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杜甫具有基督教精神,对得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吗
发布时间:2025-08-09 01:12 浏览量:2
武汉大学“优秀”学生杨某媛的硕士毕业论文被扒出严重问题后,如同一把火,开始蔓延开来,烧到了武汉大学老师的论文。前两天看到武汉大学莫洪宪教授的论文,今天又看到张思齐的论文。
据了解,张思齐教授是中文系的,2010年已经退休,但是在2013年还发了一篇论文,正是这篇论文,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篇论文在2014年左右就被批过,现在因为杨某媛的问题再次被批。
而2014年因为自媒体尚且不够发达,所以知道张思齐教授这篇论文的人其实不算多,而这次就不同了,在自媒体这样发达的今天,知道的人数相比上次,不知道要翻多少倍。我就是这次才知道。
张思齐的论文题为《从咏鹅诗看基督精神对杜甫潜移默化的影响》。论文主要内容从题目已经可以把握了。作者说:
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杜甫具有基督教精神。
虽然这个观点有些雷人,但是提出观点无可厚非,关键是论证,观点虽然雷人,但如果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进行逻辑缜密的论证,也能让人无言以对。所以,如果张思齐教授的论证有力,自然也是说得过去的。
那么,作者是怎么证明这一点的呢?我下载了这篇文章,认真读了两遍,局部地方反复揣摩,却没看出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证据,逻辑上也显得过于牵强。
综观全文,张思齐说基督教精神影响了杜甫,主要的论据就是景教。景教是基督教很小的一个分支,曾经在唐朝成为国教。但是,这里所谓的国教,只表示官方认可,并不是说唐朝非常多的人信奉。
唐朝官方认可的宗教还有道教、佛教等,相比之下,景教传播十分有限。这从唐代文人及其创作就可以看出。唐代很多文人信佛或者信道,比如李白信道教,白居易、王维信佛教,没听说谁信景教。
张思齐说杜甫深受基督教精神影响,其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杜甫在成都长时间居住生活,所以成都的文化底蕴必然浸润杜甫的思想;又因为景教在成都传播十分广泛,所以基督教精神必然影响杜甫。
这样的逻辑,明显就是错误的。成都当时的景教传播无论有多广泛,也不能证明杜甫就必然受到其思想的影响,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是还应该看到存在这样的逻辑:杜甫也有可能反基督教。
事实上,基督教在西方广为传播,几乎是人人信奉,但仍不能说是所有人都信奉。在西方依然有人是不相信基督教的,还有的人是表面上相信,骨子里并不相信,不过是披着基督教的外衣而已。
张思齐还通过类比,推导出杜甫具有基督教精神,能感受到巨大幸福。他的逻辑是这样的:
因为第一,《马太福音》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怜恤人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因为第二,杜甫是一个虚心的人……杜甫是一个哀恸的人……杜甫是一个温柔的人……杜甫是一个饥渴慕义……杜甫是一个怜恤别人的人……杜甫是一个清新的人……杜甫是一个使人和睦的人……杜甫是一个为义受逼迫的人……
所以,杜甫具有基督教精神,能感受到巨大幸福。
但是,这样的类比推理,顶多只能说具有相似性,却不可以用来论证同一性。
如果不能从杜甫的生活、诗文、笔记里明确证实杜甫参与过基督教生活,甚至是接触过基督教,表达过基督教思想,是无法证明杜甫受到基督教影响的。
从张思齐论文题目可知,他是以杜甫的两首写到“鹅”的诗为据,分析其中表现出杜甫的基督教精神。那么,这些诗真能体表出杜甫具有基督教精神吗?
我们来看看。先出示张思齐作为重点的两首诗,读者可以自己先读一读,看看能不能体现出来,然后我们再看张思齐的分析,看是否有道理。
舟前小鹅儿: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得房公池鹅: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不知道读者朋友看出其中蕴含的基督教精神了吗?如果不提醒,估计在读这两首诗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基督教吧?
看看上面我标红的两段话,再结合下面这些话,就能看出张思齐的逻辑了。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增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
地上的花开得多么鲜艳,天上的鸟儿不愁吃和穿……那旋律是多么的悠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
这是张思齐引用的基督教文章里的话,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闲适。
所以不难看出,张思齐的逻辑就是,基督教精神里有“闲适”,而杜甫写的咏鹅诗里也有“闲适”,所以证明杜甫深受基督教精神影响。不仅杜甫,还有白居易。
按照张思齐的逻辑,任何人身边有基督教普遍传播,他写的作品里又有“闲适”,他就肯定是具有基督教精神。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太扯淡了?难道不信教的人就不能有闲适的心情吗?
众所周知,孩童玩耍的时候,常常天真地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是什么全凭他说,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整体看起来,张思齐教授论证杜甫具有基督教精神,逻辑上如此浅薄,可谓形同儿戏。
请读者回看本文第一图,要知道,张思齐教授这篇论文,可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科研论文。然而,这样的论文,真的能对得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吗?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学术腐败呢?
据了解,一个科研项目的立项、拨款、成果评估,一篇论文的审核、评估、发表,都要经过诸多复杂的程序。然而,这样一篇可称为“荒谬”的研究,如何就能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如何就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学术研究领域存在名人效应。在学术研究领域,名气大的人随便写的文章也有刊物发表。
第二,学术研究领域存在花钱买版面费的现象。只要给杂志社钱,杂志社就给发表论文。论文发表了,就算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