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从岫岩玉看玉文化普及推广使用过程(三)
发布时间:2025-08-09 10:41 浏览量:1
在我国广袤的东北地区,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我国北方出产岫岩玉最大的矿山而著称于世。
岫岩玉,这种质地温润、色泽绚丽的玉石,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玉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岫岩县和海城市析木镇两地所蕴藏的丰富岫玉矿资源来看,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回溯到距今8000年,在内蒙古赤峰地区曾出现过用玉的小高潮。
然而,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是,从岫岩和析木镇到内蒙古赤峰地区,其间约有1000里(约500千米)的漫长路途。
在那个交通极为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如此远距离的玉料运输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呢?这无疑是一个困扰了大批专家许久的谜题。
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大多被自岫岩向辽西和内蒙古东部输送玉材的路线方向所牵引,他们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试图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但即便如此,这个谜题依然像一团迷雾,让人难以看清真相。
实际上,在岫岩的西邻——海城市,其析木玉有着更为久远且独特的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当地的先民就已经开始采用析木玉来制作玉石器工具。
这一发现,将析木玉的使用历史大大提前,也为研究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析木玉产区主要集中在海城市的海城河流域,这里有名的产地有三处,分别是析木镇、孤山镇和马风镇。
按照产地地名,相应地将产出的析木玉称为析木料、孤山料和马风料。
析木玉之所以闻名遐迩,与其卓越的品质密不可分。
它质地细腻温润,触摸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轻抚。
其玉色更是绿得喜人,那种清新而又浓郁的绿色,宛如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森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当地的人们对析木玉喜爱有加,美称其为“析木绿”。
这种绿色的析木玉,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许多玉石专家认为,析木玉的绿色代表着自然、和谐与生机,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岫岩西北方向的海城孤山镇,有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小孤山仙人洞。
这里发现了距今3万 - 2万年的古人类遗址。
这是一处天然洞穴,洞口幽深,仿佛隐藏着无数远古的秘密。
如今,它不仅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也是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
当人们走进这个洞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
洞穴内的石壁上,可能还残留着古人类生活的痕迹,那些模糊的印记,能够引发人们关于穴居人、野人生活的许多猜想。
考古学家们在这里进行了细致的发掘和研究。
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遗物,如石器、骨器等。这些遗物见证了远古人类在这里的生活场景,让我们能够想象到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
他们可能在洞穴中躲避风雨和野兽的侵袭,用析木玉制作的工具进行狩猎、采集和生活劳作。
小孤山仙人洞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远古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从析木玉的开采和使用,到玉料的长途运输谜题,再到小孤山仙人洞所承载的远古记忆,这一切都构成了岫岩和海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
它们不仅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终有一天能够解开这些谜题,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的祖先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同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继续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海城河,其源头始于小孤山。回溯至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强烈地震。
地震过后,仙人洞附近的河滩上蓦然出现了几十个深坑。这一奇异的现象,立刻吸引了地质专家的目光。
他们怀着好奇与探究之心来到此处,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数万年前的动物化石。
这一发现,如同在平静的历史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为后续的考古发掘埋下了伏笔。
1983年,文物工作者正式开启了对这片区域的发掘工作。他们秉持着严谨细致的态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探寻着历史的痕迹。
1985年第1期的《人类学学报》发表了《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这份简报宛如一扇窗口,向世人展示了此次发掘的丰硕成果。
其中报道了38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石制品,还有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制品及装饰品。
这些珍贵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代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骨针和穿孔兽牙,与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的同类物品极为相似。
这种跨越时空的相似性,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奇妙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某种共通性。
这些文物犹如时光的使者,将几万年前生活在海城地区古人类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生动地还原在我们眼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有2件岫玉石器(打制玉手斧),它们的出现意义非凡,将东亚先民使用玉的时间,确切地定格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2001年,国务院公布海城仙人洞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举措,是对该遗址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高度认可。
我国最早开采和利用岫岩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 - 1万年,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通过对仙人洞遗址玉石片的深入分析,学者们指出该玉制品属于岫岩透闪石玉。
其所属地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绝对年代经测定是距今3万 - 2万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相关的两篇文章发表后,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这大致反映出学者们对小孤山玉器发现的不知情或不认可态度。
究其主要原因,是对玉器的判断标准存在差异。
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一件物品并非为审美而生产的饰品,也不是为祭祀而生产的法器,仅仅是玉质的工具,如手斧,那么它究竟算不算玉器呢?在此,我们不打算陷入关于玉器定义标准的争论之中,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岫岩玉矿资源区的开发史意义。
2万年前的仙人洞先民,凭借着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和生存的智慧,就地取材,采用岫岩玉(析木玉)制作工具。
这一行为,延续的是旧石器时代的工业传统,是远古人类在艰苦环境中适应和改造世界的生动体现。
而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先民同样采用岫岩玉制作饰品和法器,但他们并非就地取材,而是进行了远距离运输。
这一转变,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交流与贸易逐渐兴起。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万 - 8000年之间,在岫岩、海城和赤峰这400多千米的广袤区域内,日后还会有新的考古材料出土。
这些新的发现,将如同拼图中的关键碎片,逐渐填补历史的巨大空缺,让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和岫岩玉的开发利用历史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