趋势。

与西安奕材不同的是,其同行可比公司沪硅产业、SUMCO、环球晶圆、德国世创同期毛利率均值分别高达30.53%、24.47%、14.91%。

针对于此,西安奕材归因为相应可比公司12英寸硅片技术成熟、工艺稳定,产线建设较早部分固定资产已折旧完毕,且产销规模均远大于公司,规模效应更强等因素所致。

事实上,在12英寸硅片行业,西安奕材作为新进入者在产能规模、产品品类、客户议价能力等方面均与国际同业存在差距,这种低毛利率或将使得其在面对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时,缺乏足够的利润空间应对。

而毛利率是上市委审核时的重点所在,低毛利率是无法得到资本青睐的,更是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据西安奕材招股书上会稿显示,在2025年上半年,其主营业务毛利率(不考虑存货跌价准备转销等影响)为-3.67%同比收窄了12.98个百分点,而2023年和2022年这个数据还分别为-16.12%和-9.71%,在显著好转。

另据申报材料显示,西安奕材预计随着工艺成熟、海外客户导入和客户放量,2025年至2026年毛利率分别为17.71%、11.75%,预计未来毛利率将快速提升,其中,2025-2026年外延片毛利率预计为21.40%、29.84%,高于报告期内-43.99%、-146.25%、-37.87%的水平。

但此种说法就遭上交所诘问预测毛利率大幅提升的依据及可行性,同时质疑其预计2025年-2026年毛利率快速提升是否客观审慎及依据。

主营毛利率整体下滑且大幅低于同行平均值,扣非净利润又持续亏损,这无一不让人对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产生担忧。

对于拟IPO企业而言,毛利率过低会引起监管层的重点关注,企业在确保毛利率真实准确的同时,还要针对低毛利率情况及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差异给出合理解释和未来预期,唯此才能有效通过审核。

曾经最大股东放弃表决权合理性遭疑

上交所诘问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等

除了持续亏损被关注外,在两轮问询中,关于申报前曾经的最大股东刘益谦放弃其在奕斯伟集团层面表决权的原因及合理性遭遇了持续追问,格外引发市场关注。

慧炬财经注意到,奕斯伟集团设立初期,刘益谦曾是其最大股东,于2016年9月,刘益谦作为财务投资人入股奕斯伟集团。

回复函显示,刘益谦控制的国华人寿为持有宁波奕芯、嘉兴隽望、宁波庄宣99%以上份额的有限合伙人,且根据有关合伙协议,国华人寿在宁波奕芯合伙人会议及投资顾问委员会中享有一票否决权,有权更换嘉兴隽望执行事务合伙人;刘益谦曾与奕明科技同时以1元/股价格入股奕斯伟集团并持有其21.61%股份。

2024年7月,刘益谦及其控制的主体将其所持奕斯伟集团全部股份转让给其商业合伙伙伴徐宣斌控制的宁波盈泰泓,国华人寿作为有限合伙人持有宁波盈泰泓85.71%财产份额,形成了刘益谦控制的国华人寿仅享受投资收益,但不参与投资管理的架构。

而这一举动,就引起了上交所的高度关注。

在上交所对西安奕材下发的第一轮审核问询中,直接诘问"刘益谦申报前将其所持奕斯伟集团全部股份转让至宁波盈泰泓并作为其持股比例最高的有限合伙人的原因及合理性"。

虽然西安奕材及其保荐机构洋洋洒洒给出了三页左右的解释,但并未打消监管层的质疑。

于是在上交所对其下发的第二轮问询中,除了持续追问申报前刘益谦放弃其在奕斯伟集团层面表决权的原因及合理性外,上交所紧接着又抛出了"对与公司控制权条线、徐宣斌、宁波盈泰泓之间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的质疑。

面对上交所的诘问,西安奕材及其保荐机构均称不存在其他利益安排,从完成二轮问询后,西安奕材随即获得上会审议的结果来看,其一番解释似乎获得了监管层的认可。

除了上述情形外,在两轮问询中有关控制权认定的疑问也是萦绕其中。

招股书显示,西安奕材股权相对分散。除奕斯伟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外,第一大股东陕西集成电路基金仅持有9.06%的股权,第二大股东二期基金仅持有7.50%的股权,其余54名股东持股比例均低于5%,四名实际控制人仅合计控制公司25.68%股权。

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就质疑四名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公司股权比例较低,控制权是否稳定。

到了二轮问询中,上交所又进一步追问公司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认定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实际上,在IPO审核实践中,控制权稳定不仅是发行条件之一,也是拟上市公司在IPO审核过程中监管层的关注重点。对于拟上市公司而言,控制权稳定有助于投资者对公司形成较为明确的认知,并基于认知作出理性投资决策。

耗时了251天之久终于迎来上会时间窗口的西安奕材,在半导体行业复苏的大背景下,作为科八条公布后首家申报的未盈利企业,其能否顺利过会进而最终发行上市,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