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夺嫡终极解密:雍正上位是康熙本意,还是精心策划的政变?

发布时间:2025-08-09 05:57  浏览量:1

从雍正皇帝继位开始,就背上了篡位的骂名。直到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康熙皇帝原本打算是,传位给十四阿哥胤祯的。

是雍正伙同隆科多,把“十”字加两笔,变成了“于”字,所以遗诏就从“传位十四阿哥”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雍正才得以登基为帝。

真相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不可能,坚决不可能。因为“于”这个字古时候是不用的,而是用“於”,“十”字加几笔也变不成“於”。

那么既然不可能的事,为什么被认定为事实呢?甚至有后世文人都写出了“吕四娘杀雍正”的版本。

主要原因是雍正继位之时,隆科多口头传达的康熙的遗旨,没有书面文本。直到雍正继位后的第二天才拿出了遗诏,而且只有满文的。

而当时用的是满汉两种文字,既然皇上留了遗诏,为什么只有满文版本而没有汉文版本?结果只有一种,就是遗诏是伪造的,雍正是篡取的皇位。

想要弄明白其中的原委,我们先从康熙晚年的夺嫡大战说起。康熙晚年,原本是立了皇后生的儿子胤礽为皇太子的。

由于康熙在位时间太长,太子实在等不及了,于是就有了谋反的理由,一度被康熙立了又废,废了又立。

因为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康熙的九个儿子参与其中。他们各自拉帮结派,彼此阴谋算计,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闹得朝堂上下,不得安宁,让康熙愤怒异常。

处置了最有实力争夺皇位,闹腾的最欢的太子和八阿哥。在这场“九龙夺嫡”的大战中,最不显山露水,最隐忍的四皇子胤禛(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祯,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

胤禛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他既不拉帮结派,也不高调出头,没事就参禅悟道,和老道和尚打成一片。

这和那些为皇位争得上窜下跳的,哥哥弟弟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得到了康熙的极度信任。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儿子弘历很得康熙喜欢。没错,就是乾隆皇帝,就是《甄嬛传》中甄嬛生的儿子。

而事实上甄嬛也是因为生了乾隆之后,地位才被抬起来的,一开始她只不过是雍正身边的侍妾格格,连福晋的名分都没有。

你看乾隆不但帮父亲争取到了皇位,也帮母亲争得“熹贵妃”的尊位。真是好儿子不用多,一个顶十个。

十四阿哥胤祯也是在这场夺嫡之战中,被康熙赏识的。他虽然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是他和自己亲哥的关系并不好。

反而是和八阿哥胤禩的关系很好,所以是八阿哥的支持者。

公元1708年,在第一次太子被废的事件中,八阿哥胤禩由于表现过于突出,被康熙责罚时,十四阿哥竟然挺身而出替八阿哥说话。

气的康熙差点没一刀砍了他,多亏众人求情,才被挨了20板子的惩罚。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康熙觉得他对兄弟有情有义,忠厚老实,反而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就这样,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成为康熙心中未来储君的人选,在康熙心中对十四阿哥或许更器重一些。

公元1718年,康熙57年,准格尔部出兵西藏,西藏请求清朝出兵救援。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加封大将军王。用天子亲征专用的装备率军出征。

也就是说,相当于代替皇上御驾亲征,这级别相当高了。临出征之前,康熙还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所有的王公贵族,朝廷重臣全部盛装出席,来给胤祯送行,场面相当宏大。

康熙高调让胤祯挂帅出征,很明显是给他创造立功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升他的地位。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朝臣们更是心知肚明,皇上这是在为十四皇子的将来铺路呢。

如果西北战事结束,胤祯凯旋,皇位恐怕还真落不到雍正头上。是的,我说的是如果,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宫斗剧里,雍正总被塑造成“阴谋家”:篡改遗诏、毒害康熙、屠戮兄弟……但冯尔康在书中直言:“这些幻象该打破了。”

翻开史料你会发现:康熙晚年的储位之争,远比影视剧情更残酷。老大被圈禁至死,老二两立两废,老八被斥“辛者库贱妇所生”,老十四手握重兵却远在西北……而看似低调的老四胤禛(雍正),究竟凭什么从这场血雨腥风中杀出重围?

书中没有戏说,只有对清代档案、实录、民间传说的逐字辨析。你会看到:康熙临终前的真实状态、遗诏的文字细节、甚至“传位十四子”改“传位于四子”的传言漏洞。原来,连汉字的繁简体差异,都藏着破解谜案的关键。

篡位、合法还是自立?三大异说背后的权力真相

关于雍正继位,史学界吵了百年:

篡位说:康熙本想传位给老十四,雍正改了遗诏?

合法说:康熙早就属意老四,遗诏字字千钧?

自立说:康熙没指定继承人,雍正趁机夺权?

91岁冯尔康:史学的生命在于说真话

冯尔康,国内清史研究的标杆人物,著有《雍正传》《清史史料学》等经典著作的学界大家。如今,90岁高龄的他全新修订代表作《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带着150千字的扎实考证,为我们拨开300年的历史迷雾。

他翻遍了《清圣祖实录》《大义觉迷录》,甚至比对了台湾地区保存的清代档案,最终指出:“纠结于康熙临终那一夜的细节,不如看清整个储位之争的逻辑。”

比如,康熙为何让雍正负责祭祀?为何在老十四出征时,让雍正留在京城?这些看似平常的安排,藏着帝王心术的密码。而雍正登基后,为何一边清算兄弟,一边推行“摊丁入亩”?原来,继位的合法性危机,早已注定了他“严猛治国”的选择。

不止是一个皇帝的故事,更是一部封建皇权教科书

很多人读雍正,只看到宫斗的狗血;冯尔康告诉你,读懂雍正继位,就读懂了中国封建政治的底层逻辑:

为何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本质是储位制度的崩塌?

雍正发明的“秘密立储制”,如何延续了清朝的统治?

帝王的“真性情”与“冷酷权术”,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相?

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却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当权力成为唯一的信仰,父子反目、兄弟相残不过是必然。就像雍正那句著名的“朕就是这样汉子”,既是真性情的流露,也是对质疑者的强硬回击,这份复杂,才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

这本《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作为冯尔康90岁的修订力作,它还原了真实的雍正与“九子夺嫡”,还原了康熙驾崩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别再被影视剧的幻象迷惑了。翻开这本书,让清史泰斗带你回到康熙驾崩的那个夜晚,看看权力旋涡中,一个帝王的挣扎与抉择。

毕竟,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的故事,而是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