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6岁女子因确诊乳腺癌切除乳房,8个月后接受乳房感觉功能重建:“我觉得自己又像正常人一样了!”

发布时间:2025-08-09 05:08  浏览量:1

切掉后再重建的乳房,还能恢复知觉吗?

能。

去年12月,刚生完二胎的小燕确诊乳腺癌,巨大的肿块让她面临残酷的全乳切除。

崩溃中,医生告诉她:“可以用你肚子上的脂肪,再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乳房,还可以让它恢复知觉。”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小燕成为首批接受乳房感觉功能重建的患者之一。

术后第四天,她看着自己重新挺立的曲线轻声说:“哪怕它没那么完美,我也绝不后悔。”

初得知乳房全切,她崩溃痛哭三次跑出诊室

“等我醒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成功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病房,36岁的小燕声音虚弱,却透着感动与坚定。

术后第四天,她轻触自己刚刚重建的乳房部位,眼中泪光闪动。

就在几天前,一场耗时四五个小时直至凌晨的手术,不仅切除了她乳房上的肿瘤,更利用她腹部的自体脂肪,为她重塑了一个未来有望恢复知觉的乳房。

“比我一醒来什么都没有强……我觉得自己又像正常人一样了。”小燕向记者倾诉道。

时间倒回至去年12月。

彼时,小燕的第二个孩子才刚满9个月,一次检查如同晴天霹雳——她被确诊为乳腺癌,且病情严峻:乳房内有三个肿块,最大的直径达3.8厘米。

“李主任说,如果切的话就得全切掉,可能只剩一层皮,下面是骨头……”回忆起刚得知病情时,小燕声音哽咽,“当时我就崩溃了。”

穿刺结果出来的那个下午,她甚至无法接受医生的术前谈话,痛哭着跑出诊室三次。

面对无法保乳的现实,小燕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传统乳房根治术后身体的残缺,让她难以接受。

她难以想象自己失去身体一部分的样子。

为她再造一个“有温有感”的新乳房

命运的转机,来自于小燕和李文涛主任一次关于病情的交流。

在小燕情绪稳定后,李文涛主任将她喊到换药室,告诉她,虽然她的乳房保不住,但可以用肚子上的脂肪做乳房重建,还可以把感觉神经接上,让乳房“活”过来。

“李主任说可以重建乳房,还能让它有知觉,我立马就想,那不就和正常人没啥区别了?”希望的微光,瞬间照亮了小燕灰暗的心境。

尽管家人朋友几乎全都反对,认为“反正别人也看不见,穿上内衣外观都一样”,但小燕异常坚持:“别人只能看到外观,舒不舒服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为了更好进行自体乳房重建及感觉功能重建,小燕咬牙挺过了极度难熬的五次化疗周期。

久而久之,病房的护士都认识了她,“因为我每次过来,都是在这里住院时间最长的。”

8月4号,小燕终于迎来了自己期待多时的手术。

手术中,李文涛团队通过腋下的小切口,巧妙地保留了神经,并将其成功吻合到乳头乳晕的残端。

小燕的乳房外观顺利重建,乳房的感觉功能,也成功保住了!

废弃肋软骨“变废为宝”,造出更逼真的乳头

小燕的选择,背后是乳腺外科理念与技术的深刻变革。

李文涛主任的讲述,勾勒出清晰的医学发展革新:从以治愈为唯一目标的乳房根治术,到保乳手术兼顾形态,再到如今——让重建的乳房不仅“有形”,更要恢复“有温有感”的功能。

“乳房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它承载着女性的曲线之美,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感觉、参与生活的重要部分。”李文涛这样告诉记者。

李文涛的认知转变,源于一次关键的海外研修。作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5451工程”选派学者,他专程赴欧洲,学习最前沿的肿瘤整形技术。

2024年7月底学成归国后,经过半年严谨的文献研究、技术打磨和病例筛选,2025年2月,李文涛团队成功完成了院内首例、国内亦属前沿的乳房感觉功能重建手术。

手术的关键在于神经的“精雕细琢”。

李文涛解释,他们会精心分离并保留数根支配乳房感觉的肋间神经分支,再运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将这些细如发丝的神经断端,小心翼翼地吻合移植到重建乳房的特定区域。

神经纤维会像“发芽”一样,用大约半年时间慢慢生长、连接、修复,让知觉重新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复苏。

乳头重建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团队创新性地将手术中,为便于血管操作而取下的一小段废弃肋软骨“变废为宝”,巧妙植入新塑造的乳头内部作为支撑。

“结合从欧洲引进的三叶瓣整形技术,这样重建的乳头形态更逼真挺立,瘢痕也更小。”李文涛介绍。

“我要活得体面,有尊严”

首例在该院接受乳房感觉功能重建手术的,是一位年仅30岁的女性。

术后半年随访时,她欣喜地告诉李文涛,重建乳房的感觉虽然比健侧稍弱,但“我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

这份真实的触感回归,对她而言不啻于重获新生。

小燕同样是李文涛团队开展乳房感觉功能重建术的十几位受益者之一。

尽管术后才几天,神经感觉尚未显现,但她内心的激动仍然呼之欲出:“我觉得可好!从我内心来说,比什么都没有强太多了。”

当记者问及为何如此执着于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重建,并恢复乳房感觉时,小燕的回答朴素而有力:“我就想把它做出来,不管是什么样的,只要有。我不想让它是空的或者是假的。”

李文涛对患者的心理有着深刻洞察:“我们的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不仅要好好活着,更要体面地活着。”

“乳房重建,尤其是感觉功能的恢复,关乎她们的尊严,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他坦言,“她们想活出自己最体面的样子,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姿态。”

来 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侯冰玉 陆梓昕

编 辑:刘 萍

校 对:赵秀荣

值班主任:钟玉芹

审 核:施一楠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