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确实需要要院士,但是不需要阮少平
发布时间:2025-08-09 16:48 浏览量:1
院士进校园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虽然看上去中小学生和院士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但是再大的院士也是由小学生变成的。
近些年来,院士进校园已经产生了很多正面案例。比如宁波镇明中心小学和柴之芳院士的银杏之约,把科学家的精神直接传达到中小学校园里,让这些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和院士面对面,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热情,对于他们的成长意义重大。
今天很多孩子喜欢追星,但追的更多的是那些文艺明星和体育明星。既然这个年龄的孩子们都逃脱不了偶像效应,让他们去追这些科学家、这些院士岂不是更好?
这些院士在各自的领域当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的路肯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用他们的人生经历,用他们的人格熏陶,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中小学确实需要院士,但是不需要阮少平。
第一,我们当前对中小学实施的是真善美的教育,真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今天这个世界,真的东西太少了,尤其是网络上大把的摆拍设计,到处都是作秀。我们要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真的生活,真的人物,真的科学家。
让那些冒牌货离孩子们远一点,不要污染了孩子们向往真向往善向往美的眼睛。
第二,阮少平顶多是一个会包装人设的人。
无论他是背后搞什么文化促进会,还是什么自封的院士,甚至还有其他听上去高大上的身份,但那些都掩盖不了他的本质——虚假人设的自我包装。
我们不是贬低这类人,他们的头脑确实更为活跃,在这个社会当中,也有自己生存的空间。
但阮少平的成功之路不是从正道来的,而是专门钻营。所以让他们进校园,恐怕让这些孩子们会受到更大的破坏。
第三,即便是阮少平的演讲很有感染力,但不能成为学校让他来宣传自己的资本。
阮少平自封院士的名头确实够大,在这件事情当中很多学校也是受害者。
但在学校是受害者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确,真正的德育不是让专家来做一场报告就能解决的,还得需要学校的老师们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
现在不少的学校存在竞争,有了一些攀比心理,看谁请来的专家名头大。这其实是一种功利化的表现,也正是因为这种功利化的表现,才会有很多像阮少平一样的骗子钻了空。
我们的中小学校确实需要院士,但确实不能让阮少平这样的骗子进到校园里。他们在社会的大染缸当中游刃有余,但他们到校园里,可能就会造成污染。