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之下

发布时间:2025-08-09 02:42  浏览量:1

张翼

自由潜水世界冠军

国家队队员

泳池世锦赛中国历史首金

小红书:@张翼

偶然觉醒成毕生挚爱

自幼与水结缘的张翼,成年后对海洋的向往愈发炽热。地产工作之余,他本想通过水肺潜水探索海底,却在泳池边目睹了自由潜水员一口气潜行百米的震撼场景。那一刻“血脉觉醒”—这项仅凭一口气挑战人类极限的纯粹运动,瞬间点燃了他灵魂深处的探索欲。“自由潜水不仅是生理的考验,更是意志的锤炼,这让我十分着迷。”张翼随即投身其中,开始了系统地学习。彼时(2019年),国内竞技自由潜水尚处萌芽,运动员稀少且多为“兼职”,整个圈子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跨界社群。这种独特的多元性深深吸引了张翼,“在这儿,你能遇见来自各行各业的探险者,我们的思维碰撞完全不同于日常职场,这种充满生命力的交流,也正是自由潜水最独特的魅力之一。”这份源于纯粹热爱与社群共鸣的初心,奠定了他非凡旅程的基石。

淬炼于挫败 登顶于顿悟

在“996”地产工作的高压之下,张翼对自由潜水的执着近乎严苛。青岛初期的训练环境异常艰苦:潜伴难寻、场地遥远,每日往返通勤超过三小时,回家常是后半夜,他却雷打不动保持每周三次下水训练。惊人的“天赋”在双重压力下绽放—系统学习仅两个月,首场泳池赛便以无蹼平潜129米(失败无效)的数字,差点打破(127米)当时的国家纪录,堪称“出道即巅峰”。然而,竞技自由潜水的特殊性给了他沉重一击:“这项运动要求运动员在极致的平静下还能持续输出,与竞技体育常见的肾上腺素驱动截然相反”。首秀后,他连续六场比赛均以失败无效告终。“当时我已经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项运动了,”张翼坦言,“求而不得”是那段时光最贴切的注脚。这漫长的挣扎期成为他最重要的修炼场。他深刻参悟到“欲速则不达”的哲理—过强的求胜心会成为束缚,唯有放下执念,回归对“完美下潜”本身的专注,才能驾驭身心。历经八个月辗转七座城市的磨砺,他终于突破心魔,打破自由潜水无蹼项目国家纪录并摘得中国首届自由潜水锦标赛全能总分冠军。此后,他不断超越自我,次年无蹼平潜196米跃居当年世界第二。真正的历史性时刻在2023年6月12日到来:韩国济州岛泳池世锦赛上,作为首个比赛日首位出场的中国选手,张翼以双蹼267米的成绩勇夺桂冠、刷新亚洲纪录,实现了中国队在泳池世锦赛上金牌零的突破!这份荣耀,是身心淬炼后水到渠成的加冕。

薪火传技艺 深蓝续征途

获得世界冠军以后,他敏锐地发现,自己的夺冠经历正激励着无数爱好者,尤其自己的无蹼技术总被大家称赞丝滑流畅,并被广泛学习模仿。“竞技自由潜在欧洲已经发展了上百年,但我发现欧美人的传统无蹼技术并不太适合我们”,这份源自大家的热情与信任,激发了他对无蹼技术的研究欲望。“自由潜水的核心虽在于闭气,但出色的技术会让你事半功倍。” 于是张翼结合大量实战经验、不同人种的身体特点,逻辑缜密地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无蹼技术体系,仅理论内容就长达5小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学生们仍表示意犹未尽,他说技术会随着时代一起进步,所以至今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迭代。

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学端也迎来了硕果,“港澳台三地、马来西亚、澳洲悉尼、墨尔本等城市的无蹼一哥一姐基本都进修过我的无蹼技术”张翼自豪地说道。目睹学生的进步他深感价值所在,“自己的学生拿到好成绩,这成就感可不亚于自己拿金牌”。如今,他正着手将这套凝聚心血的体系整理成教材,力求帮助到全国甚至全球更多爱好者,实现知识的系统传承。

张翼还提到,近6年,随着国家自由潜水室内锦标赛、黄金联赛的举办,自由潜水泳池项目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其中顶尖运动员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在深度自由潜水领域,我国的成绩仍与纪录有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无蹼项目差距近30%,而且断层明显,后续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在此出一份力。

自由潜水泳池项目和深度项目有什么不同,分别有哪些项目?

自由潜水分为“泳池平潜”和“深度下潜”两大领域,前者4个项目:静态闭气(STA)动态无蹼(DNF)动态双蹼(DYNB)动态单蹼(DYN);后者也有4个项目,攀绳下潜(FIM)无蹼下潜(CNF)双蹼下潜(CWTB)单蹼下潜(CWT)。深度中耳压平衡技术是最核心的,顶尖运动员会承受十多倍的大气压强,而泳池里更多考验的是运动员的意志力。但大家不用惊讶,对于99%的普通人,通过系统学习,闭气3分钟、平潜50米、下潜20米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事。

你一直提到的无蹼,跟其他自由潜水项目有什么不同吗?

无蹼顾名思义就是不穿脚蹼,仅靠自身划水下潜,是对个人技术、身体素质等综合要求最高的自由潜水项目,尽管我个人泳池平潜过220米,但世界纪录是250米;深度无蹼领域世界纪录是103米,我们不到80米,仍有着接近30%的差距,接下来我将转战深度无蹼,一起努力去追赶差距。

聊聊你对中国自由潜水的展望?

我们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高手都在民间,自由潜水需要被大众看见,加入的人才会越多,就越容易出成绩去吸引更多关注,这是中国自由潜水正在经历的正向循环。我的自媒体平台这几年也一直在致力于自由潜水的科普和推广,打消人们对“极限”与“危险”的误解,彰显其专业性与普适魅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水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专注与平静。

金明

自由潜水世界纪录保持者

国家队队员

56项国家纪录

小红书:@金明

一场与身体的深度对话

正式接触自由潜水前,金明已经玩了三年的水肺潜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部叫做《碧海蓝天》的电影,深受触动与鼓舞,也对电影画面中水下的平静氛围印象深刻。作为一名创业者,金明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一直希望寻找到一项相对健康的运动项目作为放松的方式。于是,自由潜水成为了他释放压力的出口,带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最初始练习时,金明并没有马上感知到这项运动的魅力。“一开始很紧张,开始闭气时会很害怕,我也不是专业游泳运动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想象。”但是仅仅经过了几个月,度过了最初的探索期,逐渐了解自己的身体,紧张的情绪开始消散。“普通人如果不接触自由潜,很难对自己的身体有这么深入地了解。自由潜是和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你憋着一口气,在水下感受身体的变化,感受内心的变化,这个‘旅程’非常孤独,但很有开拓性。”

使命感与建立自我系统

用了大概一年的时间,金明从自由潜水的小白考到了AIDA的教练,探索水下更大的世界。他也开始陆续参加比赛,飞速成长,逐步由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了专业的自由潜水运动员,代表国家站上世界的舞台。拥有企业家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这些年金明保持着极度自律的生活方式,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几乎都留给自由潜。“我在生活中做了很多减法,减掉了许多个人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自由潜让我的生活变得健康而规律。”

创业者的思维方式同样帮助到了金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学习数学出身,逻辑思维能力也在自由潜的训练中发挥着作用。”无论是身体感知、数据追踪,还是技术路径的选择,他都习惯用结构化的方式去分析与拆解问题,进而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法。他逐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训练技术体系,不照搬国外经验,而是从自己的身体客观条件出发,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方法。

作为创业者经营企业,金明希望在人生中有所实现,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成为自由潜水运动员后,他的身上更是多了一份使命感。金明多次站上世界的舞台,他深刻地体会到,技术实力决定话语权,“我希望我们国家在自由潜水的领域在国际舞台上能有一席之地。”

坚持的意义

近几年,国内自由潜水人群基数迅速上涨,国家层面也在不断推广这项运动,自由潜逐步进入国际各大赛事。作为中国自由潜水领域的代表人物和多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金明见证着这一切。今年8月,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办,这是自由潜项目首次被纳入世界运动会作为比赛项目,同时世界运动会也是首次在中国举办,金明是第一位拿到这个比赛资格的中国运动员。对他和中国体育来说,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金明也曾经历过难熬的漫长瓶颈期。曾经的他打破亚洲纪录,却在之后的四年时间,始终未能将单蹼成绩突破300米,上万次的下潜收获的是无尽的沮丧。家人朋友也曾劝过他“急流勇退”,他却选择继续坚持。另一次难忘的经历是2022年的保加利亚世锦赛,他在四个项目中连续失利,却始终无法找到原因。“就像人生一样,上天有时候就会给人出难题,让你感到非常无力。”金明说道,“竞技体育注定要经历漫长的黑暗期,只能不断地反复训练,学会一次次面对失败,一次次重头再来,你需要不断地和自己的人性做长期的斗争。但这也是世界纪录的意义,你需要熬过去,超过其他所有人,做出一点点突破。”

金明介绍,自由潜水是一项少有同时运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运动。这要求运动员保持在极低心率、极度放松的状态下屏息下潜,同时需要持续输出,不断踢蹼、划臂,向更远的距离推进。也正是如此,运动员在比赛前保持低调与放低期待十分关键。虽然有着“不断打破极限”的目标规划,金明要做的,依然是在每场比赛前认真准备,放松心态,不做预期,让自己回归“nobody”的状态。每一次低调的出发,都是向目标更进一步。

自由潜水这项运动对于年龄有很大的限制吗?

自由潜水对年龄没有严格限制。今年的世界锦标赛中,甚至有85岁选手参赛。为鼓励更多年长潜水爱好者参与,赛事专设50~60岁、60~70岁及70岁以上三个老年组别。这不仅提供了公平竞技平台,也展现了自由潜的包容性和广泛参与性。高龄选手中不少体能状态出色,证明自由潜真正考验的是技术与心态,而非年龄。

如今自由潜水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你也在积极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经验,你希望发挥怎样的价值?

我的初心是希望能够给未来30年所有想要学习自由潜水的中国人提供一个实用、系统的参考手册。无论是想要提升技术、提高肺活量还是练就心理素质,当有这些需求的时候,都能在这个账号里找到方向和答案,这是我想留下的一本“自由潜宝典”。

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眼前就是作为中国第一位参加世界运动会的自由潜水运动员,先专注把这件事情做好,认真对待。其次,我始终相信黄种人在自由潜水领域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掘。我曾经向西方证明我们也可以做到,但我觉得,我们的极限还远没有真正触及,我希望继续去探索极限。

Ali侯健

红海首位华人TDI技术潜水训练官

PADI SDI & 10项专长教练

小红书:@Ali红海技术潜水教练

水下航天员的养成

2016年夏天,在红海的一次体验潜水中,侯健第一次潜入水下,眼前的珊瑚与鱼群、耳边与绿地完全隔绝的宁静以及失重感,彻底颠覆了他对世界的认知。自那以后,他便开始了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从开放水域初学者到一路考取到TDI技术潜水教练,他用了七年的时间。“早期只是追求深度和刺激,直到一次氮醉经历让我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后来系统学习了减压潜水和混合气体潜水、CCR密闭式循环呼吸机课程,甚至为了了解装备原理特意学了装备维修大师课程,每一步都是对耐心的考验— 比如在30米的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故障排除,直到肌肉形成记忆。”

侯健形容技术潜水如同“水下航天”— 严谨、精密,需要物理、生理学知识,甚至数学计算的支撑,也考验团队协作的默契。“记得在红海的一次潜水时,我们计划探索一个75米处的洞穴,但团队里有人因技术不足被迫放弃。那次我深刻体会到:如果想触及更极致的风景,就必须跨过技术门槛。这种严谨与冒险的结合,恰恰是最迷人的部分。”

正是对精确性的执念,让他成为红海首位华人TDI技术潜水训练官。“技术潜水依赖数据而非直觉,比如在Trimix潜水中,1%的氧气计算误差都可能致命。”而作为教练他最大的成就感,则是看到学员从依赖装备到真正理解“人机协同”。“有一次在埃及的深潜项目中,团队靠默契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减压停留,那种专业协作的满足感无可比拟。”

在丰富的潜水经历中,侯健也经历过“意外”:“在仙本那马布岛的一次强流潜水中,我的一级头突然爆裂,然后我迅速游到潜伴旁拿到他的备用二级头,同时释放水面信号装置,并缓慢出水,事后分析原因是一级头中的密封圈爆裂导致— 这次经历让我养成了‘每潜必查备用设备’的习惯,也更深理解了‘冗余设计’的意义。”

红海深蓝

对于侯健来说,红海不只是工作场所,更是技术潜水员的“实验室”。这片常年水温稳定、能见度超过40米的海域,拥有从中深水沉船到上百米深的陡峭珊瑚墙,具备教学、训练与探索的全维度条件。每年超过300个晴天的气候,是地球上少数能同时训练“大深度”和“长时间减压”的理想场所。

在侯健眼中,红海的魅力在于“浓缩”:北部有二战遗迹沉船点如SS Thistlegorm,以及世界级潜点水下大峡谷、蓝洞,南部是生态活跃的兄弟群岛,中部还有像Daedalus Reef这样的远洋生态岛。“就像是把全球的潜点打包进一个区域。”

侯健的记忆中,红海留下过无数难忘画面:夜潜SS Thistlegorm沉船时,一束手电扫过,摩托车、坦克的轮廓在甲板上依稀可见,一群梭鱼穿过弹药箱,锈迹在光线中闪烁,战火与自然交织的冲击感令人屏息;在蓝洞56米深的“拱门”地形处,阳光从两侧洞口斜照进来,形成一道道液态光柱,那是只有真正潜下去才能体会的时刻,照片永远无法还原,“就像是在太空遨游。”

海底之外的生活

作为技术潜水教练,侯健的日常节奏紧凑而清晰,但一旦脱离教学模式,他的生活则极为简单:下班后和女朋友带狗狗散步,晚上与家人共进晚餐,看一部电影;休息日去攀岩、骑马、风筝冲浪,或者宅在家里打PS5,再定期和女朋友出门旅行。“海边生活节奏很慢,每天只需要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就很幸福。”

谈到自由潜与水肺潜的区别,他以“冥想”与“科学”来对比:自由潜是“回归本源”的冥想—— 一口气的时间,你只能专注自我;水肺潜则是“延长探索”的科学,像带着移动实验室去旅行。“我个人偏爱技术潜水的精密感,但每年都会抽时间去自由潜,那种无装备束缚的自由感是最好的reset。”

侯健说,潜水带给他最大的馈赠,是教会他“控制与放手”的平衡。“你必须精确计算气体余量,又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变的洋流。这种哲学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 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他对于未来理想生活方式的畅想,像红海的潮汐一样有律动:“工作季全心投入教学,淡季去冰岛裂缝或墨西哥洞穴探索新潜点;希望50岁时还能带着学生找到一处未记录的沉船,晚上在甲板上分享可乐和航海图。关键不是‘在哪里’,而是永远保持对未知的好奇。”

工作和生活在红海,有哪些独一无二的体验?

Dahab这边有一些很小众的潜点,可以骑骆驼到达,在驼峰上感受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的独特异域风情。下班和潜店老板聊沉船历史,最棒的是船宿夜潜归来,躺在甲板上看银河——红海的星空没有光污染,你会觉得整条银河在往海里流淌。

教学过程中你有没有碰到特别有意思或者印象深刻的学员?

曾有位60岁的德国大叔,他带着自制潜水电脑表来上课。当我们发现他算法里的减压模型比我们用的还要更保守时,反而从他那里学到了工业级的安全思维。最好的教学永远是双向的—水下没有年龄和资历,只有对规则的敬畏。

你会关注潜水装备的哪些特质?

可靠性、舒适度、功能、重量都是需要考量的方面。比如选带机械指针的潜水电脑(Shearwater Teric),即使电子屏故障仍有备份数据,个人觉得装备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合自己。

Vic Ling

SDI TDI教练训练官

Razor Go Side Mount官方教练

小红书:@九十九

那一次,在水下五米的能见度里,一切都模糊不清。正当Vic准备放弃时,一只海龟缓缓游过他的面镜前。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它看着我,我也看着它。”Vic说,“就像两个世界的居民第一次相遇。”

回到岸上后,Vic的脑海里全是那片深蓝。接下来的半年里,这个曾经的“旱鸭子”像着了魔似地钻研潜水技巧。2009年拿到OW证书的那天,他在潜水日志的第一页写道:“今天,我找到了通往另一个空间的路。”

看不见的海 看得见的感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Vic坦言香港的潜水点虽没有东南亚“明信片级”的清澈沙滩,却风浪稳定,是练技术的宝地。“很多人都说香港不适合潜水,”Vic一边整理装备一边笑着说,“但正是这些'不够完美'的潜点,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东西。”西贡浑浊的海水里,他学会了用身体感受水流;果洲群岛的暗礁间,他练就了精准的浮力控制和气瓶管理的技术。而且,香港潜水季节分明,漫长的南方夏季适合在本地长时间练习,等到了冬季则可以便捷地飞往东南亚继续探索提高技巧。

热爱、苦练再加上众多优质潜点的助攻,从第一次下潜到成为SDI/TDI教练训练官,Vic并未用很久的时间。但他说最难的考试不是深海技术,而是如何保持初心。“去年冬天,我差点就要放弃教学了,”他摩挲着磨损的调节器,“直到遇见一位特殊的盲人学生。”第一次下水时,Vic紧张得手心冒汗。“我看不见,但能感觉到。”在海底,盲人学生用指尖触摸珊瑚的纹路,用脸颊感受水温的变化,用耳廓聆听海底的声音。

“那堂课改变了我,”Vic望着训练池里练习的学员,“原来最美的风景不在眼里,在心里。”现在,他总会在教学中提醒学员:“闭上眼睛,感受呼吸,感受海洋。”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水面上投下晃动的光斑。Vic拿起面镜准备下水,他的动作依然利落,“我记得那时候他说,每次下潜都像回家,”Vic调整着配重带,“现在我终于懂了。”

技术潜水与装备信仰

作为RAZOR系统的资深教练,他最爱这套装备的“利索劲儿”— 像把瑞士军刀,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一点不多。尤其在钻洞穴、探沉船时,那些多余的带子啊、扣子啊最容易挂住东西,而这套装备就像条灵活的鱼,带着你轻松穿梭。

Vic教学生有三句口头禅:“动作要像机器人一样标准”、“眼睛要像雷达一样扫射四周”、“心里要像水一样平静”。他说技术潜水拼的不是胆子,是脑子。

在CCR(闭路循环器)、侧挂、沉船及洞穴潜水方面,Vic均有显著建树。他描述CCR潜水带来的宁静体验:“没有气泡干扰,只有自己平稳的呼吸。”侧挂潜水则提供了卓越的灵活性,装备极简,行动自如。沉船潜水则像翻阅历史,每艘船体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洞穴潜水则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因为在漆黑环境中,潜水员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

他对“装备信仰”的态度也十分明确,认为装备只是潜水工具,不应存在绝对的优劣之争。正确的选择应该基于潜水员的个人目标与潜水环境,例如CCR适用于长时间深潜,休闲短途潜水则可能显得过于复杂,会像穿西装去菜市场一样别扭。他特别强调:“选择潜水装备时,应当问自己‘这适合我的潜水风格吗?’而非盲目跟风。”

最让Vic着急的是,很多人一听技术潜水就摇头:“那不是在玩命吗?”其实恰恰相反,他们做的安全预案比机场安检还细致。Vic带的学员里,有娇小的女生,有发福的大叔,用他的话说:“只要你能系好安全带,就能学会技术潜水。”事实上,技术潜水比休闲潜水更重视安全性,每个潜水计划中的风险都经过了详细地计算。他尤其希望打破“技术潜水只适合硬核玩家”的偏见,指出任何人只要有耐心和纪律,都可以掌握技术潜水。

险境逃生 纪律与训练的胜利

Vic的潜水生涯里有过不少惊险时刻,但最让他后怕的,还是那次在70米深处的“爆瓶事件”。“嘶—”一声尖锐的漏气声突然在耳边响起,像被扎破的轮胎。他扭头一看,气瓶的O环崩了,高压气体正疯狂喷涌。关阀?根本来不及。短短十几秒,整瓶气就见了底。

“当时脑子里嗡的一声,”Vic回忆时说,多亏他死守着“1/3气量”的铁律—下潜用三分之一,回程用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保命。备用气瓶的指针还稳稳停在安全区。他利落地切换气源,朝搭档比了个向上的手势,两人像慢动作回放般,一米一米地往上浮。这时他的语气明显低沉了下来,若有所思地说道:“事后想想,平时的训练和纪律是救命的关键。”

但危险从来挡不住老陆对深蓝的向往。水下有险境,更有数不清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壮美景致。虽然Vic的浅点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他觉得最震撼的经历还是潜入潘家口水库,去探索被淹没的明代长城的那次体验:当手电的光束穿透幽暗的湖水,照见五百年前的砖石城墙时,时间仿佛在此凝固。青苔覆盖的城垛、依然挺立的敌楼,都在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那一刻,我触摸到的不仅是长城的砖石,更是一个民族沉入水下的记忆。

未完成之梦

未来,Vic希望拍摄一部关于洞穴潜水的纪录片,去探那些藏在洞穴深处的“水底秘境”。同时,他也计划开发更适合亚洲环境的技术潜水教学。他希望自己被记住,不是潜了多少地方,而是作为一个“认真的引路人”,教会大家如何安全地探索海洋。

在采访的结尾,我突然问了Vic一个提纲外的问题:如果现在再回看过去,你会对“刚开始潜水的自己”说些什么?

Vic顿了一顿,然后慢慢地说道:“别急,享受每一次呼吸。”那时的我总想快点潜得更深、挑战更难的潜点。现在我会告诉他,潜水的美不在于征服,而在于与水下世界的每一次对话。慢慢来,海会教你该知道的一切。

听说你会弹吉他,音乐和潜水之间有没有某种相似的“流动”?

吉他和潜水都是通往内心深处的通道。潜水时,水流滑过的感觉、呼吸的韵律,像首无声的曲子;弹吉他时,我特别喜欢在潜水后的夜晚,坐在家中随手即兴弹一段,特别治愈。

有没有一首你觉得最像“深潜”状态的歌?

想了很久,没有一首歌能完全代表深潜,但Jack Johnson的《Better Together》那种随性的节奏,总能让我的呼吸自然地慢下来。有时在水下,特别是在夜潜时看着月光穿透水面,这首歌的旋律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在脑海中。

平时不潜水时,你最享受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

像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i人,最享受独处的时光。平时不潜水,我喜欢待在家,跟我的三只猫窝在一起,阳台上放点爵士乐,翻一本书,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发呆看窗外的云。偶尔也会去海边散步,但还是独自一人、耳机里放着音乐的那种时刻最舒服。

你是吃货吗?有没有哪一座潜水城市让你留下“胃的记忆”?

哈哈,绝对是吃货!菲律宾的Subic是美食天堂,不仅有本地新鲜海鲜,还有各国料理汇聚。潜完水后,去餐厅点一盘蒜蓉虾,配上日式寿司拼盘,再来一杯冰凉的芒果沙冰,味蕾简直在开派对。每次去Subic,胃都比心更满足(笑)。

海平面之下,藏着另一个世界— 珊瑚摇曳的宫殿、沉睡百年的沉船、穿梭着荧光鱼群的洞穴……本期,我们为你精选全球8个值得专程飞去潜水的水域,从广西涠洲岛到斯瓦希里海的蓝色吟唱,从与鲨鱼共舞的刺激到探秘水下古城的震撼。无论你是刚拿到证的"小白",还是身经百战的资深玩家,总有一片蓝,会让你心甘情愿地坠入。

国内推荐

冷水里的海底森林与孤独之美

山东长岛

长岛是黄渤海的孤岛群,像一串沉睡在北方海风里的项链。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拥有极具挑战性的冷水潜水体验。

水肺潜水是这里的主角。岩礁、海带林、水母和海胆是这里的常客;潜下去是雾蒙蒙的蓝,却也别有洞天。5~10月是潜水季,适合干式潜水服或厚湿式装备。水中地形变化多端,适合进阶级别的水肺玩家。自由潜者也可在条件较好时尝试体验。

长岛仍保留传统渔村氛围,没有密集商业,物价比南方更为可亲,带着干净、清爽和原始感的旅行体验。

类型:水肺为主,自由潜冷门挑战地

特点:独特冷水生态、水母、海带林、岩礁区

亮点:水温低挑战性强,适合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探索

贴士:5~10月适潜,需穿干式潜水服,自带装备更佳

还能这么玩:住进渔家小院,清晨吃一碗鲅鱼水饺,骑车环岛拍灯塔。海鲜烧烤、日出观鲸、黄海风铃——都值得来一次北方海潜的非典型假期。

高原下的蓝 静水深流的自由潜地

云南抚仙湖

说到自由潜,大多数人会想到海,但真正深潜者都知道——中国最纯净的深潜体验,其实藏在云南。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淡水湖之一,湖面海拔1700米,水深可达150米以上,年均能见度8~12米。这里水温偏低、水压大,是国内自由潜训练的圣地,众多AIDA/SSI高级潜训都在此进行。对于想要突破个人深度、练习constant weight等技巧的潜水员来说,抚仙湖几乎是最理想的天然泳池。

湖畔小镇文庙、杞麓湖、海菜花湿地等人文与自然风光并存,民宿文化成熟,消费不高,是一场内陆与深蓝的意外联名。

类型:淡水自由潜圣地,国内深潜认证训练基地之一

特点:能见度极高(达10~12米)、水温偏冷、地势深达150米

亮点:海拔高、心理挑战大,适合进阶自由潜

贴士:适合训练AIDA/SSI高级课程,尤其是深度项目

还能这么玩:湖边骑行、早晨湿地摄影、晚餐来一份“铜锅豆花鱼”,夜晚泡一杯滇红,看群星倒映湖面,自然不言语,你已入境。

火山海底的温柔陷阱

广西涠洲岛

如果你厌倦了人声鼎沸的潜点,涠洲岛是那种安静得像海浪在耳边轻语的地方。它不像海南那样张扬,也没有深圳那么商业化。涠洲岛不是一座热闹的网红岛,它更像一位老人——沉默,但故事却足够惊艳。这座火山喷发形成的南海小岛,有着中国少有的珊瑚礁系统、火山岩岸与令人惊叹的海底地貌,成为越来越多潜水爱好者的心头好。

水下世界丰富多彩,能见度在5~15米之间,尤其5月~10月为最佳潜季,海龟、珊瑚、软体动物随处可见。岛上几家PADI认证的潜店提供从OW到AOW课程,还有自由潜AIDA1~3星的训练体系。水下地形既有初学者友好的沙地,也有中级水肺玩家喜欢的“火山断层区”。

物价方面,这里比三亚更实在,餐饮和住宿选择多样,海鲜几乎是“按斤送”。而冲浪、骑行、徒步火山口也能让非潜水日变得不枯燥。

类型:水肺 + 自由潜友好

特点:火山岛地貌、能见度5~15米、礁石与珊瑚丰富

亮点:全年适潜期长,淡季人少水清,适合初学者和水下摄影爱好者

贴士:岛上有NAUI、PADI认证潜店,自由潜也有课程可选

还能这么玩:打卡五彩滩日出、天主教堂石砖午后,晚上点一份烤生蚝搭配酸野啤酒,岛上的夏天就应该这么过。

国外推荐

海龟背上的珊瑚王国

菲律宾阿波岛Apo Island

如果你正在寻找亚洲物价、加勒比海生态、又不想遇 到一堆中国游 客,那么阿波岛(Apo Island)值得你记住。

这里是世界级海洋保护区,海龟与珊瑚的密度堪称亚洲之最。水肺潜水员可以在30米深处欣赏群舞的软珊瑚与礁鲷,自由潜者也能在清澈浪间与海龟并游。小岛无机动车,天然寂静,是理想的“深蓝冥想”空间。

阿波潜水季为11月至次年5月,几家当地潜店口碑极佳,价格亲民。住宿多为竹屋与家庭旅馆,岛上生活节奏缓慢,是身心都放空的好地方。

类型:水肺天堂,兼容自由潜

特点:世界级海洋保护区,海龟与软珊瑚密度惊人

亮点:环保管理极佳,适合浮潜、水肺和初级自由潜

贴士:从杜马盖地坐船前往,物价低、住宿朴实友好

还能这么玩:潜完浮到岸边晒太阳,一杯芒果冰沙,一本旧小说,黄昏时分爬上悬崖看火烧云落海,就像误入了一个海龟也不愿离开的乌托邦。

沙漠与深蓝之间 自由潜的圣坛

埃及达哈布Dahab

沙漠与深蓝之间 自由潜的圣坛在红海的旷野尽头,达哈布是自由潜者的天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

这里拥有世界著名的“蓝洞”(Blue Hole)与“Bells”潜点,地形奇特、透明度极高,适合高阶自由潜者训练技法与心理状态。水肺潜水者则可探索洞穴、珊瑚墙与海沟生态。最重要的是,这里价格亲民、阳光常年在线,是全球自由潜社群的大本营之一。

小镇布满训练机构、冥想馆与咖啡厅,宛如一个中东版的“潜水村”,但又不失埃及文化的粗犷与神秘。

类型:自由潜全球圣地,亦有水肺经典“蓝洞”

特点:地中海/红海交汇,水下能见度极佳,深度训练理想地

亮点:自由潜挑战地“Blue Hole”闻名全球,水肺亦能体验穿洞潜水

贴士:AIDA/SSI多认证学校密布,是许多国际自由潜教练训练的起点

还能这么玩:黎明前做一次海边冥想,中午潜入“蓝洞”挑战自我,晚上坐在贝都因人的地毯上吃烤鱼,星空是篝火的尽头,自由是最深的潜水器。

光之教堂下的潜水仪式

墨西哥塞诺特Cenotes

塞诺特(Cenotes)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独有的地下水洞系统,像是神留在人间的呼吸孔。

潜水者在水中穿越钟乳石、水晶通道与幽深的黑洞,仿佛一场水下的朝圣。水肺潜水是主要方式,部分浅水洞穴亦可进行自由潜练习。光线透过洞口打入水中形成耶稣光,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这里要求高等级潜水资格,是探索型潜水者的梦中之地。周边城市如图卢姆(Tulum)和坎昆(Cancun)生活便利,课程丰富,是一次身体与神经都需要全情投入的水下旅程。

类型:水肺/自由潜皆可,洞穴潜的神秘之旅

特点:天然石灰岩洞穴,淡水+海水交界,奇异光线折射

亮点: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潜点,适合喜欢挑战与摄影的人

贴士:尤卡坦半岛上潜店专业,适合已取得AOW或自由潜2星以上资格者

还能这么玩:潜水之余在图卢姆体验Mayan料理、徒步探古迹,黄昏在海边做冥想,晚上听玛雅人吹口笛,穿越已不止水下。

日式温柔的潜水岛

日本奄美大岛Amami Oshima

奄美大岛位于鹿儿岛与冲绳之间,是一块被低估的潜水宝藏。岛上水下生态完整,除了珊瑚、海龟、热带鱼,还有机会与锤头鲨、座头鲸邂逅。自由潜与水肺课程兼具,能见度高、服务精细,是体验“安静却强大”的日本式海潜的理想地。

比起冲绳,这里游客少、节奏慢、价格更亲民。岛民淳朴,气候温润,是那种“你不必离岛,也能度过最松弛假期”的地方。

类型:水肺 + 自由潜

特点:火山地貌、珊瑚、锤头鲨、海蛇、座头鲸可遇

亮点:比冲绳冷门,人少生态好,日本服务水平高

贴士:适合想感受静谧海洋文化与日式生活方式的人群

还能这么玩:泡一次露天海景温泉,品尝黑糖烧酒配刺身,租一辆电动车环岛听蝉鸣,晚上住进百年日式木屋,看海潮拍岸,像是走进宫崎骏没画完的片子……

潜进斯瓦希里海的蓝色吟唱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Zanzibar

非洲东岸的桑给巴尔群岛,是一处与世无争的印度洋秘境。如果你厌倦了太多人为痕迹的海岛度假,桑给巴尔将为你打开一扇连阳光都带着香料味的海蓝之门。这片岛屿拥有非洲最纯净的珊瑚礁系统之一,海水通透如镜,能见度常年保持在20米以上。水肺潜水者可以在Mnemba环礁、Tumbatu岛等经典潜点遇见海龟、海鳗、鲷鱼群、海豚甚至礁鲨;自由潜者则可在退潮时探索静谧泻湖或搭船远出挑战蓝水深潜。潜点适合从初学者到进阶者各种等级,课程价格比亚洲与欧洲便宜至少30%。

岛上的潜水文化尚属清新,潜店不多,但训练专业,装备齐全。大多教练来自欧洲或南非,采用PADI或SSI体系,课程安排轻松灵活,极适合“潜+躺”式旅客。

类型:水肺 + 自由潜初阶

特点:非洲东海岸,海水温暖、珊瑚密布、鱼群活跃

亮点:人少景美,极具原始海岛魅力,价格亲民

贴士:适合与东非草原之旅搭配(潜水+Safari)

还能这么玩:Spice Tour深入热带香料农园,亲手采摘丁香、肉豆蔻、香草,是一次感官的冒险。日落后,别错过Forodhani夜市,烤章鱼、海鲜比萨、甘蔗汁,搭配街头少年跳水比赛,是最真实的桑给巴尔浪漫。

金明

湿衣:BESTDIVE,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国产品牌,性价比很高,比国外潜水品牌湿衣价格低的同时性能还是最好的。许多新人入门买的第一件湿衣就是BESTDIVE,我作为新人买的第一件湿衣也是BESTDIVE,现在作为参加国际比赛的专业运动员穿的还是BESTDIVE。

脚蹼:我推荐意大利品牌CETMA Composites。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脚蹼品牌。走水非常好,碳纤维性能也非常好,价格适中。同样,我作为新人用的是CETMA Composites,现在比赛中用的依然是这个品牌。今年世锦赛中,90%运动员穿的都是CETMA Composites,在普通自由潜水爱好者中的市场占有率也非常高。这两个品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装备,比如说手套、袜子、鼻夹等等。

Ali侯健

潜水电脑:比如选带机械指针的潜水电脑(Shearwater Teric),即使电子屏故障仍有备份数据。

短喉管:推荐DIR风格的背飞长短喉系统,简化管线能降低缠绕风险。

1.潜好 BESTDIVE

自由潜湿衣(潜水服)

中国领先湿衣品牌,优秀的裁剪做工加上顶级的材料,在国际赛事中已受到国际顶级运动员的认可。

2.虎鲸 ORCATORCH

潜水聚光手电

在深海中光线微弱的环境下,聚光手电能为你照亮前方。机身采用高强度航空级铝材AL-6061-T6,表面军规三级硬质阳极氧化,耐海水腐蚀涂层处理。手电的最大光强达425000坎德拉,最大射程1300米。

3.佳明 GARMIN

Descent G2智能潜水电脑表

搭载水下更清晰的1.2英寸Amoled显示屏,更强大的潜水功能满足所有类型的潜水,无论是入门还是进阶潜水员,自由潜或是技术潜水都能满足需求。在设计过程中秉承环保理念,用于制造手表外壳、表圈和按键的材质来自回收的海洋塑料。

4.淼淼潜水 MIAODIVING

面镜/呼吸管

面镜采用广角防雾镜片,具备更开阔清晰的水下视野,裙边柔软贴合,更适合亚洲人脸型。正浮力呼吸管独具匠心,中间扁顶部宽的独到设计既方便佩戴又让我们的每一次换气都轻松自然,兼具颜值与性能。

5.钛途 TITO

钛合金在海水中耐腐蚀,可以代替手去探索海洋生物,也可以用来借力转弯。遇到突发状况时,可以用来敲击氧气瓶,发出声音呼唤同伴。

编辑-原晓、Alex Xi

新媒体编辑-Monster C

摄影-Kunn Liu

形象-石大昭

文字-刘怡帆、大头

制片、选角-水颜

美术-Iwai

模特-李靖

服装助理-阿莫、小邱

图片-大头、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