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部长骆家辉:在任时打压华为,退休后回中国捞金
发布时间:2025-08-09 06:01 浏览量:1
一提到骆家辉这名字,估计不少人心里都得“咯噔”一下,感觉挺复杂。十几二十年前,他可是咱们海外华人圈里最亮的那颗星,头顶一堆“第一”的光环:美国第一位华裔州长、第一位华裔商务部长、第一位华裔驻华大使。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法学博士,这履历,简直就是移民后代“美国梦”的顶级天花板。
那时候,大伙儿都觉得脸上有光,觉得总算有个“自己人”在美国政坛的核心圈里了,能帮咱华人说说话,办点事。
可谁能想到,这位长着一张标准东方面孔的“自己人”,转过身来,对付起中国企业,尤其是华为,那叫一个雷厉风行,半点不含糊。
骆家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爷爷辈从广东台山到美国给人当佣人,换个学英语的机会。父亲二战时跟着巴顿将军打过仗。到了他这辈,第三代移民,已经是耶鲁精英,政坛新星。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标准的奋斗史。但问题的关键,也出在这。为了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为了在政坛走得更高,他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忠诚”。
2009年,他刚被奥巴马任命为商务部长,就对着全世界媒体说了一句让无数华人心里拔凉的话:“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荣,但我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
这话听着好像没毛病,政治正确嘛。但你细品,尤其是在那个时间点,他作为美国政府里职位最高的华裔,说出这话,潜台词就是:各位别误会,我跟中国没啥特殊关系,我的屁股,坐得稳稳地在美国这边。
这是一种切割,也是一种“投名状”。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完美印证了这一点。
当上商务部长,骆家辉手握大权,管的就是贸易和出口。那时候,华为正雄心勃勃地想敲开美国市场的大门。
最有名的就是2010年那件事。当时,华为一路过关斩将,马上就要拿下美国第三大运营商Sprint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网络设备大单。这要是成了,华为在美国市场就等于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眼看就要签约了,一通电话打到了Sprint公司CEO的办公室。打电话的,正是时任商务部长的骆家辉。
他没绕弯子,直接表达了美国政府的“深切担忧”,核心意思就一个:华为的设备,有“国家安全风险”,你们最好别用。
部长先生亲自打电话“问候”,这分量谁扛得住?Sprint立马怂了,到嘴的鸭子,就这么飞了。华为多年的努力,瞬间打了水漂。据说,当时负责这个项目,为华为立下汗马功劳的美国公司高级副总裁毛天华,也是深受打击。一个销售奇才,硬生生被“自己人”从背后捅了一刀。
这只是冰山一角。在骆家辉主政商务部期间,他主导了多起针对中国科技公司的审查,中兴、华为都是重点“关照”对象。 他手下的商务部,以“国家安全”这个万能的理由,又是搞出口管制,又是干预企业并购,甚至连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都受到了影响。
你可能会说,他是美国官员,为美国利益服务,天经地义。没错,逻辑上是这样。但问题是,他表现得比许多白人政客还要卖力,还要激进。 他太清楚那些所谓的“安全风险”是怎么回事了,但他选择了利用自己的华裔身份,去为这种打压行为背书,让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这就是骆家辉任上,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企业的普遍态度:有罪推定,鸡蛋里挑骨头。
2011年,骆家辉摇身一变,成了美国驻华大使。
他刚到北京,就上演了一出“亲民秀”:自己背着包,带着家人,在机场星巴克买咖啡,用优惠券。照片传到网上,瞬间引爆舆论。当时好多人夸他“清廉”、“亲民”,是美国官员的典范。
现在回头看,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表演。他非常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形象,去影响中国的舆论。
在任上,他确实做了些好事,比如推动简化中国人赴美签证的流程,把等待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天。这确实方便了很多人。但与此同时,他也利用大使的身份,在中国积攒了大量的人脉,为他日后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他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用一些小恩小惠,换取了巨大的无形资产。
2014年,骆家辉辞去大使职务,理由是“家庭原因”。但很快,大家就看明白了。
他回美国后,无缝衔接,加入了著名的戴维斯·莱特·特里梅因律师事务所(Davis Wright Tremaine LLP),干回了老本行——专门做中美贸易和投资的咨询顾问。
这下,他之前在商务部和大使馆积累的所有经验、人脉、信息,全都成了可以变现的商品。
从那以后,骆家辉就成了中美之间“飞人”。他频繁地来中国,参加各种高端商业论坛、峰会,发表主旨演讲。他演讲的出场费,据报道是几万美金起步。
他演讲的内容,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分析中美关系,解读美国政策,教美国企业如何“规避风险”,进入中国市场。
一个在任时负责给中国企业设置障碍、制造壁垒的美国前高官,退休后,摇身一变成了“导师”,靠着指点别人如何跨越这些障碍来赚钱。
就说今年春天,骆家辉不又来上海参加一个国际金融论坛了吗?西装革履,笑容可掬,大谈中美合作的未来。可台下坐着的,有多少是曾经被他主导的贸易政策搞得焦头烂额的中国企业家?
他这钱,捞得实在是太“精准”了。 他利用了信息差,也利用了自己前官员的身份光环。中国企业想“走出去”,美国企业想“走进来”,两头都需要他这样的“中间人”。而他,就在这中美的博弈夹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大道。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骆家辉如此卖力地证明自己是“100%的美国人”,甚至不惜得罪自己的同胞,但到头来,在美国的一些极端主义者眼里,他依然是个“外人”。
还记得2020年美国大选吗?特朗普的竞选团队为了攻击拜登,发布了一个广告,里面有个镜头是拜登向骆家辉致意。广告的旁白和剪辑,刻意把骆家辉暗示成“中国官员”,以此来证明拜登“通中”。
这事把骆家辉气得够呛。他愤怒地对媒体说,他全家几代人效忠美国,他自己更是做到了内阁部长,结果就因为一张华裔的脸,还是被当成了“外国人”。
这或许就是他这类人物最大的悲哀。在中国人这边,他因为打压同胞企业,被视为“香蕉人”;在美国人那边,他又因为自己的血统,永远无法被完全信任。 他两头都想讨好,结果可能两头都不把他当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