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之祖,必读经典|《轩辕黄帝阴符经》

发布时间:2025-08-07 01:06  浏览量:1

《黄帝阴符经》,全称《轩辕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撰,但成书年代大致为战国时期。传说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此书,此后传抄流行于世。

唐代李筌将《阴符经》分为三章。第一章“神仙抱一演道”,讲述天道阴阳之理,强调按自然规律处理人事;第二章“富国安人演法”,主要说明天地、万物与人之间存在“相盗”的关系,认为只有三盗(互相窃取)相宜,天、地、人才能相安;第三章“强兵战胜演术”,以用兵之道为例,提倡顺应天道,实现天人合一。

原经本意是以老庄的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思想为基础,阐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天理之妙,谓之阴符。盖谓人事必须暗合天机”。认为天地阴阳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存在有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圣人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行为举动皆不违自然规律、合乎天道法则,则养生治国用兵皆得其宜。

此书对后世道教有极大影响,唐宋以后被当作与《老子》《周易参同契》齐名的丹经之祖。

又与《道德经》一起被奉为道家双璧,道家更视其“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

唐代欧阳询小楷《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的历代注疏著作有一百余种。在道家、道教著作中,其注疏之多仅次于《道德经》和《南华真经》。

宋元道士多以内丹功法释经,故又为内丹功法秘。

宋元以后,更成为道教内丹术的经典之一,一般都将它和《道德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并列,作为内丹修炼的基本经典。

朱熹在注《阴符经》时,即非常赞赏其中的“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几句话,他说:“四句说得极妙。”又说:“浸字下得最好。”

“神仙抱一演道章上”,主要围绕顺应天道、把握自然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修身行事展开论述,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洞察自然和人心的变化,通过遵循天道来规范自身行为,以达到掌控万物、实现自我修炼的目的。

(南北朝) 佚名 著《黄帝阴符经》黄帝阴符经,正统道藏本,第1页。

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有四:一是强调观察并执行天道,认为掌握此道便能尽知事理。指出天有“五贼”,能洞察者可昌盛,且要将对“五贼”的认知存于心中,并在自然中实践运用,如此便能掌控宇宙、化生万物。二是阐述天性与人性、人心与天机的联系,主张依据天道来安定人心。同时说明天、地、人各自发动“杀机”时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当天人与人事共同发动“杀机”时,万事变化就有了确定的基础。三是提出人的本性有巧拙之分,应懂得隐藏。九窍的邪念关键在于把握“三要”,以此控制动静。以“火生于木”“奸生于国”为例,说明事物内部隐患爆发会带来严重后果,知晓此理并加以修炼的人就是圣人。四是点明自然有生有杀是道的常理,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

“富国安民演法章中”则是围绕天地、万物与人之间的“盗”的关系展开论述,核心在于阐述如何达成和谐与安定。

(南北朝) 佚名 著《黄帝阴符经》黄帝阴符经 《富国安民演法章中》,正统道藏本,第1页。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指出天地、万物、人之间相互为“盗”,即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当这三种“盗”的关系处理得当,天、地、人三才就能各安其位。

第二,说明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按时令饮食,人体各器官就能调理顺畅;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时机行动,万物变化就能安稳有序。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神奇的表象,却不了解看似平常之处蕴含的神奇原理。

第三,强调日月运行有其规律,事物大小有其定数,圣人依据这些规律成就功业,神明的智慧也由此产生。而这种“盗”的关键时机和规律,天下人难以察觉和知晓。

最后表明君子若掌握此道能用于自我修养,而小人若得到,可能会因误解而做出轻率的行为。

“强兵战胜演术章下”,主要探讨了军事策略、自然规律、人性以及阴阳变化等方面的道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智慧,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以达到趋利避害、成就事业的目的。

这段经文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涉及到人的专注能力、内心与外界的关系、自然规律的运行、事物的辩证转化以及圣人应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等多个方面,对人们认识世界、处理事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黄帝阴符经》言简而意远,文约而理奥,对当下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察上天运行的规律,遵循上天的运作方式,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都掌握了。

2.“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存在着“五贼”(道教谓命、物、时、功、神为五贼 ,也有观点认为是五行相贼,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能够洞察这“五贼”的人会繁荣昌盛。将对“五贼”的理解存于心中,并依此顺应天道去行事。如此,宇宙虽广阔,却仿佛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万物的变化也能在自身有所体现。

3.“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上天的本性,是人类存在的根本;而人心,则充满了机巧和变化。所以要依据上天的法则,来规范人心。

4.“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当上天出现“杀机”(可理解为五行相克等自然变化的剧烈状态),会使星宿的位置发生改变;当地球出现“杀机”,龙蛇等会从潜伏状态中出来活动;当人产生“杀机”,会使天地的秩序发生动荡;如果天和人同时出现“杀机”并相互呼应,那么万物变化的基础就得以确定。

5.“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人的本性有灵巧和笨拙之分,但都可以隐藏起来。人体九个窍穴(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后阴)沾染外邪的关键,在于耳、目、口这“三要”(道家谓耳、目、口为三要),它们的动与静会影响是否沾染外邪。

6.“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火从木中产生,一旦引发灾祸必然难以控制;奸邪在国家中滋生,时机一到国家就会崩溃。明白这些道理并加以修炼的人,就可以称为圣人。

7.“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万物的生和杀,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道”的内在逻辑。

8.“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盲人善于聆听声音,聋子善于观察景象。如果能断绝某一个方面的利益诱惑,集中精力于一点,那么用兵的效力就能增强十倍;若能日夜反复修炼这种专注的功夫,用兵的效力就能增强万倍。

这里以盲人听力好、聋子视力好为例,说明人若专注于某一方面,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强调在军事或其他事务中,集中精力、排除干扰的重要性。

9.“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的心思因外界事物而产生,也因外界事物而消亡,关键在于眼睛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指出了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界事物密切相关,眼睛是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它会引发人的各种心思和欲望。

10.“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上天看似没有特别的恩惠给予万物,但实际上最大的恩惠就蕴含其中。就像迅雷烈风这样的自然现象,虽然看似猛烈、无情,但它们是自然运行的一部分,促使万物蠢蠢而动、生长变化。说明自然规律看似没有刻意地对万物进行关照,但却在无形中给予了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南北朝) 佚名 著《黄帝阴符经》黄帝阴符经 《强兵战胜演术章下》,正统道藏本,第2页。

11.“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真正的快乐是本性宽裕,真正的宁静是本性廉洁。上天看似极为自私地运行着自身规律,但它的作用却是极为公正无私的。控制事物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气机。

阐述了真正的快乐和宁静源于内心的状态。上天按照自身规律运行,对万物一视同仁,体现了自然的公正性。而“禽之制在气”强调了把握事物关键和时机的重要性。

12.“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生是死的根源,死是生的根源。恩是从害中产生的,害也是从恩中产生的。这体现了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生会走向死,而死又可能孕育新的生;给予恩惠可能会带来危害,而遭受危害也可能会带来恩惠。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生和死、恩和害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13.“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愚蠢的人认为天地的纹理、规律是神圣不可捉摸的,而我认为根据时势和事物的纹理、规律去思考才是明智的。别人用欺诈的手段来对待愚人,我凭借不做愚蠢之事而成为圣人;别人期望自己成为圣人,我不刻意去期望自己成为圣人。对比了愚人和智者的不同观念和做法,强调要依据实际情况和事物规律来行事,而不是盲目遵循传统或追求虚名。

14.“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寖,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自然的规律是宁静的,所以天地万物得以生长。天地的规律是逐渐发展、渗透的,所以阴阳相互胜负、消长。阴阳相互推动,事物的变化就会顺利进行。这里的“寖”取“逐渐”之意。阐述了自然的本质是宁静的,这种宁静孕育了万物。天地的运行使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5.“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因此,圣人知道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以会根据自然规律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强调圣人应遵循自然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法则。

16.“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极度宁静的道理,是历法和律数所不能完全契合、解释的。于是有了奇妙的器物(这里可理解为某种神秘的理论、方法或工具),由此产生了世间万象。八卦和甲子(古代用于占卜、推算的符号和方法),其中蕴含着神奇的机变,如同鬼神一般难以捉摸。阴阳相互胜负的法术,明显地超越了具体的形象(达到了一种抽象的、高深的境界)。

《黄帝阴符经》全文如下:

黄帝阴符经

神仙抱一演道章上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国安民演法章中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下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以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寖,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北宋郭忠恕篆书黄帝阴符经(三体阴符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