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战神,为何获希特勒宠爱?真神假神?「第1集」

发布时间:2025-08-09 10:37  浏览量:1

1944年10月14日,隆美尔这位曾经在二战北非战场让盟军闻风丧胆的“沙漠之狐”,在一辆小轿车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一年,距离他和希特勒第一次见面,刚好10年。

很多评论家认为,隆美尔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扬,主要在于希特勒的宣传,因为他需要一个强悍、进取的军人偶像,来激发德军将士对成功的渴望。然而,邪恶终归无法战胜正义,纳粹的倒台只是时间问题。只是我们想要了解的是,“封神”的隆美尔,究竟是真神还是被宣传机器推动的流量明星?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东部有一个小县城,叫海登海姆。1891年11月15日中午,埃尔温.隆美尔校长正在给学生上课,他的妻子海伦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老埃尔温.隆美尔,用自己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叫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

隆美尔家族和军方没有什么太深的关系,只是老隆美尔和哥哥卡尔,都先后服过两年兵役。老隆美尔是当地中学的校长和数学老师,祖上几代也都是教师。隆美尔从小体弱多病,所以大概率也是要走父亲的路。而母亲海伦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州地方行政长官。

小时候的隆美尔不喜欢读书,也不爱游戏,甚至很少参加活动。直到10岁时,因为身材矮小,而普鲁士民族又普遍尚武,所以他经常被人嘲笑,最终激起了他的上进心,开始变的活跃,并加强锻炼。

隆美尔的理科思维很好,由于喜欢机械,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维修飞艇的工程师。实际上,就在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不久,14岁的隆美尔就和好朋友特尔制作出了一架完整的微型盒式滑翔机。

1909年,隆美尔上中学6年级,这是他入伍前的最高学历。这一年,他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从此对体育失去了兴趣,开始一门心思研究机械,而这阴差阳错的为自己将来领导一直机械化部队打下了基础。

身为一个老学究,老隆美尔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给当地的炮兵部队写了以一封信推荐儿子,结果被拒绝了。之后他又给步兵部队提申请,体检时发现隆美尔有疝气。于是老隆美尔就给儿子安排了手术,就这样,19岁的隆美尔参军了。

1910年7月19日,19岁的隆美尔正式加入驻魏因加藤的皇家陆军“威廉一世皇帝”符腾堡第6步兵团,成为一名下级军官候补生。起初他在连部做勤务工作,3个月后被提升为下士,6个月后成为中士。

隆美尔的母亲海伦也认为当兵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从军士做到军官,到哪儿都不容易。所以她为数不多的动用自己父亲作为州长的影响力,给隆美尔找了一条捷径,上军校。于是,入伍半年多的隆美尔,就被送到了波罗的海岸边的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进行培训。

但泽是波兰的一个海港城市,1793年被普鲁士占领之后,就一直属于德国。平时的军训十分严格,虽然隆美尔的身材瘦弱,但射击和操练都非常出色。

当时,驻军的军官团队经常举办舞会,又有很多当地的年轻姑娘参加。起初,隆美尔因为身材原因,不太喜欢参加,但在一次他被战友拖着参加的舞会上,他遇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姑娘露西,被她迷的神魂颠倒。

露西,全名露西.玛利亚.莫林,是意大利和波兰的混血儿,这年她刚满17岁。不过,这场热恋持续了不长时间。经过8个月的培训,隆美尔顺利从军校毕业,当时校长给的评价很高,说他“性格倔强、意志坚韧不拔、热情活泼、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有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很能干的军人。

1912年1月27日,隆美尔获得少尉军衔,重新回到符腾堡第6步兵团。此后,隆美尔只能靠书信和露西保持联络。

回到部队后,隆美尔主要负责新兵训练工作。每天的生活枯燥乏味,并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夜生活,相反,这里的姑娘比但泽的姑娘更加开发。但是,隆美尔实际上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在一个安静的野外,一边散步一边读书。

不久,隆美尔平静的生活被家庭变故打破了,父亲老隆美尔去世了。经历了父亲的去世,隆美尔开始思考国家命运、家族命运和自己的命运,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军人生涯一定要有所建树,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

就在隆美尔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没多久,发生了一件让他遗憾终生的事情。有一天,隆美尔正在郊外一边看书一边思考问题,突然听到有人喊他,他转头一看,一个姑娘骑自行车撞树上了。隆美尔赶忙帮忙把车子修正,姑娘除了道谢之外,还告诉她自己名叫:瓦贝卡.史坦慕尔。

这个事儿,本来隆美尔早就忘了,但也许是命中注定,隆美尔得了严重的胃病,去医院治时发现,瓦贝尔正是医院的医护人员。

隆美尔住院期间,瓦贝尔对他倍加关心,悉心照料。虽然感情没升温,但终究是没憋住,这年秋天,瓦贝尔怀孕了,这让隆美尔有很强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既对不起露西,又伤害了瓦贝卡。没办法,他只能请求瓦贝卡的原谅,并让她不要公开此事,如果孩子生下来,他会支付全部的生活费用。结果瓦贝卡还真就生下了一个女孩儿,取名歌露特。隆美尔后来也请妻子露西宽恕他的过错。之后每次给女儿歌路特写信,最后的署名都是“爱你的叔叔”。

病愈归队后,隆美尔怀着亡父和瓦贝卡的负疚感努力工作,由于表现突出,没多久就被提升为中尉。

1914年年初,隆美尔开始忙起来,因为这一年团里的新兵增加了好几倍,隆美尔也预感到,这是在为战争做准备。3月份,隆美尔被调到了皇家陆军第3野战炮兵团。德军一直都十分重视炮兵建设,装备明显好于其他欧洲国家,但炮兵的训练却不尽人意,所以隆美尔抓住机会,一边如饥似渴的学习炮兵知识,一边组织连队训练,这也为他后来发明用高射炮打坦克奠定了基础。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裴迪南遇刺,威廉二世立刻怂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并在7月31号迫不及待的宣布德国进入“战争危急状态”。

从穿上军装那一刻起,想要建功立业的隆美尔,就时刻祈求战争可以快点到来,这回终于他如愿了。7月31号,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三天后,俄国沙皇开始总动员,准备插手巴尔干。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国,8月1号,德国对俄宣战;3号,对法国宣战;4号,入侵比利时;同日,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为由,对德宣战;23号,日本对德国宣战,25后又对奥匈帝国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8月初,在隆美尔的强烈要求下,他又调回第6步兵团,担任该团第2营第7连的一个排长,5号随部队开赴前线。

1914年8月,德国东、西两线几乎同时开战。西线德军按“施里芬计划”向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进攻,然后向南迂回,避开法军主力兵团,直驱巴黎;接着在巴黎以西展开大规模的包围行动,将法军的主力逼到法国东部边境,然后会同在此战斗的德军主力全歼法军。而隆美尔所在的部队,就是前往西线。

8月20号,德军拿下比利时后,兵分五路,直指法国北部。23号,隆美尔所在的排,在比利时战场上与法军交火,这是隆美尔人生的第一次实战。上司交给他的任务,是对附近的百里村进行侦查。此前他已经巡逻的24小时,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但接到命令后,立刻就带着全排出发了。他们在村子里遭到法军的狙击,隆美尔吩咐部队原地待命,自己带着三名士兵继续往前摸。摸进去后发现,里面有20多名法军,双方力量悬殊,但隆美尔来不及考虑,大叫一声就冲了过去,他一边跑一边开枪,几个法军士兵应声倒地。这时,排里的其他士兵听到枪声冲了进来,很快就把村里的敌人全部肃清。

进入9月,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西线上,由于德国步兵机动速度太慢,没能实现大规模的迂回包围,导致法军顺利逃出了包围圈。德国原计划的“速战速决”破产了。

9月3号,法国政府被迫撤出巴黎,前往波尔多;英军也紧随其后,步步后撤。法军和英国远征军撤到了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法军总参谋长约瑟夫抓住机会,准备反攻。而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知道法军要反击,考虑到西线德军力量不足,就在9月4号命令部队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而德第1集团军司令克鲁克则继续率军南下,形成与联军反击的态势。

结果,8号,克鲁克刚撤到马恩河北岸,法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就逼近马恩河,对德第1集团军形成了包围。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双方有152万人参战,法军以死亡2.1万人,伤12.2万人的代价,换取了德军1.3万人死亡,17.3万人受伤的胜利。最重要的是,这场战役扭转了“德进法退”的战局。小毛奇也因为指挥失误被撤职,法尔肯海恩接任。

9月24号,隆美尔率部抵达瓦伦尼斯,在这里,他又一次孤军奋战,以一只空步枪和三名法军肉搏,在左腿被榴弹打伤的情况下,还俘虏了他们。这让他获得了人生第一枚勋章--二级铁十字勋章。

1915年1月,隆美尔伤好归队,当时,德军第6步兵团正在阿贡纳斯森林里和法军进行堑壕战,双方打的难舍难分,疲惫不堪。隆美尔分析了敌我形势,建议主动出击。两周后,他率领一队士兵主动向法军发起进攻,由于行动突然,阵地上的法军都蒙了。隆美尔率先爬过100多米的铁刺网,一口气攻下法军4个地堡,然后用这4个地堡打退了法军一个营的反攻。法军愤怒不已,开始大规模反攻。隆美尔知道肯定打不过,就在法军反攻前,带部队撤出了阵地。整个战斗,隆美尔只损失了12个人。这次行动,又让他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这么高荣誉的尉级军官,开始在团里小有名气。

从这场战役开始,隆美尔形成了自己的战斗风格,不管作战规模大小,一有机会就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把敌人的阵脚打乱。不过,德军的其他部队并没有像隆美尔那样主动进攻,这种僵局在西线战场上一直持续到1917年。

1915年10月,隆美尔被派到符腾堡山地营第2连担任指挥官。这个山地营是一个加强营,全营有6个步兵连和6个山地机枪连,比普通步兵营大了差不多一倍,但实际上编制并不齐,训练也不到位。

不过,组建山地营的目的并不是团队作战,而是各个连单独在山地作战,属于特种突击部队,这是隆美尔喜欢干的。为了适应战场需要,整整一年时间,隆美尔都在训练自己的连队。前线的战事如火如荼,隆美尔也是心急如焚,好在他和露西的爱情故事瓜熟蒂落。1916年11月27日,他请假去到但泽,和分别两年多的露西举行了婚礼。那年,隆美尔25岁,露西22岁。然而,新婚半个月,隆美尔就接到命令,他所属的山地营即将奔赴前线。

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比较晚,此前他们一直在利比亚作战,政府一直保持中立态度。有影响力的社会党人贝尼托.墨索里尼在报纸上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利用工人阶级的鲜血争夺利益的战争,它只能使我们回到野蛮时代。如果意大利政府表现出任何破坏中立的立场而倾向于三国同盟,那么意大利无产阶级只有一种选择:举行起义。结果,没多久,法国就给墨索里尼送去了银子,于是他的立场立马就改变了,开始宣扬“从中立到相对中立”,还预言德、奥必将失败,鼓动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参战,不久他还应征入伍。

关于墨索里尼,我们挖个坑,意大利法西斯的崛起,和教皇脱不开关系。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点赞关注一下,点赞过万,我们就出一期。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终于向奥匈帝国宣战,出动了四个集团军,包括35个师共计87万人,大部分都用来入侵奥匈帝国。

当时,奥匈帝国的大部分兵力都在俄国,此时能集结起来的,不过20多个师,因此只能以防御为主。但是,意、奥边境长达800多公里,而且还有阿尔卑斯山这个天然屏障,双方就在这里对峙,一年之内在伊松佐河地区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战役,都没能决出胜负。意军也因为缺乏重炮和弹药,又不熟悉阵地攻防战,到年底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共计伤亡17.7万人,歼灭奥军11.7万人,算是有效牵制住了奥军在本土的25个师。奥军的损失虽然少于意军,并在本土的总兵力有限,就有点招架不住,只能向德国求助。

而此时,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打的很吃力,俄军在1916年夏季进攻时就突破了德、奥联军的防线。抛开政治不谈,单单从军事上,奥匈帝国是德国的东线侧翼,在德国东、西两线作战时,奥匈帝国起到了保护侧翼的作用,所以不能有失。没办法,德皇被迫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支援东线。根据命令,隆美尔的山地营就被抽离西线战场,前往罗马尼亚。之后没多长时间,隆美尔有返回法国前线,然后又匆匆回到对俄作战前线。期间,隆美尔被一颗子弹穿透左臂,简单包扎了一下又坚持战斗了两个星期。

9月24日,山地营奉命调往另一个更紧迫的战场,意大利北部。意大利战线和法国战线完全不同,法国是一马平川,而意大利是层峦叠嶂,正好适合隆美尔的山地连。

1917年10月24日到12月26日,德、奥联军对意军发起了伊松佐河战役的最后一战,卡波雷托战役。参与这场战役的德奥联军,包括德国第14集团军,奥匈帝国的第2、第10集团军,共计15个师,对阵意大利第2集团军,共计25个师。

也许是隆美尔对战争的渴望感动的上天,给了他更多发挥军事才能得机会。伊松佐河防线的制高点,主要有高耸入云的蒙特山、库克山、1114号高地和克洛弗拉山脊,每个制高点都由意军精良的大炮把守。

意大利战线的德奥联军最高指挥官冯.贝洛将军承诺,谁能拿下1114高地和蒙特山主峰,就可以获得普鲁士军队的最高勋章。所以各个基层指挥官都卯足了劲,隆美尔也不例外。

10月24日,德国第四集团军从卡波雷托向意军发起猛攻,并由奥军第2、第10集团军支援。为了突破克洛弗拉阵地,隆美尔率部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很快就占领了一个小山峰。接着就是克洛弗拉山主峰,结果被意军构筑的炮兵阵地给拦住了。隆美尔来到阵前,发现1114高地,是通往克洛弗拉主峰的咽喉,通道过于狭窄过不去,只能迂回攻占克洛弗拉山的山脊。找到突破口后,隆美尔带队连夜穿插,爬上了800多米的山脊,直取南端的库克山。第二天清晨,隆美尔突然闯入意军阵地,打了意军措手不及,经过三个小时的战斗,隆美尔攻占了第一制高点,库克山。

1114号阵地的意军突然发现隆美尔出现在自己身后,顿时陷入恐慌,也失去了坚守的决心,德军舒尔那中尉的连队,就趁机拿下了1114号高地。这样以来,舒尔那就得到了第一枚勋功章,蓝马克思勋章。

隆美尔知道后气坏了,赶紧找自己的营长诉苦,但营长劝他忘了这个事儿,毕竟舒尔那先进入1114高地是不争的事实。隆美尔委屈的不行,但也没办法,只能服从命令。

接下来就是攻占蒙特山的主峰了,攻下这个山头也能拿到一枚“蓝马克思”勋章。为了争取这枚勋章,隆美尔故技重施,迂回到敌后进行快速突击。这个时候,天突然下起小雪,他们攀爬的悬崖峭壁,即便是熟练的山里人爬起来也很困难,负重稍微重一点就容易掉下去。爬了一晚上,天蒙蒙亮时,隆美尔的连队就越过了蒙特山山梁,插进了意军在主峰上的前沿阵地。

这个时候,几乎每一块石头下面,都埋伏着一名意大利士兵和一挺机枪。隆美尔一马当先,端着机枪就朝意军扫射,遭到突袭的意军试图躲进沟壑里。这时,德军另一个团的先遣队也越过山梁猛冲过来,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1500多名意军没一会儿就投降了。一个连的兵力,俘虏了这么多敌军,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攻占主峰后,隆美尔骄傲的打出了一发白色,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宣告自己胜利了。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宣布,蒙特山主峰是由西里西亚指挥官斯奈伯上位攻克。但实际上,斯奈克攻占的是另一个山峰的阵地,距离蒙特山主峰很近。但远在柏林的鲁登道夫才不知道一个偏僻的意大利山头到底在哪。就这样,本属于隆美尔的勋章又飞了。不过这一次,隆美尔没怂,直接给阿尔卑斯战区总司令贝罗写信控诉,结果等来的却是沉默。

隆美尔视荣誉高过一切,但这个事儿并没有影响他的战斗力,两天后,隆美尔就抢占了山下的一个隘口,顺着它往下走,就是意大利防线的中枢,隆格诺恩镇。它链接着西、北、南方,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通往隆格诺恩的道路打开了,距离镇子约800米有一条河,意军在河对岸用机枪构成了交叉火力网。当隆美尔准备过桥时,直接被机枪压的抬不起头。没办法,隆美尔再一次迂回,跑到河下游,蹚着冰水过了河。等到隆美尔到达河岸阵地时,发现自己团的好几个连也在渡河,他连忙让机枪排全力掩护队友过河,自己带着20几个人,包抄到隆格诺恩镇南方的公路上。

夜深时,隆美尔率领突击队攻击一只在公路边等待撤退的意军部队,黑暗里,意军也搞不清他们有多少人,纷纷缴械投降。而这次战斗,隆美尔俘虏了800多人。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德军就25个人,于是镇里的意军开始追着他们打。好在,隆美尔的营长和一个奥军师随后赶到,很快就攻占了隆格诺恩镇,逼降了整整一个师的意军。

仍在山上坚守的意军主力部队,看到自己后撤的的通道被封锁了,开始全线崩溃,意第2集团军被彻底打垮,第11集团军也开始全线后撤。

意军的溃败使协约国英、法联合指挥部陷入了恐慌,连忙向意大利派遣了11个师。在英法联军的支援下,意军总算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并在11月底稳定住了战线。

卡波雷托战役,意大利几乎是屈膝投降,直到12月26日,德奥联军才因为兵力耗费太大而撤退。

战后,隆美尔继续为自己的勋章大肆活动,他请求官方战史家修改记录,还恳求政府加以补充说:40名意大利军官和1500名士兵是向隆美尔投降的。

如此一来,德皇终于知道有这么一个拼死效忠的小人物。一个月后,隆美尔终于得到了自己的最高礼物,一枚至高无上的功勋奖章。德皇在颁布嘉奖令时说:这是对他突破克洛弗拉防线、攻克蒙特山、占领隆格诺恩镇的奖赏。

不过,德奥联军在卡波雷托的进攻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但并没有扭转整体的战争态势,德奥联军最终败北。德皇逃居比利时,德国陆军被迫大量裁员,军舰也不得超过巡洋舰吨位,赔款金额更是达到天文数字。政治瓦解、社会动乱,各种理论和自由主义横行,军人开始遭人嘲笑。但好在德国军官团保住了,隆美尔也因为在大战中的功勋得以留在陆军部队中,并升任上尉。

此时的德国,就是一直待宰的羔羊。《凡尔赛合约》签订后,德国进入魏玛共和国时代。《凡尔赛合约》不仅让德国失去了昔日统治的殖民地,甚至连固有土地都遭到邻国的分割,同时,德国不得建立空军和制造潜艇,只能保留少数的轻型军舰和一个10万人的国防部队。

大局势的转变,直接关系到隆美尔的命运。1918年1月中旬,隆美尔被派往第64集团军任参谋军官。但隆美尔很不爽,他抱怨说:我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再回山地部队,而是被调到最高司令部任职。但实际上,隆美尔已经不错了,很多立过功的军官都被遣散了。如果列强不是为了对付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或许连德国陆军都要解散。

没事儿干的隆美尔,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工作也只是一些乏味的文书工作,但他实在不愿意在这个清闲的位置上多待一天。他打定主意,要调到基层带队伍去。1918年12月12日,他终于如愿了,被调到斯登卡德指挥一个步兵连。然后就顶着上尉头衔一干就是9年,中间换过地方,但职位一直没升,整个20世纪20年代,就这么平淡的过去了。

1928年圣诞节前夕,隆美尔的儿子出生,取名叫曼弗雷德,一家三口的生活朴实无华,宁静舒适。

1929年10月1日,隆美尔被调往雷德克斯顿步兵学院担任教官,曾经抢了他勋章的舒尔那也在这个学校任教。上司对隆美尔的评价很高,经常赞扬他具备“十分了不起的军事才能”。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有位教官抱怨周一上午的课太难,隆美尔就自告奋勇,说:我敢保证,上我的课,他们绝对不会睡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战术教官。

隆美尔在学校里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课余时间他开始撰写自己的战术著作,而恰恰是这本书,让希特勒彻底爱上了他。

1933年10月10日,隆美尔被提升为校级军官,成为驻德国中部哈茨山区戈斯拉堡第17步兵团第3营营长。

第3营又被称为“猎人营”,官兵各个都是滑雪高手,人人都擅长山地战。德国“闪电战”战术的奠基人古德里安就出身于该部队。隆美尔上任第一天,军官们就想要给他一个下马威,邀请他爬上当地的一座高山,然后再滑雪下来。

隆美尔当然知道他们的意思,可惜对方不知道,他曾经是山地营的领导。于是,隆美尔爽快的答应了,但又不想太便宜这帮青年军官,就要求一连往返三次。结果当他邀请这些军官第四次爬山时,这些人全都哀求着直摆手。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了德国总理,上任第二天就宣布: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武装,是我们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目标。他随即大肆扩军备战。这一年,德国实行普遍兵役制,正规军扩充至30万人;同年10月,希特勒宣布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计划建立一支规模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的强大军队。隆美尔感受到了军队的变化,也热切期盼着重振德国军人的雄风。

1934年2月,纳粹冲锋队的组织者恩斯特.罗姆要求冲锋队和国防军合并,遭到陆军部的极力反对。罗姆是受希特勒的邀请,从玻利维亚返回德国的。这个拥有200万人的冲锋队,实际上是一只非常残暴的私人军队。隆美尔和大多数军官,都鄙视他们。而这个时候,罗姆也正在准备夺权。所以6月份,希特勒终于采取行动,对罗姆一干人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隆美尔不认可希特拉的做法,认为没必要,完全可以换一个和平的方式。但同时,他内心又赞同,因为这让德国正规军上升到了应有的位置。

1934年7月,希特勒到咯塞普尔斯堡视察,隆美尔负责安保。视察结束后,希特勒特意会见了隆美尔,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印象并不深,而隆美尔对希特勒的政治也不感兴趣,本来就是例行公事见一面,但负责宣传工作的戈培尔却发现隆美尔是个人才。因为当时“罗姆事件”刚过去不久,党卫军和正规军的矛盾还没有化解。为了加强警卫,党卫队的新头目海因里希.希莱姆坚持要加派一些党卫队员,但隆美尔为了维护军队尊严,坚决不同意,最终是戈培尔中间调节。所以至此,隆美尔与戈培尔就接下来深厚的友谊。隆美尔后来能够出任希特勒的卫队长,就是靠戈培尔举荐。

由于新兵激增,波茨坦陆军学院人满为患,1935年,隆美尔被派往波茨坦担任教官。学校的训练紧张而有序,隆美尔还可以经常回家陪儿子。隆美尔和我们绝大多数的父亲一样,孩子没有危险的时候,父亲就是最大的危险。有一次,他领着儿子到陆军学校学骑马,但曼弗雷德太小,腿很短,只能把双脚塞进马蹬皮带里。但没等他跨上马背,马就脱缰了,拖着一条腿挂在马蹬皮带里的曼弗雷德冲出去30多米,曼弗雷德头上划开一个口子。隆美尔吓坏了,但接下来就有意思了,他给了儿子一枚硬币,说:回家就告诉你妈,是你自己从楼梯上摔下来。学骑马的事儿,就这么泡汤了,不过几十年后,曼弗雷德当上了市长。

1936年9月,隆美尔担任希特勒大本营的临时指挥官。当时,纳粹党正在纽伦堡举行集会。有一天,希特勒决定坐车去兜兜风,并指示隆美尔,他的车后面最多只能跟6台车。但到了指定时间,隆美尔发现,希特勒公寓的路上挤满了各种部长、将军、省长的车,这些人都想争取一个陪希特勒出游的名额。但隆美尔不惯毛病,6辆车过去后,他就堵在路中间,谁也不让过。后面骂声一片,但隆美尔不为所动,说他已经在前面路口停了两辆坦克把路堵死了,你们如果想过,先去把坦克推沟里吧。

当天晚上,希特勒就派人把隆美尔叫过去,表扬他坚决、果断的执行了自己命令。不过,隆美尔真正得到希特勒的赏识,是在隆美尔写的《步兵攻击》这本书出版之后。

我们前面讲过,隆美尔当教官期间,空闲时间就写书,他把一战期间所有的战斗案例,尤其是他参加的战斗,用现代时态改写成一步6章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1937年初出版。

这本书一上市就成了畅销书,到1944年10月,至少再版了18次。与此同时,古德里安也将自己的演讲稿会变成《前进!坦克》出版,这两本书在德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对隆美尔来说,《步兵攻击》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赚了一大笔的稿费。他的名气大涨。德国青年看了书之后,都开始崇拜隆美尔,甚至连美军都把书翻译成英文版,多次发行,比如巴顿将军就是反复研究过这本书,对里面的重要章节了如指掌。

第三就是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隆美尔1936年升任为中校,第二年也就是书出版之后,又升为上校。他知道自己的快速升迁,是政治带来的。但是隆美尔并不喜欢政治,如果说他有什么政治观点的话,他更倾向于社会主义。

有一次在家里,儿子曼弗雷德问他战争像什么?隆美尔立即就画了一幅超现实主义的场景:被破坏的房屋、残倒的树、污泥和屠杀。但同样,作为一个爱国者,纳粹对他的影响力也很强,只不过纳粹的大多数口号对他到是没有影响,反而是他爱人露西,对元首有着宗教般的虔诚。

那么接下来就该进入二战了,隆美尔如何席卷法国,在他身上又发生哪些故事,我们第二集再详细讲吧,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