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儿防老”到“男女平等”,一场性别观的颠覆正在悄悄改变

发布时间:2025-08-09 16:03  浏览量:1

文/编辑:严森森

今天是星期六,中午我去参加了一场满月宴,是老领导家的孙女,满月宴在市里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办得很隆重很喜庆。

满月宴上,能看出老领导一家人对孙女视若珍宝,特别是女婴的爸爸,抱着女儿,全程笑得合不拢嘴,他是真的喜欢女宝。

回头一看,确实这些年在城市,大部分人对女儿的喜爱超过了男孩,我这样表述可能并不准确,但在90后00后父母眼里,女孩的地位差不多跟男孩并重了,这点不用质疑。

而回想一下,在10年前20年特别是30年前,很多人骨子里的“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

上世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为了生个男孩,东躲西藏超生,宁愿罚款或者丢公职,也在所不惜。

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其一 经济因素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上世纪是相当重视农业的,而耕种这些体力活,男性比女性更占优势,农村谁家生的男孩多,就意味着拥有更多更强的劳动力。劳动力多就意味着收成多,与经济直接挂钩。

另外传统观念就是女儿嫁出去,儿子留在家里支撑门户,父母年老的时候得靠儿子养老,所以大部分人潜意识里生个儿子更有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好都是外姓人了。

其二 宗法制度影响

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来,一直强调父系血缘,祠堂,家谱以男性血脉为主。

家族的财产继承都是分给儿子,父辈奋斗一生,临终的时候,把自己的房子,田产和积蓄都给了儿子,因为他们认为儿子才是传后人。

所有孩子的姓氏,无论男女,都跟着父亲姓,按字排辈,一代一代往下传。

而且以前各种家族的祭祀活动,均不让女人参与,比如清明节,上元节或者春节祭祖,通常都由家族里的男性主持,带领儿子,孙子去给祖宗祭祀,而不让女儿,儿媳参加。

其三 男人在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历朝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男性一直占主导地位,古今中外都一样,只有男性才能享有继承权,继承王位,爵位或者家族生意。

女孩再有能力,也会被认为出嫁后是外姓人,归于夫家,只有男孩才能传承家族香火,确保血脉的延续。

如果把权力和财力传给女儿女婿,老一辈会认为给了外人,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这是他们无法容忍的。

另外,有女儿的家庭要给陪嫁,有些父母潜意识里认为是倒贴,如果是儿子娶媳妇,才可以得到一大笔彩礼,回到了自己家庭,他们认为这才不吃亏。

但如今,随着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逐步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

很多人不再认为女儿是拖油瓶,也不再一定要生儿子,“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越来越普及。

这种变革也是有原因,在这20多年来,正一步一步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我认为也有三个原因:

①女子经济独立了

以前女人上学的机会极少,读书是男人的专利,如今,男女一样走进学校接受教育,读研读博,都出门工作,女人在经济上不再依附于男人,而实现了自身的经济独立,共同养家,在家庭有话语权。

② 社会养老体系更加完善

农耕社会,主要是养儿防老,父母年老,失去了劳动能力,得靠儿子赡养晚年,但如今养老方式多样化。

很多城镇老人有退休金,发达的农村地区,老年人都有经济储备,晚年养老有保障,不用再依靠儿子,所以生儿生女都一样的。

而且,很多女儿对父母更孝顺,生活里有不少养女儿的家庭,父母晚年幸福指数更高。

③ 法律法规的保障

“男女平等”写进了宪法,法律保障了女性在教育、就业、经商和从政方面拥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有了法律法规的加持,女子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对父母而言,渐渐的,男孩和女孩只是性别差异,都是自己的孩子,生儿生女无所谓了。

如今,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这是思想领域的重大进步,成为社 会的主流价值观。

虽然目前还做不到完全的男女平等,在就业方面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这种偏见在短时间内无法根除,但确实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这是值得称道的。

只有男女平等,生活才会更和谐。

你们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吗?

我是严森森

欢迎走进我的文字,一起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